曹静
摘 要:學前教育评量作为考量并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的主要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学前教育评价起始于以测验为主的教育测量,历经描述性评价、判断性评价及建构性评价,在新时期呈现出融合、多样的发展趋势。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视角,探究与分析学前多元教育评价的发展轨迹及其教学策略,能为我们更有效地开展学前教育评价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关键词:学前教育评量;多元发展;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9)01B-0031-03
学前教育评量是学前教育研究中的重要活动,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第四部分,明确指出教育评价的意义:“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纲要》在教育评价的主体、过程、内容和作用上提供了一个建立促进幼儿、教师、课程与教学良性循环发展的评量体系,即发展性教育评量体系。
学前教育评量是以幼儿园为评量主体,对幼儿园的保育和教育活动进行评量的活动,旨在了解幼儿的发展需求,以便为其提供更加适宜的、有利的帮助和指导,最终促进幼儿的发展,提升保育质量。笔者暑期赴台湾明新科技大学学习了幼儿保育系张静文博士的课程,本文结合幼儿园教育评量的目的与方法、内容和类型,利用评量手段发现当前幼儿园保教活动出现的主要问题,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视角,对保育和教育工作进行评价分析,并提出改进学前教育教学的对策。
一、当前幼儿教育评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学前教育评量缺乏科学全面有效的评量指标。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是衡量幼儿教育优劣的重要内容,评量指标与我们的学前教育价值观密切相关,教育价值的选择和认同是确定办园方向、讨论和评价学前教育质量的前提。目前,由于学前教育评量缺乏科学严密的指标体系,容易导致评量的信度、效度不高。
同时,当前学前教育普遍存在一些客观问题,如:幼儿园班级空间小、师幼配比失当、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低、教师数量严重不足、重知轻体的小学化现象等等,这些评量内容由于缺乏合适的科学评量方法,致使研究者容易回避对这些因素的考量。再者,也存在评量指标可行性不强,偏于抽象难以量化等现象,造成评量结论易受施测者主观因素干扰从而缺乏教育评量的科学性。比如:部分幼儿园借鉴的可量化的教育评量标准并不一定适合本幼儿园当前的发展,而教师又无法有效地修订教育评量标准,难以把握各地方幼儿园的区域性特点。部分幼儿园虽然结合本园特点建立了量化评量指标体系,但评量考核项目较凌乱,维度单一,如:对学前教师的评量仅从职业道德、教育活动组织、保教质量三个方面出发,比较粗放笼统,难以得到科学的、具有发展性的评量结果。
二、多元智能理论与发展性教育评量理念
加德纳认为智能的种类是多元的,并非是单维度的,无法仅就某单一维度评价人的高低等级,他主张至少有语言、身体运动、逻辑数学、音乐、空间、人际关系、自然观察、内省等八种基本智能。这八种智能在一定程度上是彼此独立的,比如,一个人有很高的音乐智能,但不一定有同样水平的数学逻辑智能,个人潜能只有在独特的情境中才能体现。而且这些没有重要性程度的区分,所以我们应该同等地看待幼儿的每一种智能的发展。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还强调,“人类所有的智力活动都是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中展现的”,从中很容易看出理论强调幼儿智能发展的社会文化性。基于这样的理论视角,儿童的智能发展也不应超越社会文化环境而独立存在。多元智能理论启示我们要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所有的文化,主张在评价中充分尊重不同文化中智能表现的多样性,这样,每位儿童的潜能才有可能获得充分发展的机会。不同的智能类型的发展也体现一定的年龄特征,遵循个体的发展规律,总体都是幼年时期开始上升发展,经过各自的巅峰发展阶段,到了老年时期发展呈下降趋势。
儿童发展有个体差异性,发展性评量就是要充分尊重不同社会环境中的儿童发展的差异性,让幼儿在宽松、愉悦、多元化的环境中成长,让幼儿能自由发展其智能,避免让那些因文化选择而被忽视的智能得不到应有的认可和尊重。多元智能理论就是普遍接纳、公平对待每一种智能,幼儿的发展是全面的、整体的,教育评量也该注重儿童的整体性和全面性发展。
教育评量有诊断和鉴定功能,对教育活动成效优劣的评价固然重要,但教育评量的导向、激励功能更重要。教育评量的规范性、目的性较强,合理明确的评价目标、科学的评价标准和严格的评价程序,对教育发展能起到导航的作用。再者,对教育评量的正确应用,能够激发教育评量对象的内在动力,充分调动评价对象的潜能,增进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随着学前教育理念的发展,以儿童的发展为中心,学前教育评量的目的和功能应该由诊断鉴定转向导向和激励,这一转变暗合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关于评量的观点。
三、学前教育有效教学策略
教育活动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由教育目标、施教者、受教者、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和教育环境等要素构成。有效的幼儿教育应该是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它应该适应幼儿的年龄特征与个体差异。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有明确的目标,然后由教师选择适当的教材,安排合宜的环境,通过各种方法,使幼儿学到知识和技能。要实现有效教学,必须使用多元的评量方法,同时兼顾到测验和非测验资料的有效运用。
(一)影响学前教育教学的主要因素
1.幼儿心理状态。
在施教者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之前,学习者不一定具备了学习的意愿。比如,儿童缺乏学习的意愿与准备动机,就难以达到好的教学状态。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老师在讲台前讲得口沬横飞,但有些幼儿相互聊天、做小动作或打瞌睡,根本心不在焉。老师很认真地教,儿童学习兴趣却未被唤起。虽然有人会说如此一来,老师就会推卸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责任,但就教学的基本意义而言,教师教学之前,学习者并不一定具有学习的意愿。如果将上述定义从评鉴的观点来看,好的教学就必须适应幼儿学习的预备状态,使幼儿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良好的教育教学活动一定是基于幼儿的已有经验水平和学习准备状态,按照儿童年龄特点,设置适宜的教学目标。
2.自我學习。
教学是双边活动,儿童通过自我学习获得的内容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活动。教学是教师要用启发的方法,让儿童从已有知识或经验水平向可达到的知识或经验水平发展,幼儿教师作为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需帮助学生通过个人努力实现发展。
3.教学在于引导。
教学不等于告知。教学是有目的导向的活动,要使学习者获得知识。告知也有目的,例如,提醒小孩子早点上床(告知现在已是晚上十点钟),这只是要小孩子注意上床时间。告知不一定会产生学习,但成功的教学活动必然有学习存在。教学与告知都是一种尝试及作为,但告知并不一定要促使他人学习。尤其是学前教学,不一定要用告知的方法,可用暗示、发问、示范、实验及其他方式,引导儿童体验学习。
4.教学在于使儿童获得能力。
教师可能满腹经纶,所学所教尽在胸中,但教学的内容可能在某本书中、在某一个视频中或计算机程序中,甚至已在学习者的心中,例如,苏格拉底的诘问法,将学生既有的知识引导出来。教师的职责不一定是将自己拥有的知识全盘授予学生,而是要促使学生无论在任何地方皆可获得知识。
(二)有效教学行为
1.学习动机激发。
不论幼儿的学习准备程度如何,教师皆抱以正向的引导,并以幼儿明白的行为和态度与其沟通。以目标为导向能唤起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动机,尝试从幼儿已有的知识或经验入手,向新学习方向迁移。幼师时常表露自信和教学热忱,能使整个教学过程进行顺畅而有节奏,活动之间的转换流畅而不突兀。对幼儿的表现,教师要适时给予具体称赞,期待并要求幼儿努力完成相关的活动。
2.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师生共同参学习环境的布置,幼儿座位安排要符合学习活动的性质,而教师的视线也要能兼顾所有幼儿。活动间的转换要迅速稳健,避免造成混乱无序。适时巧妙地制止幼儿不当的行为,能以各种奖励方式,对表现良好的幼儿提供正向强化。
3.有效沟通活动目标。
从多元智能理论的观点来看,教学评量可采用多样的方式,以自然的方式在实际生活和学习的情境下进行。教育评量要结合目标的年龄适宜性,应结合多方面来全面分析和了解儿童的长处和缺失,学前教育活动设定的目标要与特定年龄段的幼儿发展特点和规律一致,过难或者过易的目标都不利于儿童发挥潜能。教育教学活动开始即说明目标,简单直白地展现给幼儿所呈现的主要内容,再有次序地逐步指示,清楚地向幼儿呈现主题间的转变,在进行后续学习时,要首先考虑幼儿的学习准备,从儿童已有经验出发逐步完成活动目标。
4.评量幼儿学习情形。
向幼儿提问,避免模糊不清,使用幼儿所能了解的语言,提供不同的适当的例子。明确直接地说明具体的活动目标,并说明什么是不正确的及其原因。通过体验等巩固活动以验证幼儿是否了解,并确定是否已准备继续进行下一个主题。如果幼儿的反馈不明确,可以重新评量每位幼儿学习情形。发展性评价强调收集并保存儿童的发展性关键资料,这些过程性资料如果能够呈现和分析儿童的发展变化,就能使发展性评量的激励作用得到更大地发挥。
5.提供反馈和拓展。
学前教育评量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促成幼儿的发展,也体现以幼儿为本的核心理念。从教育目标的确立、教育内容的选择、教学方式的转变、幼儿园管理和教师教育思想与方式的变化等方面,根据幼儿个体差异提供拓展提升,从而,建构促进学生、教师、活动、幼儿园共同发展的模式。学前发展多元评量同时倡导儿童主动参与评量活动,引导儿童学会自我评价与反思。
学前发展性多元评量是以儿童为主体,评量目标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主要发展儿童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展性评价着眼于儿童的未来,也是儿童终身学习的需要。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和独特的智力组合,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只要能发现和识别每个儿童的智力潜力以及特点,就可以用适合其风格和特点的方式来促进其学习与发展。多元智能理论就是改变以往鉴别性评量,成为发展性教育评量最强有力的理论基础。发展性教育评量强调评量的根本目的在于支持促进儿童的发展,同时也考虑了促进教师的成长、促进教育活动的完善和幼儿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萍,高凌飚.教育评价概念变化溯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
[2]埃贡·G·古贝,伊冯娜·S·林肯,秦霖,蒋燕玲等,译.第四代评估[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李亚东,张行.教育评价发展的历史轨迹及其规律[J].江苏高教,2000,(3).
[4]胡惠闵,郭良菁.幼儿园教育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王坚红.学前教育评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