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下高职教师教科研能力建设探析

2019-03-14 13:33袁年英
内蒙古教育·科研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高职教师产教融合

摘 要: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教科研能力已成为高职教师胜任其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能力。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决定了高职教师教科研能力需包括共性能力和个性能力。高职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建设路径应立足实际,从项目、制度与培训多方着手,不拘一格,灵活多样。

关键词:教科研能力;高职教师;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9)01B-0043-03

在产教融合下,为与工业4.0的个性化、多变化人才需求相适用,教科研已成为高职教师的职责之一。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实践中,高职教师教科研能力整体水平不高且参差不齐。

因此,认清高职教师教科研能力的内涵及构成,加强高职教师教科研能力建设以提高高职教师的教科研能力,不仅是加强高职院校 “双一流”院校建设的需要,更是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进而满足经济社会,尤其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高职教师教科研能力的内涵

高职教师教科研能力是指高职教师为胜任其高职教学工作的需要而展开相应研究所应具备的专业职业能力,教学使命不同,教师所应具备的教科研能力也不尽相同。

在产教融合下,高职教师的教学使命是要培养与工业4.0相适应的个性化、创新型高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教师教科研能力正日益成为高职教师胜任其高职教学工作所应具备的专业职业能力。在产教融合下,与工业4.0的行业、企业一线岗位所需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工作相适应,高职教师教科研能力既是教育科学研究(简称“教研”)能力,又是专业科学技术研究(简称“科研”)能力。“教研”的目的主要是服务于教育教学领域,旨在改革和完善高职教育教学效果和效率,进而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科研”的目的主要服务于行业、企业,旨在推动产业转型、技术升级,从而进一步提高高职为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二、高职教师教科研能力的构成

作为一种内化特质,高职教师教科研能力既有其共性,也有其个性。

(一)高职教师教科研能力的共性

高职教师无论是教研能力还是科研能力,通常是通过教研项目和科研项目来体现,并最终通过学术论文的撰写及发表、研究报告、专利及发明等形式体现出来。然而,无论是教研项目还是科研项目,从立项到结项,都离不开组织认证能力、实施能力及书面论述表达能力。现有资料表明,各级各类成功立项的项目中无论是“教研”项目,还是“科研”项目,高职教师成功立项的概率都较低。另外,从项目结项成果看,高职教师的研究项目的质量也较低。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高职教师组织项目认证能力不足,二是高职教师组织项目实施能力欠缺,三是高职教师书面论述表达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1.组织认证能力。

组织认证能力是指组织材料说明自己观点、行为、结果的科学性、可行性和价值性的能力。组织认证能力是高职教师教科研能力的基本能力,主要体现为发现并提炼问题的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方面。发现并提炼问题的能力是确定项目选题的关键,只有具有较强的发现并提炼问题的能力才能找出真正有价值的选题。首先,信息处理能力是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资料信息处理能力,一方面是搜集相关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是整理分析相关资料的能力。国内外研究文献资料信息处理能力决定了项目研究的必要性和价值。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具有较强的国内外研究文献资料信息及实施过程中相关信息的处理能力,才能找准研究的目的、方向、途径、意义乃至创新突破。

其次,信息处理能力还指项目实施过程中相关信息的处理能力。这种相关信息的处理能力一方面是指处理通过项目实施所获得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是指根据项目实施的需要不断补充信息,以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成果的能力。创新性是评判项目价值的关键,也是项目成功立项的核心竞争力,创新性体现到能力上即是开拓创新能力。开拓创新能力以信息处理能力、发现并提炼问题能力为基础,并进一步促进信息处理能力、发现并提炼问题能力的提高。概而言之,组织认证能力是高职教师教科研能力的基本能力,是高职教师开展教科研工作的前提;否则,找不准问题,立不了项,教科研也就无从谈起。

2.组织实施能力。

组织实施能力是指教科研项目立项后,项目主持人按计划组织项目组成员分工合作展开项目研究工作的能力。组织实施能力是高职教师教科研能力的关键能力,直接关系到高职教师教科研项目完成的质量。组织实施能力主要体现为计划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计划能力是指设计详细、可行的项目研究计划方案,以求“人尽其才,材尽其用”,从而,确保整个项目研究工作有序而高效地進行。项目研究计划方案既是项目研究工作开展的依据,也是检查项目各阶段工作完成质量的标准。实际操作能力亦称为实施研究工作的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的强弱不仅直接关系到研究方案的落实,还直接关系到研究工作的效果和效率,进而直接关系到整个项目完成的效果。离开实际操作能力,研究方案再完善,也只是一纸空文,没有实际价值。沟通协调能力,一方面是指项目主持人与相关部门沟通,以获得项目研究工作开展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及财力的能力;另一方面是指与项目组成员交沟通,以充分调动项目组成员的积极性,及时解决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而带领项目组全体成员共同努力,以实现项目预期研究目标的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贯穿项目组织实施的全过程,是组织实施能力的关键能力。否则,项目或者会因缺少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而瘫痪,或者会因项目组成员“一盘散沙”而失败。

3.书面论述表达能力。

书面论述表达能力是将自己的主张、见解、成果等用文字记录下来,以获得认同、推广乃至运用的能力。书面论述表达能力主要体现为运用知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等。运用知识能力即运用相关知识指导自己的研究工作,支持自己的主张、见解及成果等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是确保教科研项目成果严谨、科学、合理可行的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即用文字将研究过程、结果等记录下来,以供有关各方查阅的能力。到目前为止,教科研项目的申报书、中期考核及结题都离不开书面材料,如果没有一定的书面论述表达能力,不仅项目难以获得立项,即使立项了,也难以通过中期考核及结题。

此外,教科研研究工作是一项相对复杂的系统工程,没有一定的书面论述表达能力,不仅不利于教科研项目研究工作的有序进行,更加不利于教科研项目研究成果的收集与整理。

再者,教科研项目的价值在于推广与运用。目前,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撰写研究报告供相关部门参考及申请专利等是教科研项目推广的主要途径。实践表明,高质量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及专利申请材料的撰写都离不开高水平的书面论述表达能力。

(二)高职教师教科研能力的个性

1.科研意识。

意识指导行动,高职教师开展教科研都是在一定的意识支配下进行的。科研意识主要体现为问题意识、创新意识、科研精神。问题意识即在实践中不断地去探寻、去发现,从而不断地发现问题,进而力求解决问题的意识。创新意识即用批判的眼光看待现存的人和事,进而不断推陈出新的意识。科研精神,即坚持真理、敢于挑战、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意识和精神。科研精神是创新的动力,高职教师只有具备了较强的科研精神才能具有较强的教研能力,才能引导高职教师不断取得科研成果。然而,科研意识作为一种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各高职教师所接受的教育、社会经历、阅历及所处环境等各不相同,因此,高职教师的科研意识也不尽相同。

2.科研动机。

动机促使行动,因此,动机既是行动的根本目的,也是行动的原动力。在实践中,高职教师教科研的动机主要体现为提升职称的需要、兴趣爱好、获得相应经济收益及环境影响等。目前的职称评审制度或多或少地对教科研有明确的要求,为了提升自己的职称,不少高职教师被迫走上了教科研之路。兴趣爱好与提升职称的需要不同,兴趣爱好往往可以让教师不计得失、不畏艰难、持之以恒地去做好某件事;因此,将教科研当作是一项兴趣爱好来做,自然是科研最强最纯的动机,也是驱使高职教师开展教科研的最坚定而持久的动力。此外,人都有归属及自我实现的需要,现实中,因受同事、朋友的影响而加入到教科研行列中来的高职教师也不在少数。

总之,科研动机作为一种心理,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高职教师教科研能力水平的形成和发挥,因此,可以说这也是高职教师教科研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高职教师的具体需求不同,其科研动机也各有差异。

3.科研方法。

科研方法是指为实现教科研项目的研究目的而采用的专业的手段、工具和途径,即如何设计研究方案、开展研究工作、取得研究数据等的具体方法。科学、恰当的科研方法是教科研成果信度和效度的根本保障。俗话说“隔行如隔山”,科研方法不仅因教科研项目所涉及的学科、专业不同而不同,也会因高职教师自身的擅长、取向而各异。科研方法是教科研究工作效果和效率之本。高职教师应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并立足教科研项目的实际需要,结合项目组成员的实际,不断融会贯通,积极吸取和借鉴相关的成果和方法,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科研能力,不断创新。

三、高职教师教科研能力建设的路径

在产教融合下,高职教师教科研能力建设可从高职教师教科研能力的共性和个性着手,通过多路径实现。

(一)以项目带动高职教师教科研能力建设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高职教师教科研能力作为一种必备能力,是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让高职教师参与到教科研项目中,为高职教师教科研能力提升创造机会,并让高职教师教科研能力的提升成为可能。

首先,“实践出真知”,给项目也就是给任务,高职教师领到任务后,必然要想方设法去完成,这是在无形之中给其压力,逼其成长。其次,从项目立项到中期检查再到结题,至少有三次是要接受相关方面的检查监督的,而每一次的检查监督既是对项目组成员组织认证能力、组织实施能力及文字论述表达能力等教科研共性能力的认可,更是对科研方法、科研意识等教科研个性能力的反馈。通过检查监督,高职教师能够较明确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从而不断地取长补短,不断进步。再次,任何一个教科研项目都不是单纯由某个高职教师单独完成的,而是由多个高职教师组成的项目组共同完成的。而项目组结构的科学性、合理性是项目获得立项所要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之一。从教科研能力的角度看,科学、合理的项目组结构通常是由高、中、低三个层次教科研能力水平的成员共同组成的。这无疑可以较好地发挥高职教师教科研能力中的“传、帮、带”的作用,更有利于实现项目组成员之间的优势互补,从而不断提高高职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二)以制度保障高职教师教科研能力建设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既是行动的向导更是行动的保障。首先,加强相关制度建设以确保高职教师教科研能力建设“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从而为高职教师教科研能力建设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其次,加强相关制度建设,将高职教师教科研所需经费、奖励标准等规范化、制度化,不仅可强化高职教师开展教科研的意识和动机,更可营造良好的教科研氛围,从而更好地促进高职教师教科研的个性能力建设。再次,加强相关制度建设将教科研项目立项、中期考核及结题标准等规范化、制度化,不仅可以为高职教师教科研共性能力建设(如组织认证能力、书面论述表达能力)提供较有效地参考依据,更有利于营造公平、公正的教科研环境,从而,提高高职教师教科研的能力(如科研意识、科研方法)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以培训加速高职教师教科研能力建设

培训对于教师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而言是一种相对高效的途径,高职教师教科研能力,尤其是高职教师教科研共性能力的培养與提升自然少不了培训。首先,以讲座、研讨会、短期专题培训等形式开展的各种培训,往往是针对某一特定问题而展开的,因而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其次,培训作为一种集中培养和训练途径,可以同时满足多数人的需要,也可以提高高职教师教科研能力建设的效率。再次,结合具体实际需要进行培训,尤其是以教科研项目为依托,针对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式的培训,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培养的效果和效率,更可以及时有效地进行反馈,让高职教师不断反思、不断进取,从而快速成长。

四、结束语

在产教融合下,高职教师教科研能力已成为高职教师胜任其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能力之一,加强高职教师教科研能力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应立足高职教师教科研的共性能力和个性能力的实际,从项目、制度、培训等多途径着手,多途径并用,方能有效。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轻工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18年度课题“广东地区高职教师教科研能力建设整理与研究”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张璇,曹日华.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学课题立项分析报告——基于“十一五”“十二五”教育部两类科研数据[J].当代职业教育,2018,(4).

[2]王小梅,周详,范笑仙等.2016全国高校高职教育科研论文统计分析——基于18家教育类中文核心期刊的发文情况[J].中国高教研究,2017,(4).

[3]袁年英.“双创”时代高职教师角色重构[J].内蒙古教育,2018,(3).

[4]孙建波,张纪轩,臧志军.高职教师科研能力培育研究——以培训项目“职业教育科研方法与项目申报”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8,(1).

[5]王炜.论高职科研文化构建[J].职教论坛,2017,(11).

猜你喜欢
高职教师产教融合
OBE理念下高职教师成长机制的评价
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浅论新时期高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教师素质浅谈
翻转课堂背景下的高职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探析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高职教师教学自主权和职业承诺的关系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