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萍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江阴 214405)
随着“智慧城市”、“智能建造”“智能建筑”逐渐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趋势,建筑行业也进入了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时期,工匠人才是未来实施智能建造的中坚力量,被赋予了新的要求,重振和培育工匠精神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如何将工匠精神与新时代下土建类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有效融合成为职业教育者共同探讨的问题。
工匠精神在我国历史发展悠久。简单地说,工匠精神就是“专心致志,以事其业”,即指对于行业要专注、热爱、敬业,是各行各业从业人员的一种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精神在广义上需要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认真严谨,精益求精,以专业精神为基本载体,以专门的技术制作专长,一定的艺术设计能力为基本要素,并通过教育加以传承。其内涵是专业精神、职业态度、人文素养,并更加需要自主创新和传承。只有弘扬工匠精神,才能迈向制造强国,智造强国。
在我国,高职教育应是“工匠精神”培育的沃土,而反观目前高职院校对土建类人才的培养,大多是考虑到企业生产的实际需求,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尤其是近些年职业技能竞赛的大力提倡,为使高职院校为在技能竞赛中斩获奖项,学校在教育实施中更加强调学生技能的培养,却忽视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精神等深层次的职业素养的教育。
根据近几年麦克思公布的《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分析,我校毕业生在一年后离职率高达39%,多数毕业生主动离职,其离职原因为个人发展空间小,其次是收入低;而企业对于毕业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满意度也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由于建筑行业所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流动性较大,大部分企业将员工的工作态度、适应能力、沟通能力等工匠精神的构成要素放在人才要求的首要位置,而高职教育缺少对学生的思想素质和人文素养培养,忽视了职业素养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教学计划中没有将工匠精神与土建类职业技能深度融合,贯穿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缺少必要的职业素养教育。
为企业输送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是土建类专业教师的主要任务。工程质量是建筑行业企业存在的根本,且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企业能否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建筑产品,打造优质品牌,树立良好口碑,都取决于建筑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因此,建筑行业急需具备“工匠精神”的人才,即要求企业人不能被当今的社会中“投机取巧”、“急功近利”、“浮躁不安”等不良现象影响,应当树立一种对工作认真执着,对产品精益求精的态度。
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让全世界看到了“制造强国、中国创造”的坚定决心。在“中国智造”新形势下要求高职培养土建类学生应具备建筑工程施工与管理、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等专业技术技能,同时要具备快速调整和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
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对职业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职学生想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众多人才竞争中不被社会淘汰,不仅需要拥有较强的专业技能,更需要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只有自身综合素质过硬,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得稳,走得远。
对学生实施工匠精神的培育,首先应该从学生入学时就循序渐进地弘扬工匠精神的基本教育思想。如在开展新生入学教育时,要让学生全面了解建筑行业的特质,将行业长期积累的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建筑行业,并通过专业学习知识的学习,理解和热爱建筑行业,明确职业规划目标,对就业岗位有合理定位。
其次,可以适当宣传专业领域著名工匠大师的典型事迹,让学生对工匠师傅优秀的职业精神有感性认识,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三,将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有效对接,将专业素养与职业素养融为一体,并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便捷,实时让高职学生们认识和感受工匠精神,进而提高其对职业素养的认同感,增强其职业责任感。
“职教20条”明确指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既能够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在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现代班组长制”等教育时,企业专家、导师更能够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落实立德树人,深化产教融合,健全德技并修,提升土建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
在实训教学过程时,可借鉴企业的质量管理标准体系,结合学生未来工作岗位的需求展开工匠精神的培养,培养学生严肃、严谨、细致的专业精神,提升学生毕业后的职业竞争力。
高职土建类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建筑工程施工、工程项目管理等工作,因此在教学改革中提出“三岗递进”实践。“三岗递进”即:认岗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利用暑假分别进行。通过三个递进式校外实践,使学生从低年级的感性认知上升到高年级的实践动手,获得比较扎实的测量放线、钢筋翻样、构造施工工艺、工程算量及清单算量等综合技能,强化学生岗位能力培养。同时,学生们在企业锻炼中学习到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注重科技、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在校内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的共同引领下,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并通过实习学生的表现反馈,及时和企业导师沟通,不断完善修订土建类专业的培养方案和授课计划,形成良性循环,使学生在团队协作、工作方法论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高,最终实现工匠精神的高效培育。
教师在人才培养中具有主导地位,也是职业技能与工匠精神融合的关键要素。作为土建类专业教师,更应该深入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加强对新技术、新工艺的学习,重点培养“双师型”教师,优化师资队伍。教师在了解企业的技能需求和专业精神内涵后,可在课程体系中将素质、技能、拓展等模块的教学内容与工匠精神的培育相互融合,最终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职业技能。
国家目前正大力提倡高职教育,工匠精神是一种优秀职业精神,更是一种工作态度,工匠精神自身的当代价值在新时代应越来越明显。高职院校在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过程中,应该通过积极弘扬工匠精神的思想教育,紧密结合社会企业,依托实践教学将工匠精神渗透到专业课程中,构建优秀的、具有工匠精神的高职师资团队,切实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培养具备优秀敬业奉献、追求精益求精、技能开拓创新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