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琴
(安徽工业大学 商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
辅导员队伍是目前高校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骨干力量,传统的单一由辅导员从事学生教育和管理的工作方式在目前的高校本科生管理中的不足和短板已经凸显。近年来,许多高校在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提出了新的思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先后引入了班主任制和导师制,从而形成了辅导员—班主任—导师三位一体的学生教育与管理的新模式,该工作机制能够有效弥补传统单一辅导员工作体制的不足,提高学生教育和管理的效率。建设以辅导员为骨干、班主任和导师为补充的三位一体的学生教育和管理队伍,实现“1+1+1>3”的教育和管理效果,仍然有很多工作需要探索。在新的形势下,需要分析辅导员、班主任和导师制工作机制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在此基础上,探讨三者合力协作的教育管理新模式,以提高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效率[1]。
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大都比较年轻,有热情,方便与学生沟通,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所想所需。但是,现行的单一辅导员工作体制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在:首先,辅导员受学校、学院、学工系统及团委等多部门领导,工作范围广,涵盖面大,任务重,大部分时间都在处理日常琐事,很难有精力和时间专门处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问题和工作。其次,辅导员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而且由于工作量比较大,导致很多工作难以有效开展或深入实施,因此,导致辅导员难以专心地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再次,目前很多高校一般都是一名辅导员带一个年级中多个不同专业班级学生,辅导员自身专业很难和学生专业相同,因此,对于专业方面的问题,如学业指导、未来发展和职业生涯规划等,辅导员很难给学生提供合理的意见和建议。最后,现在大学生群体状况也逐渐出现了新的变化,由于高校相关制度和工作体制的改变以及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大学生比以前面临更大的经济、就业和学习等多重压力[2]。
因此,如何解决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问题不断增多与辅导员队伍力量相对薄弱的矛盾,是摆在很多高校面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以辅导员为学生教育管理骨干的基础上,再为不同专业班级的学生配备一名班主任,为每一个科研小团队配备一名专业导师。其中各专业班级的班主任和科研小团队的导师均是从学生所在专业的教师中择优选拔。为了更好地完成本科生的有效教育和管理,以辅导员为骨干、班主任和导师为补充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三者既分工明确,又相互协作。
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的实施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发挥着“辅”与“导”的作用,是高校专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主要负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日常教育管理,培养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完成学校所规定的各项管理工作任务。其工作职责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团学活动与组织建设以及学生就业管理等等。但是,目前总的来说,高校辅导员工作日益繁杂,不仅包括大学生思想政治和理想目标等的指导教育,同时还包括人格品质的教育和帮助;因此,辅导员既要对学生内在心理健康进行清楚的把握,又要对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和条件给出正确的评估,同时还要处理好学生的日常事务和管理服务等多方面工作[3]。
班主任一方面在课堂上是教学工作的实施者,另一方面,在学生教育管理上又是班集体的组织和引领者。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工作重点包含:班风建设,班风是一个班级的风气、班级学生的思想和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综合的反映,班主任要使得班集体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风气和氛围,发挥好带头和指导作用;班级管理工作,班主任要树立“学生为本”的管理思想,营造民主的氛围,引入竞争合作机制,创建民主、和谐积极的班级体;学生成长成才职业生涯规划,班主任应当引导学生对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进行总体的规划和设计。与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核心和以情感为主的辅导员工作不同,班主任主要是以学生的学业发展指导为主。因此,如果说辅导员工作的重心是以情感教育为主的德育与美育,班主任工作则是以引导教育为主,更侧重德育与智育。
本科生导师制是高校借鉴研究生管理方式而引入的一种本科生教育管理新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辅导员在学生个人专业技能培养方面的不足和学生教育与管理中所缺少的个性化的东西,为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和提供可靠有力的保障。与班主任制度相比,导师制的工作重点是解决学生的专业化和个性化发展问题,其任务是着重解决学生在个性化和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中所遇到的方向性及学以致用和传承创新等更深层次问题。导师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启发和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和获取与自身发展密切相关的专业性知识,导师的主要工作职责决定了导师不再局限于课堂上传授专业性知识,同时在学生管理中,也组织启发、引领学生自主发展。因此,如果说辅导员工作是以情感教育为主,班主任工作侧重以引导教育为主,那么导师制则体现的是以专业化教育为背景的因材施教。
打造一支以辅导员为骨干,班主任和导师为补充,三者有机结合的强有力的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队伍,为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共同出力尽责,这一管理模式越来越受到各大高校的重视。这种模式的具体分工如下: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日常管理事务性工作,组织学生参与团学活动与建设等;班主任只管理一个行政班级的班风和学风建设、专业知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长远目标和人生规划等方面;导师则主要负责其课题组几名学生的思想动态及学习,负责对自己团队内学生的学业知识和科研活动进行专业性的辅导。辅导员与班主任、导师三者的工作重心不同,三者在工作上既有交叉,又互相补充[4]。
首先,要建立完善相关选拔及考核制度。班主任应选拔工作积极性高和责任心强的专业教师担任;本科生导师应挑选科研能力突出的讲师职称以上的教师担任。同时在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时,应当注重工作的成效和学生的反响,要对辅导员、班主任和导师的工作给予公正和客观的评价,制定相应的激励和奖励措施,以提高他们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明确各自的岗位职责。三位一体的学生管理模式要以辅导员为纽带,串联班主任和导师工作。工作过程中,班主任和导师工作应以围绕与学生专业相关的问题为主。第三,建立三向沟通机制。良好的沟通是开展协作的基础。作为学生工作的主要管理者,辅导员掌握着最为全面的学生信息,这些信息不仅要传达给学校学生工作部和学院等上级管理部门,同时也应该将掌握的学生信息及时地传达给相应学生的班主任和导师,方便他们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及时的辅导和帮扶。班主任和导师同样也应将掌握的信息和发现的问题及时传达和反馈给辅导员,有助于辅导员清楚地了解班级或学生的情况,方便他们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和有目标地开展指导和管理工作。班主任和导师定期召开班级和科研团队的会议,必要时邀请辅导员参加。辅导员与班主任、导师应定期进行工作交流和沟通[5]。
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是一项重要、复杂而又精细的工作,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应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切实解决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充分调动辅导员、班主任和导师三者工作的积极性,只有三者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协同合作,才能更好地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
当然,在具体的学生工作中,辅导员、班主任和导师不能分工过于细化,而应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尽力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辅导员、班主任和导师三者做好沟通和协调工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及高校的人才培养创造有利的条件和营造良好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