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红色基因助力精准扶贫
——基于大别山革命老区的访谈

2019-03-14 21:47祖文婷江雨燕张海军吴春艳李翔宇魏晓杰
关键词:大别山红色基因

祖文婷,江雨燕,张海军,吴春艳,李翔宇,魏晓杰

(1.安徽工业大学 商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2.安徽工业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大别山革命老区扶贫工作期间指出:“老区人民对党无限忠诚、无比热爱,老区积淀着红色基因,红色基因不能变,变了就变了质。”[1]作为红军的故乡、将军的摇篮,创造了红旗不倒的历史传奇的大别山却是脱贫攻坚的国家级主战场。要扶贫先扶志,众多学者认为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是脱贫攻坚的关键,扶贫的同时要扶志,点燃贫困人口心中的正能量, 破除“等、要、靠”的思想桎梏, 增强其自我脱贫的愿望。薛刚认为在缺少贫困群众的“心劲”和自身努力时,外人再使劲也很难使其摆脱贫困境地[2]。红色基因作为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孕育和发展起来的内在意识形态和精神品质无疑是脱贫的重要内生动力之一。我们从大别山地区烈士后代、优抚对象后代、贫困户和非贫困户这四类群体中选出32位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分析红色基因作为脱贫内生动力却未能发挥根本性激励作用的原因,并总结寻找解决方案,以为精准扶贫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和新的切入点。

一、红色基因助力精准扶贫的困境

(一)红色教育滞后

一是红色教育执行力度低。农村教育本身存在基础相对薄弱、学校师资力量落后和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在受限的条件下,基本教学任务的完成与达标尚且受限,红色教育更是成为“奢侈品”。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农村学校同样存在不重视历史课、政治课的情况,学生更倾向于学习自然科学类、与种植养殖等生产经营活动直接相关的知识,学生不愿意听讲也导致教师教学积极性减弱以及授课质量下降。

邢同学:“我是一个初中生,对历史、政治挺感兴趣的,喜欢英雄人物事迹。但初中课程任务繁重,同学们都把重心放在语数英上,上课做别的作业,老师也就没有兴致讲下去。”

二是红色教育未因地制宜、产学结合,实践性不强,受教育者无法将红色基因融入个人生活。大部分受访者在被询问所知道的红色故事时,回答基本雷同,这些故事属于家喻户晓的故事,而非大别山当地的红色故事。而在学习效仿和自身有相同背景、相同来历的红色英雄时,可行性更强,情感认同度更高。

吴同学:“历史课和语文课上老师也说过红军万里长征、狼牙山五壮士、朱德的扁担等红色事迹,但我们学这些似乎除了考试没啥用处,我也不能模仿他们在我们村做些什么贡献。”

三是经济效益目标与树德育人目标的矛盾。精准扶贫的进程中, 物质扶贫和精神扶贫就像鸟之两翼,车之两轮, 互相作用, 谁也离不开谁。对村民来说,能否尽快找到工作为家庭减轻负担是年轻受访者关注的重点,家庭衣食住行的改善更受中年受访者的关注,老年受访者考虑最多的问题则是自身养老问题。追求精神生活的前提是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在物质生活需要未达到充分满足时,无暇顾及对红色基因的追求;对零售业、文化业的经营者来说,潮流新颖的产品和作品相比较于“枯燥无味”的红色产品和红色作品具有更大的市场份额,在经济效益面前,其选择的是能为其带来更多利润的业务。

吴先生:“村子里太穷了,为了挣钱想养家糊口,这才出去打工。村子贫不贫穷,不是我们一己之力能够改变的。”

王女士:“我心中对于红色文化有足够的敬畏,但是现在生活琐事这么多,经济压力又这么大,每天能把吃饭问题解决已经不错了,那些红色基因解决不了我现在的问题,对于我来说可有可无。”

张老板:“我们搞电影的,也想搞一些新式的东西去传播红色基因,传播正能量,但是度太难把握,一不小心就可能搞砸,因为这个实在太厚重了,活泼一些怕失去尊重,太严肃又怕没人看。”

(二)红色基因内涵扩展不够

红色基因主要是指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的不变军魂、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由于大别山区交通闭塞、互联网普及率低,传统观念固化的老龄人群难以接受新兴事物,老一辈人无法接触、感知和内化包括改革创新精神、创业精神等在内的红色基因在当代的内涵延伸与扩展。

江先生:“都说靠山吃山,我们吃了这么多年,虽然能吃得饱了,但是还是吃不好。以前他们靠枪杆子活命,但现在是靠改革创新活命。”

同时,来自学校的红色教育亦缺少改革创新。农村地区教育模式和理念转变缓慢,致使农村教育管理体制远远滞后于城市义务教育改革体制。在大别山区的农村中小学,有相当一部分的教师是从老一批退休教师返聘,这部分教师思想陈旧,教学方式死板,不愿意尝试去改变,同样无法为学生传播顺应时代潮流、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红色基因。

车同学:“我家在大别山腹地,每天都要翻过山崖去上课,学校没有什么年轻老师,大多是退休下来的,不厌其烦地给我们讲相同的老旧内容。”

(三)代际传递阻碍

一是部分烈士后代平庸化。在采访中有1/4的烈士后代虽然享有国家的体恤金和特殊补贴却仍处于贫困状态。这类群体在祖辈的光环下依靠红色“收入”输入维持基本生活,却未能输出红色正能量,对红色基因的态度是依赖,把其作为维持生计的手段,而不是创造财富的动力。即使有利用红色基因创收的想法,由于资金和技术的缺乏,烈士后代所继承、拥有、掌握的红色资源未被开发、转化成为能够创造经济效益的红色产品和红色旅游景点。

孙女士:“我们一家是车厚桥烈士的后代,上个月村里帮忙才凑齐钱把爷爷的纪念亭修好,当年爷爷的练武场年久失修,荒废已久。”

二是由于农村外出务工导致红色基因在留守儿童群体传递受阻。在访谈中,留守儿童对红色知识的了解和红色文化的认同感显著低于平均水平。父母作为子女的第一老师,由于外出务工无法长期陪伴子女左右,无法耳濡目染地将符合红色基因内涵要求的价值观渗透内化给子女;留守老人多数由于身体欠佳、记忆力下降、思想陈旧等原因在和留守儿童的沟通上有巨大的鸿沟。概括来说,父母不能在其位和老人无力尽其责阻碍了红色基因的代际传递。

金先生:“我每个星期给家里打一次电话,问问我妈身体是否健康,还有就是我儿子的学习成绩我也挺关心的吧。”

王同学:“奶奶没有文化,耳朵也不太好,除了种田家里的事情基本都是我做。和奶奶沟通起来挺困难的。”

三是最具传承和创新红色基因潜力的人员的外流。由于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发展落后,导致文化素质较高的农村人员涌入城市谋求新发展,而这部分人本应该是振兴乡村经济,传承发展红色基因的主力军。

张先生:“我们家的孩子从小聪明,孩子妈妈怕留在农村耽误了前程,初二转学到六安城里。村里年轻人现在越来越少,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居多。”

二、红色基因助力精准扶贫建议

(一)完善农村教育体系

一是要加快农村教育改革,革新教学标准,对乡村教师定期举办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红色教育培训,完善乡村教师筛选体系;二是通过筹建多媒体现代化教室,吸纳社会爱心人士,以远程教育方式传播红色基因,使农村学生可以和城市学生享受同等的红色教育;三是要增加人才培养体系中社会实践比重,打造扎根基层、面向前沿、特色鲜明的实践体系,构筑农村学生思想引领、素质提升、能力发展的新格局,使其成为振兴乡村经济,助力精准扶贫的主力军。

(二)将红色基因转化为经济效益

传承红色基因和追求经济目标两者并不是先后关系,而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经济发展有助于传承红色基因,传承红色基因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一要充分利用、开发当地红色资源,使之成为能产生经济效益的红色景点、红色纪念品、素质教育基地等;二要吸引外部教育资源向山村涌进,吸纳外界新思想、新文化。三要“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如邀请知名学者、教授下乡授课指导,解读中央文件,把政府的扶贫政策和思想输送到田间地头,传递新时代红色精神,解放农民思想,鼓足农民干劲,如搭建大别山电子商务平台,通过包装上红色事迹、红色文化,将当地的农副产品、好山好水更好地宣传出去,实现增收。

(三)用践行来感悟和传承红色基因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红色基因隐藏在大别山革命老区村民的语言、民风、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中。要让村民参与到大别山当地旅游业发展中,如让当地的村民作为旅游向导向游客们还原最真实的大别山,在为当地村民带来一笔可观的经济收入的同时,强化了村民对红色精神的追求,激发其通过劳动脱贫致富的决心,还可在和游客的交流过程中增加他们对外界的了解和对知识的向往。

(四)斩断代际传递阻力

对于手中有红色资源,有想法、有能力的烈士后代,政府可以实施适当政策倾斜;要精确识别,根据其家庭情况、拥有红色资源内容等制定精确帮扶计划。

针对红色基因在留守儿童群体传递受阻问题,政府应建立打工子女学校,配备合格教师;改善留守儿童生活软环境,弥补其父母无法在其位造成的红色基因代际传递受阻现象。如成立“家长委员会“定期对留守儿童代理监护人培训,使其了解留守儿童心理,增进与留守儿童交流,打开红色基因传递的通道;再如鼓励由学生组成的社会实践队到农村帮扶,学生群体与留守儿童年龄相仿、思考方式类似,其带来的新鲜红色基因更易被留守儿童认可和接受,更能激发留守儿童贡献家乡、奉献社会的动力。

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导致传承红色基因的主力军流失问题,可以通过发展红色旅游业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结语

红色基因是精神的归宿,初心的起点。要通过完善农村教育体系,将红色基因转化为经济效益,用践行来感悟和传承红色基因,多方位斩断代际传递阻力,使红色基因焕发出新的光辉与活力,渗透内化至每位村民价值观中,作为内生动力激励其努力奋斗,脱贫致富。

猜你喜欢
大别山红色基因
大别山的早晨(油 画)
Frog whisperer
红色是什么
又见大别山
红色在哪里?
修改基因吉凶未卜
追忆红色浪漫
创新基因让招行赢在未来
再见了,大别山
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