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策略研究

2019-03-14 10:44陈书华
关键词:理论课思政政治

陈书华

(安徽中医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2)

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将新媒体技术融入思政课教学,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是广大思政课教师在新时代面临的重要课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紧跟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步伐,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学生在移动互联网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彻底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教学理念,营造移动互联网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实现思政课教学的网上与网下、课上与课下、理论与实践的交互融合和优势互补。

一、彻底转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

转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对于构建互联网教学模式,开展互联网模式下新的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理念往往是行动的思想先导。“思想和行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起点范畴,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最常见、最简单、最抽象的范畴。”[1]髙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两个重要的主体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应该顺应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潮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比如把理论灌输与自我教育结合,变被动获取为主动探索和自我教育等。

舍恩伯格说:“所谓大数据思维是指一种意识,一旦开放的数据信息处理得当,它可以为需要解决问题的千百万人提供答案。”[2]作为教育者,需要把理论灌输与自我教育结合,受教育者则要变被动获取为主动借助移动互联网工具进行主动探索。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教学中,教育者往往仅用理论灌输的方式将所授课程内容融入到自己的既有的知识体系中,再进行传授。用这种传统方法,在较长时间内教育者的教学行为都是教师讲,学生听,试图将自己头脑里的知识填鸭式地倒入学生的大脑中。但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教师讲解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不再是什么新鲜的知识了,学生只要一搜索,网上各种更新的知识可能就会出来。思政课教师如果还像以前那样,对受教育者进行单纯的理论传授的话,很显然不能够满足大学生的多样化的知识需求了。作为思政课教师,就需要紧跟时代步伐,不间断地进行学习充电和自我提升。可见,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在“输出”知识上下功夫,还需要源源不断地主动“输入”知识。也就是说,要想教育好大学生,就需要教师首先改变传统教学理念,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在不间断进行自我教育的基础上再考虑去教育学生。比如,教育者在授课前,可以通过搜寻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学习更多辅助教学的素材资源,不断进行自我学习,这样,授课者就有效利用了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海量信息储备的优势,紧跟时代脉搏,用大量形象易懂的案例来论证分析枯燥的理论,这样能增强思政课程本身的活力和吸引力,提高学生的课堂抬头率和教学效果。除此之外,思政课教育者还要广泛涉猎其他学科、领域的相关知识内容,并且融会贯通,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增强自我获得感,从而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

二、积极营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移动互联网教学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方式以课堂为主,教育者起主导作用,解决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问题,但受时间和空间的影响大,受教育者往往是在不自愿的情况下参与,严重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教学方式方法,优化教学环境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外在因素。具体做法是使教学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实现转换,由消极转化为积极。充分发挥其对教育对象的感染熏陶作用,使环境因素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对教育者产生影响。当然,这种影响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这样,环境就可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的促进因素,形成思政课教育合力。比如构建清朗安全的网络媒体环境,高雅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积极健康的群体环境等。在移动互联网条件下,这种影响变得数量更多、规模更大、速度更快。由此可见,思政课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充分利用各类环境因素、无限的大数据资源,形成教育无形的合力,于无声中强化思政课教学效果。

当前,人们越来越依赖于网络媒体,“活在网上”逐步从设想发展为现实,人们网络粘性在增强。从事思政课教学,我们不再是过去那种备好一本教科书的纯理论教学时代了,构建清朗安全的网络媒体教学环境显得尤为重要。由于个体的发展和网络空间的内容构建息息相关,为了推进个体和网络空间的和谐共生,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我们必须重视网络传播中的最为重要的因素,即移动互联网内容的建设。我们必须让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占据主导地位,在移动互联网众多内容中,剔除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相悖离的有关内容,立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容表达上符合大学生群体的认知要求。其次,必须加强移动互联网空间的安全维护,这需要从国家层面优化网络信息管理机制,不断完善网络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牢牢把握网络信息的控制权。利用移动互联网授课过程中,作为思政课教师需要不断地引导学生文明上网。因为,每个人既作为互联网海量信息的消费者,同时也都是互联网海量信息的生产者,因此,需要每个人强化责任担当,自觉维护网络生态环境秩序。

三、努力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移动互联网教学模式

信息化时代,手机终端正逐渐成为大学生躯体和大脑、认知的延伸,作为新时代思政课教师,我们必须让所授课程进入学生这个躯体和大脑的延伸区间,也就是手机终端。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的教学已经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方式新的发展方向,作为一线思政课教师,应努力构建思政课移动互联网教学模式。移动端的教学可以打破传统教学时间的纵向形式,比如,思政课教师在授课前,将教学重点内容制作成微课,在移动互联网授课端发布给学生观看,这种生动的微课形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实现反复多次的学习。这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都能提高效率,把“时间”花在了“刀刃上”,有效地实现了知识目标教学。另外,借助于移动互联网平台教学,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使教学内容得以鲜活呈现。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充当了课堂上调动学生情绪的导演角色,带领学生在内容学习上渐入佳境,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大学生思政教育价值目标的教学效果往往是隐性的,而利用移动端教学,就能够在后台数据中发现那些价值导向有偏差的学生,从而进行价值引导,实现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融合。

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的融合。在授课之前,教师可以利用移动互联网教学端,将预习思考题的资料发布到移动互联网教学平台上,学生利用这个平台提前预习授课内容要点,这样,课堂教学就更有针对性。到了课堂教学环节,教师使用移动端进行预习情况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当然,学生根据预习测试结果,也可以找出自我知识的欠缺点,让学生课堂学习也更有针对性。最后,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移动端作业,可以巩固学习成果。在实践教学层面,移动互联网也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比如教师在移动端设置讨论区,在完成课堂教学以后激发学生在移动端的讨论区继续进行观点交流和学习效果监测。在讨论区,教师可以检测出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移动互联网条件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只有不断改变教学策略和手段才能解决思政课教学的新问题。移动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思政课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教学平台,做到彻底转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教学理念,并且积极营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移动互联网教学环境,同时,努力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移动互联网教学模式,就可以有效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猜你喜欢
理论课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