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OBE教育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以全球治理专业为例

2019-03-14 10:44刘利琼
关键词:培养目标理念评估

刘利琼,乔 旋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国际关系学院,北京 100029)

高等教育的发展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1]。促进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本科,已经成为当前中国教育工作的战略主题。

一、OBE教育理念的内涵和意义

“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Outcomes-based Education,缩写为OBE)理念源于20世纪80年代美国和澳大利亚的教育改革运动。1994年,斯派迪(Willam G. Spady)在其著作《基于产出的教育模式:争议与答案》中提出OBE实现了教育范式的转换。在OBE教育理念下,学习产出驱动教学过程和评价体系的运转,教育者必须对学生毕业时应达到的能力及其水平有较为清楚的构想,然后寻求设计适宜的教育结构来保证学生达到这些预期目标。[2]整体来看,OBE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根据需求和定位,确定能力目标,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应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构建合理完善的培养体系和培养方案,使每个学生通过努力学习,最终获得相应的学习成果。同时,教师与学校应通过评价系统持续改进培养过程,将学生的学习成果作为教学评价的主要标准,更加重视学生“学到了什么”,而不是仅强调教师“教授了什么”。这就要求整个教学活动必须围绕学生展开,关注学生通过课程实际获得的能力,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适应未来的综合素质,真正实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此外,学校作为管理的主体,在教学资源配置方面也需要全面围绕学生开展工作,以保证学生能顺利获得最终学习成果。

OBE教育理念的特点和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培养思路定位清晰。OBE理念考量的是国家、社会、雇主、学生及其他多方面需求,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思路和定位清晰。基于这种教育理念下设计的培养体系,目标符合度和达成度容易契合。第二,培养体系设计合理。依据各类需求确定了学生学习内容,规范设计培养体系,各类课程有机整合支撑起职业能力。这种反向设计结构,可以促使课程、能力、目标等相互呼应。第三,产出目标明确。通过适时对产出过程进行评估,不仅强调教与学的协同性,还需要学生知道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OBE教育理念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我比较,通过自我学习、自我发掘和自我发现,不断促进学生提高自己的学习力,提升自我效能感。

OBE教育理念改变了以往人才培养范式,关注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完整的人”、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强调学生从一开始就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预期表现,非常清楚学习的本质内涵,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对美好人生的追求。“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OBE教育理念正是以这些基础问题为核心要素,与“双一流”建设目标和定位相契合。

OBE教育理念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倡导专业和课程设计需要依据社会经济发展持续改进,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坚持OBE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借鉴这种动态开放的质量保障体系已经成为新形势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趋势。反思和对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专业设计和评价模式,不断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理念,深入思考学生需要学习什么、为什么学、如何学、是否达成学习目标,构建以产出质量为导向的教育教学保障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二、OBE理念指导下的人才培养实施路径

OBE 教育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获得什么样的成就,学生将来能做什么,趋向于实际能力的应用,要求持续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3]OBE教育理念在人才培养体系和教学实施活动过程中包含两方面内容:“从上到下”的“倒推式”体系设计和“从下到上”的“复盘式”评价体系。[4]根据国家社会需要、“双一流”建设方向定位、学生期望等综合因素确定“学生需要学什么”,培养需求、培养目标、培养定位和培养体系得以构建,其中包含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课程设置、培养标准、导师指导、毕业要求、能力达成指标点等具体环节。在这一标准体系下进行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反思培养体系是否达成培养目标,持续改进,实现“闭环”模式。

社会不断发展,社会需求随之发展,结果导向决定了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不断更新改进。必须围绕质量保障这根主线,通过评价体系发现偏差,及时发现问题并分析原因,对培养系统进行调适,重新定义输入和输出,切实达成目标。培养体系的设计需要关照基础的、重要的、前沿的知识点,因材施教,培养出具有时代特点的优秀学生。在导师指导环节中,教师的角色是引领者,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适应OBE教育理念;学生是中心,应该充分发挥自主性学习,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成长。

根据OBE理念下的人才培养“闭环”模式,实施路径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重要方面:

第一,转换教育观念。高校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在充分考虑自身环境与特点的情况下,确立合理的培养目标,并同时注重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成果的产出。具体而言,培养目标和学生需要具备的核心能力需要考虑国家战略需求、学校定位、行业需求、学生实际等综合因素。在建构过程中,不可闭门造车,需要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展开社会调研,经过多方民主协商探讨,切实了解专业和需求之间的关系,确立外部和内部需求。总而言之,学生的学习内容是由一系列需求决定的,培养定位、培养目标和学生产出结果具有一致性。

第二,进行体系建构。明确学生产出目标之后,需要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课程需要为学生能力提升和达成培养目标服务,并且对期望的学习产出有相应贡献。以学生毕业时应该达到的核心能力为基础,围绕产出目标制定教学框架。此外,传统教学模式中理论教学较多,实践教学较少,应该加强社会实践,实现产学研有机结合。学校应注重学生自身专业特点与未来职业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所学到的专业知识与本行业的发展同向而行。学校应大力开拓与外界的联系,打破学校与社会的壁垒隔阂,多方面深化校企合作和校地合作,扩大师生社会实践范围和平台。

第三,参与者角色转变。OBE理念倡导弹性教学,其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需要加强自主学习,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而这一转变对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学校在教学管理与课程安排方面,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和教学手段、提高互动教学能力、创建开放式教学环境等方面都应更加灵活变通,如以翻转课堂、案例研讨、调研实践等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方法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进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第四,重视产出过程和结果评估。OBE教育理念强调的是“定义预期产出目标——通过体系设置实现目标——评价评估产出结果”,结果评估是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的关键点。评估参与方是多元多层次多结构的,包括教育部评估中心组织的行业专家评估、雇主评估、学生自我评估和教师评估等。基于 OBE 理念建立的评估机制,不仅可以使师生发挥最重要的能动性,帮助学生获得预期的学习成果,也能适时促进高校评估机制改革,从而不断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OBE理念指导下的全球治理专业人才培养

当前,世界正在经历深刻复杂多元变化,传统的“半球治理”已经无法解决全球化带来的问题[5],随着跨国威胁增多,加强全球治理过程中的发言权和话语权,不仅仅事关给国际规则、国际秩序定方向和定目标,而且事关对世界大势制高点的把握和国际体系中制度安排的地位和作用。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作为迅速发展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中国需要深入参与融合到全球治理中。加大我国国际事务的参与力度,提升国家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发挥我国在全球治理中的正能量作用,已经成为战略共识。中国急需大批具备“全球胜任力”的国际化人才,他们了解中国国情、具有世界视野、通晓国际语言和精通国际规则,能够在世界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因此,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全球治理及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

目前来看,全球治理人才队伍建设较薄弱,如总体数量不多且能够在国际组织发声的高级专门人才偏少、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且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人才梯队等。基于OBE教育理念,在国际化视野和需求背景下,从培养目标符合度层面考量,全球治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全球治理的引领力,服从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促进“双一流”建设中国际关系及全球治理的学科发展,拓宽办学思路;推动全球治理和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精心培养具备全球胜任力的可持续发展的从业人员[6]。

(一)依据培养定位和目标,构建新型全球治理人才培养体系

OBE强调的是学生实际获得的能力、水平及综合素养,产出导向原则要求反向设计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匹配、“价值塑造、知识引导、能力提升、跨界融合”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在OBE理念指导下,为支撑培养目标和定位的达成,需要全力打造新型全球治理人才培养体系,覆盖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各个环节。

首先,在培养方案设计上,需要以整体培养目标和定位为根本出发点。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必须与办学定位和服务面向相统一,必须与毕业生就业的实际相符合,强调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中体现能力本位,即注重人才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需要打破文化壁垒和学科界限,实现跨文化、跨领域、跨学科深度融合。与此同时,应依托学科优势,培养方案突出专业特色,更加适应新的社会需要,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并强化实践教学,使实践教学体系化,引导学生开展创造性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研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学术发展潜力。

其次,在课程体系构建上需要全面整合。随着“双一流”建设的发展,以增强学生全面素质的通识教育已经逐渐成为课程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但同时也需要个性化课程,以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课程设计包括三个核心层面,即全球治理的基本框架知识点、全球治理的经典案例研究、全球治理的实务探析。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了解全球治理的主要特征、价值、模式、动能、原则等;通过分析经典案例,梳理全球治理主体在参与国际事务的过程中需要具备的方法、手段和策略,掌握成功经验、吸取失败教训;通过实务探析,系统学习全球治理的思维方式、话语体系、内部逻辑和谈判技巧等。基于OBE理念指导下的体系设计,开设“全球治理+”课程,发挥国际关系、国际经贸、外语、国际法学、国际经融等学科优势,充分交叉和融合,打造复合型课程体系,加强学生跨文化沟通协调和多元文化管理能力培养。其中,专业核心课程可以包括:全球问题与世界政治、外交决策研究、国际关系理论、全球治理通论、国际法与国际组织、国际冲突与国际合作、世界体系与发展中国家、比较政治经济、发展援助研究等。每一门课程都会有与之对应的国际组织为实践教学提供样本和案例来源。

再次,在教学模式层面上应强调实际操作性,主要包括三种形式:理论学习、实务探讨、实践学习。理论学习主要包括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围绕特定主题进行深度理论研究;实务探讨指的是由实务专家引领开展跟研究主题相关的实务型学习;实践学习包括国际交流和参观调研,通过组织学生跨文化交流、参加跨国学术会议、深度参与国际组织实习、相关部委实地调研等活动,增强学生实际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

总之,OBE教育理念下的全球治理人才培养体系坚持以学生的“实际获得”和“实际产出”为导向,改变学生机械地、被动地、呆板地接受“输入型”“满堂灌”知识的风格。通过丰富多彩的课程设计和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

(二)加强质量保障,关注“持续改进”

人才培养质量是专业建设的“试金石”和“生命线”,为保证体系的顺利运转,全球治理专业需要严格的质量监控。严把质量关,需要从体系源头上下功夫,包括生源筛选、导师聘任等。首先,全球治理专业紧扣“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战略议题,着力筛选一批具有中国情怀、立志为参与全球性事务做出贡献的优秀学生,优质生源有助于达成培养目标的符合度。其次,受聘导师既应包括高校内部本专业领军人物和青年骨干,也可包括在国家部委、国际组织、跨国公司、高端智库任职的专门人才。全球治理专业坚持“理论导师+实务导师+实践导师”模式,既关注国际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生态等领域的理论问题,又聚焦全球治理过程中的决策、博弈、规制等具体操作问题。需要强调的是,OBE教育理念对教师能力和水平提出更高要求,新的质量保障框架促使教师从知识传授者变成引领者,适时动态调整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创设便于师生互动的开放式教学环境、加强国际组织实践锻炼、开设全球治理工作坊、录制相应的慕课课程、重视来自于学生和系统同行评价等都会成为新的挑战。此外,要通过特定的评价手段,及时介入到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起到纠偏完善、持续改进的正向循环作用,包括教育部评估中心组织的定期评估、行内专家调研论证、教学管理过程评估、学生和教师的双向评估等。将评估结果重新输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中,完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持续改进培养质量,为专业建设保驾护航,构成“闭环”设计。

四、结语

OBE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预期需求和实际获得,这种反向设计的倒推范式,从国家战略等需求出发,确定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目标,实现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耦合;通过评估等多元多环节手段,及时调整培养方向和过程,将评估结果重新输入培养体系,持续改进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理念评估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第四代评估理论对我国学科评估的启示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评估依据
谈技工教育要着眼于大国工匠的培养目标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立法后评估:且行且尽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