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林
(康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甘肃 康县 746500)
病毒性肝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它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的特点。为探讨康县“5·12”地震以来病毒性肝炎的流行趋势,掌握发病规律,为制订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对2008—2017年10年来的病毒性肝炎流行趋势和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疫情资料来自康县2008—2017年甲乙类传染病年报和免疫规划疫苗针对疾病专报系统年报,人口学资料来自康县统计局和康县公安局。
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按照国家卫健委《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传染病诊断标准》执行,用流行病学方法,描述病毒性肝炎流行和分布的特征,应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1.1 流行强度及趋势 2008—2017年全县共报告病毒性肝炎3 281例,死亡4例,死亡率为0.12%,年平均发病率为163.73/10万,2010年发病率最高,为267.11/10万,2011年之后逐年下降,到2017年最低,为62.53/10万,2008年趋于中间,发病率为98.67/10万,主要由于“5·12”地震,农民工大量外出,传染病监测报告系统灵敏度降低,漏报病例较多。从2009年开始,除2010年发病率出现一个小高峰外,逐年呈下降趋势,2009—2012年这4年的发病数占总发病数的63.09%。
2.1.2 各型肝炎的流行趋势 各型肝炎历年的发病数、发病率及构成比见表1。在病毒性肝炎中,乙型肝炎发病最多,占总发病数的96.71%;其次为未分型肝炎,占总发病数的2.22%;再次为甲型肝炎,占总发病数的1.07%。10年来康县各型肝炎的构成中乙型肝炎变化较大,甲型肝炎和未分型肝炎变化较小,而且甲型肝炎和未分型肝炎的发病率均较低,总趋势及各型肝炎的发病数、发病率、构成比均呈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是甲、乙肝疫苗接种率的逐年上升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母亲的新生儿母婴阻断率逐年提高,未分型肝炎的存在主要与乡镇卫生院因条件限制未开展病原学检测工作有关。
2.2.1 职业分布 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由高到低的职业分布依次为:农民136.72/10万;学生10.08/10万;干部8.73/10万;自由职业者8.18/10万。在总发病数中,农民占83.51%,学生占6.16%,干部占5.33%,自由职业者占5.00%,见表2。其主要原因为农民对病毒性肝炎的预防保健知识欠缺,缺乏良好的卫生习惯,特别是外出务工农民感染者较多。
2.2.2 地区分布 农村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为137.47/10万,城镇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为26.24/10万,各型肝炎地区分布见表3。各型肝炎城乡发病率有明显差异,农村发病率远远高于城镇,其主要原因为农村卫生习惯较差,外出务工农民缺乏安全卫生的生活环境。
2.2.3 人群分布 男性发病人数1 937例,发病率为96.66/10万,占发病总数的59.04%;女性发病1 344例,发病率为67.07/10万,占发病总数的40.96%,男性高于女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4 年龄分布 各年龄组均有发病,年龄最小的3个月,年龄最大的78岁。在这10年中,病毒性肝炎的发病以20~54岁的青壮年为主,占总病例数的78.94%,19岁及以下的少年儿童占7.07%。甲肝以39岁及以下为主,占82.86%;乙肝以20~59岁青壮年为主,占88.02%,0~19岁组乙肝发病较低,占6.56%,60岁及以上占5.42%,见表4。3讨论
表1 康县2008—2017年病毒性肝炎发病数、发病率及构成比
表2 康县2008—2017年病毒性肝炎职业分布
表3 康县2008—2017年病毒性肝炎地区分布
(1)康县2008—2017年间病毒性肝炎的平均发病率为163.73/10万,发病率波动在62.53/10万~267.11/10万之间,2008—2012年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2013—2017年发病率呈逐渐下降趋势。2008年,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在全县法定传染病中位于结核病之后,居第2位。因此病毒性肝炎仍然是康县重点防控的传染病,也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传染性疾病。由于病毒性肝炎,特别是乙型肝炎的治疗难度大、费用高,所以也是康县很多干部群众,特别是农村人口因病致贫的重要因素之一。
(2)康县病毒性肝炎农村发病率明显高于城镇,农村发病率为137.47/10万,而城镇发病率为26.24/10万,主要因为农村群众健康意识较弱,农民生活卫生习惯较差,特别是外出务工农民生活居住环境较差,劳动强度较大,身体营养状况不良,性生活复杂、性传播危险性较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社会生活的道德观念发生改变,部分留守妇女性伴侣复杂,是病毒性肝炎,特别是乙型肝炎传播的危险因素之一。在农村由于家庭成员生活卫生习惯不良,不注重有效的防护,病毒性肝炎的家族性感染率较高,病毒性肝炎患者,特别是HBV携带者不愿公开自己的病情,给防控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母亲患乙肝的较多,母婴阻断工作不及时、不到位,母婴传播的危险因素存在,是婴幼儿感染的主要因素。由于乡级医院的诊断设备滞后,临床医生对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掌握不准确,血清学检查设备准确率有误差,也是报告发病率较高的因素之一。
表4 康县2008—2017年病毒性肝炎年龄分布
(3)病毒性肝炎人群分布中,乙肝发病率以青壮年为主。0~19岁少年儿童发病率较低,表明自1992年以来,有计划地开展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有显著效果,大部分儿童得到了有效保护。1998年以来,全县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逐年上升,特别是2008年以来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逐年提高,经统计,康县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由2008年的32.22%上升到2017年的98.52%,全程接种率由2008年的68.53%上升到了2017年的98.52%。60岁及以上发病率呈下降趋势,与自然感染产生抗体以及接触感染的机会相对减少有关。甲肝感染以小年龄为主,0~9岁占31.43%,10~39岁占51.43%,说明该年龄段免疫屏障较低,特别是婴幼儿甲肝感染率较高,4岁及以下儿童占20.00%,职业以农民为主,其次是学生、自由职业者、干部,这与卫生水平、生活习惯、生活环境及接触人群机会等因素有关。
(4)病毒性肝炎是由不同肝炎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由于甲、乙肝疫苗使用的局限性以及一些人群缺乏科学的防范意识,使肝炎的发病率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它已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的严重疾病之一。康县病毒性肝炎以乙肝为主,控制乙肝是降低病毒性肝炎发病率的关键,主要应做到:一是切实做好新生儿乙肝疫苗的接种工作,做好阳性母亲的母婴阻断工作,重视和加强对农村人口和特殊行业人群的免疫接种工作;二要进一步加强安全注射的管理,消除医源性感染隐患;三要进一步加强饮食、公共卫生监督、监测工作,广泛深入地开展卫生保健知识的宣传教育,重点针对农民工、农村留守妇女进行性健康知识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四要提高对未分型肝炎的分型诊断水平,提高分型报告率,提高乡镇医疗机构对肝炎的血清学准确诊断率,广泛开展防控知识的宣传,全民动员、全社会动员,使康县的病毒性肝炎发病率逐步下降,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