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实践操作效益分析

2019-03-13 13:24王丽琴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9年2期
关键词:美术素养实践操作美术教学

王丽琴

[摘 要]美术是提升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课程之一。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过程展示、合作探究、活动筛选等策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帮助学生掌握技法,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展美术素养。

[关键词]美术教学;实践操作;美术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7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6-0052-0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现代教学理念的重要体现。美术教学应彰显学生美术学习的特点,使学生在多元化的实践体验中形成美术学习能力和美术素养。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过程展示、合作探究、活动筛选等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使学生掌握美术技法,提升实践能力,形成美术素养。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兴趣是学生参与活动的内驱力,也是课堂教学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美术教学中,要使学生主动参与活动,教师必须激发他们的兴趣,触动他们的兴奋点。激趣方式众多,如何筛选,考验的是教师的智慧。如美术故事讲述、作品展览、多媒体应用等途径都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而利用多媒体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则能够满足学生的视听需求,唤醒学生对美术的热爱之情。因此,教师在筛选美术活动主题时,要对教学因子进行综合考量,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思维认知。

例如,教学一年级下册《可爱的动物》时,教师设计了一个谜语(猜一动物):“我的脖子最长,我还穿着花衣裳。”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播放相关动物的视频,加深学生的印象。接着,教师问道:“这些动物有什么特征?它们最爱吃什么?它们的天敌是什么?”问题提出后,学生热火朝天地进行讨论,课堂气氛活跃。教师顺势出示自己制作的动物模型,再一次點燃学生的兴奋之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猜谜语、播放视频、实物展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调动了学生操作的积极性。

小学生对直观形象的事物比较感兴趣,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采用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学习。视频的声像功能能够给学生带来深层次的触动,使学习热情更容易被点燃,情感更容易被激发。因此,教师可以将学生的作品拍摄成视频并展示出来,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唤醒追求美的意识,心灵受到震撼,最后作用于实践活动中。

二、过程展示,帮助学生掌握技法

被选入美术教材的作品都是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其的经典性、艺术性都是非常显著的。在引导学生对这些作品进行模仿制作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制作能力较低,如果直接布置制作任务,学生容易产生畏惧心理。同时,教师的指导、示范作用不可忽略,当制作任务相对复杂时,教师在讲解制作步骤后要进行示范操作,让学生直观掌握操作的方法。

例如,教学《漂亮的小钟表》时,教师先出示一些好看的钟表,让学生在观看过程中说一说钟表的特点、显示的时间及制作方法。接着,教师展示钟表的制作材料和工具,让学生选择。钟表的制作过程富有趣味性,学生参与度较高。为了让学生了解钟表的制作步骤,教师先对钟表的构造进行讲解,然后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识记操作步骤。有学生提出疑问:“在制作过程中,可不可以改变时针、分针、秒针的长度?可不可以用胶带粘贴钟表的零件?”学生能够提出问题,说明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借助钟表制作过程的展示,学生迅速掌握钟表的制作方法。

教师的实践操作是一种过程展示,能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所学知识。对制作相对简单的作品,教师可以将作品进行分解,详细讲解操作步骤和所需的材料,使学生真正掌握操作步骤和技巧,并能熟练运用。

三、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动手习惯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合作探究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形成团结互助的精神,提高了学习效率。合作探究的方式不固定,学生可以自由组合,如双人组、四人组、六人组是常见的合作方式。在合作探究的模式上,教师可以采用互助式、协作式、探究式等,让学生在多元化的合作中体会到美术制作的乐趣,形成良好的动手操作习惯。

例如,教学《民间面塑》时,教师先从我国面塑的起源讲起,然后展示一些形态各异的面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索。在探究面塑的制作方法时,小组长先将面塑人进行分解,再分配任务:两名同学探究面塑人的头部,两名同学探究面塑人的肢体。合作探究能够从不同角度形成教育力量,给学生的心灵、思维、认知以冲击,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充分发挥个体优势和团队力量。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学情进行调查,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等方面,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这样分组,小组之间的资源相对均衡,使每一个学生的价值和潜质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与挖掘。

四、活动筛选,提升学生操作能力

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而实践活动是提升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渠道,也是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重要途径。美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因此教师要精心筛选实践活动,为学生动手操作创造更多的机会。学生好奇心强,对实践活动充满期待,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美术素养。具体来说,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个性化的实践任务:对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实践任务可设计相对难一些;对动手能力差的学生,实践任务应设计相对简单些。这样分层布置任务,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例如,教学《机器人》后,教师给学生布置任务:“你能用生活中常见的予以制作一个机器人吗?”学生抓耳挠腮,不知道该怎么做。教师予以点拨:“纸盒、牛奶盒、塑料瓶等生活物品都可以作为制作机器人的材料。”学生听后豁然开朗,收集了饮料瓶、纸盒、毛线等材料,积极动手制作机器人。制作活动结束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对作品进行评价。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对机器人的构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教学要采用多种方法,使学生思路流畅,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尤其要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动手操作能力是学生综合素养形成的基础,教师对此要有清晰的认知,从实践着手,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在探究实践中明晰知识之间的联系,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

美术是提升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课程之一。教师要充分认识美术教学的价值,利用美术课程资源,为学生打造实践操作的平台,让学生在生活化、趣味化的情境中体会到动手操作的乐趣;要充分利用学生模仿能力强的特点,将美术作品的制作过程展现出来,使学生快速掌握相关的技巧和方法;要组织学生合作探究,突破制作难关。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的审美意识逐渐形成,既培养了动手能力,又构建了高效课堂。

(特约编辑 木 清)

猜你喜欢
美术素养实践操作美术教学
交互智能平板在中职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在电类实践操作课程中对士官学员安全及规范操作意识的培养
创新美术课堂?体验学习乐趣
搞好幼儿美术教学,促进幼儿智力发展
基于视觉识别时代的学校美术课程
创新思维培养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