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中觅思

2019-03-13 13:10刘丹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理性实践思维

刘丹

摘  要:动手实践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原动力。数学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通过动手实践活动,发现操作中的数学现象,以丰富学习感知,为学生提炼知识、积累经验提供最翔实的学习积累。因此,教师要强化实践操作的指导,以操作活动促进思维开化,实现学习潜能的激发,有效拓展学习的视角,使得学生思维更加开阔,从而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富有灵气,更具理性。

关键词:实践;活动;思维;理性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1]课堂教学中,引领学生实践操作,在做中体验现象的发生,感知蕴含在现象中的数学规律,从而理性地把握知识生成,建构相应的认知体系。课堂上教师应重视学习讨论、辨析的组织与引导,让学生在耐心倾听中获得更多感知,在反思学习历程中获得更多感悟,使得认知建构更为扎实牢靠。同时,教师还得根据教学的进展程度因勢利导,不露痕迹地展开二度教学设计,让学生的学习更趋理性。

一、实践应促进思维开化

孩子的智慧体现在手指上。这句话告诫我们教师,要使学生真正理解知识、领悟知识,就得给他们一个动手的机会,让他们在动手中获得体验,积累感性认知,从而形成感悟,逐渐明白知识的由来。因此,教师应紧扣教材内容、学情实际,创设一些利于实验、利于学生探究的具体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知识的本真。

“平均分”这部分知识学习对学生来讲并不陌生,但是要使学生明白平均数是移多补少的这个特性(这是本质属性),光靠二年级积累的平均分这一认知是远远不够的,就得给学生最真切的体验,让他们在活动中领悟平均数不是简单的平均分,而是从量多的部分中取一些移动到量少的那部分去,使整体处于同一水平线上,这样整体中的每一个部分都是均等的,都是一样多的。

为此,笔者设计套圈比赛活动,首先让一个男生、一个女生体验,感知投得准的影响要素。接着安排两个男生、两个女生进行比赛,让全体学生在观察中思考,“这时我们怎样判定是男生,还是女生投得准,应该如何看?”最后设计三个男生和四个女生的套圈比赛活动,再度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体验比赛规则的深层次含义,不是看个体的多少,也不是看女生、男生总数的多少,而应该看男生、女生每一个成员平均投中的个数。经过三组活动的学习反思,平均数的印象基本建立。

实践证明,基于教材的意图,教师辅助性地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一定能让学生体验到平均数的基本要义,初步感知平均数的作用。从而为后续深入解析平均数的本质提供经验积累、思维支撑。同样,实验活动也会使学生在合作、对话、摩擦甚至碰撞中不断深化对平均数的认识,也会闪现出学习个体所显现的独特认识,建构对平均数的个性化理解。

二、操作要激发潜能迸发

课堂教学的精彩不是教师的表现,而是聚焦到学生的表现。如果能激发学生学习潜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教学的魅力,这样的教学就必定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能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信心 [2]。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得把精彩落实到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知渴望之中,使得学习成为学生成功的体验、幸福的体验。用好实验操作这一杠杆,也许能撬动学生的新思维之球,让精彩不断绽放。

同样是在“平均数”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再度设计学生的实验探究活动:首先成立活动小组,一边解读教材文本的信息,找出关键信息,思忖比较方略;一边引导学生用小正方体摆出立体的条形统计图,直观地显露文本中的信息,进行比对,加深对这一过程的思考。其次引导学生去移动小正方体,使得每一个直条都能相等。同时,还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操作过程说出来,与小组成员分享方法与成果。经历具体的直观的移动、补齐,使得“移多补少”的认识得到深化,也使学生逐渐明白获得一样多的基本策略,进而逐步明晰平均数由来的本质。最后利用实践感悟,诱发思考,“那我们该如何把刚才的实验过程用算式表达出来呢?”问题会激发回想,会促使学生把活动的感悟与理性的思考交织在一起,实现学习的突破,成功地领悟平均数的基本原理。

当课堂教学进展到这里时,平均数已经进入学生的脑海之中,也将纳入学生的既有的平均问题的体系之中。一句“那我们该如何把刚才的实验过程用算式表达出来呢”,引起了新一轮的学习头脑风暴,让课堂呈现学生智慧迸发的精彩。我想,这里的精彩得益于学生的真实体验互动,得益于教师适时退让和适度放手,这成就了课堂的精彩,更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机会;成就了学生聪明才智的绚丽绽放,让数学课堂充盈着民主的气息,闪烁着智慧的光辉。

三、活动应拓展思维广度

活动不只是获得体验,也能拓展学生的视野,使他们收获更多的精彩。我们深知,成功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成功也只会垂青有思考的头脑的。因此要造就成功的课堂教学,造就一节节灵动的数学课,使课堂上不断闪现出智慧的火花,教师就得做足各类功课——课前的精心准备,对文本的精细解读,对学生的精准解析与把握。只有当所有的东风聚齐时,课堂上才会出现师生灵光闪耀的情形,师生的表现才会精彩惊艳,正所谓“博观取约,厚积薄发” [3]。

这节课中关于“平均数”的应用辩证就是最好的例子。

师:认识了平均数的意义与解答方法,想想我们的身边有这样的例子吗?

生:比如每次考试后,老师总会说,这次我们的数学平均分是88.6分,不如四(1),大家要努力哦!

生:我认为刚才举例中的88.6分,是把高分移一部分到低分那儿,最终使得每一个人都表现出一样多。

生:是啊!这样就是把高分拉低了,低分抬高了,就是刚才总结的“移多补少”。

生:平均分是88.6分,我想像钟**同学只有30多分,他拖了全班的后腿,把平均分拉低了很多。

生:我觉得平均分一定大于最低的那部分人的分数,也一定小于最好的那部分人的分数。

生:平均数不能代表某种特定的情形,如平均88.6分,不能就说每一个学生都考到了88.6分。

生:如果一条河平均水深1.5米,而小华身高1.7米,他蹚水过这条河时还是不安全的。

生:是的,平均数有时还会骗人的,有这样一个故事,讲一个公司招聘广告说,公司的平均工资是6000元,而新工人拿到手的工资却只有三千多,因为像经理、厂长等人工资都大于6000元,甚至是上万元的,利用移多补少,就出现了骗人的平均工资了。

……

一个别开生面的学习汇报活动,让师生耳目一新。学生关于平均数认识的介绍,拓展了学生的认知视野,丰富了学生见识,从而让数学知识变得愈加丰满,也让数学课堂富有浓郁的灵气和生命活力 [4]。这里不唯教师的权威,而是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给学生一定的时空,使其有展现个性的机会,既能凸显学生自主学习的一面,又能在丰富学生认知的同时深化其对平均数的认识,还能激活学生的经验、激活学生的思维,一举几得。这又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活动引领与指导,以发挥出学生主体能动性,让学生快乐实践,快乐探索。数学学习是学生释放个性与智慧的自主行为,是发生在学生头脑中的事,这是不唯我们意志所能掌控的。因此,教师得学会弹性预设教学案,在谋划教学细节过程中适度留白,为学生的自由畅想、为教师再度设计留下余地,让课堂时刻演绎着意料之外的精彩……

参考文献:

[1]  吉俊. 数学课堂实践活动的课程优化策略[J]. 数学教学通讯,2018(19):44-45.

[2]  廖莹. 如何有效开展数学实践活动[J]. 小学教学参考,2018(36):25-26.

[3]  张伟俊. 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有效设计研究[J]. 上海教育科研,2018(10):82-86.

[4]  刘莉.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案例开发与研究[J]. 基础教育课程,2018(20):34-39.

猜你喜欢
理性实践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本转职”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
理性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