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贵州来说,风格独立、特色鲜明的红色文化,不管是在遥远的过去、正在进行的现在还是充满希望的未来,都已成为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不能缺少的动力源泉。应以红色文化助力贵州经济发展,形成属于贵州的文化经济竞争力,使贵州的脱贫攻坚战略获得大踏步的发展。
贵州省红色文化资源现有状况
红色文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所有的先进知识分子与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共同创造的。贵州省红色文化资源种类丰富,囊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行为层面以及心态层面种种红色文化资源。而制度层面、行为层面以及心态层面的文化资源统称为非物质红色文化资源,包括革命战争年代的歌谣、故事、口号以及更深层次的如遵义会议与红军长征文化精神等为代表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等。
1、红色物质文化资源
革命遗址作为红色文化资源的主体部分,主要包括重要机构旧址、重要事件及活动遗址、重要人物故居、革命烈士墓、烈士陵园以及其他纪念建筑。贵州省共有2130处比较重要的革命遗址,贵州全省境内有近40%的行政区域属于国家划定的革命老区。其中包括了14处国家级文化资源,如遵義会议会址、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青杠坡战役遗址、猴场会议遗址、红军总政治部旧址、红军干部团修养连旧址、毛泽东住址、王若飞故居赤水红军烈士陵园、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黎平会议纪念馆、四渡赤水纪念馆等以及2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如黔东特区第一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旧址、红三军团抢渡乌江茶山关渡口、苟坝会议遗址、抗战公路二十四道拐遗址、红七军军部榕江旧址、中共贵州省工委旧址纪念馆、邓恩铭故居、红花岗区红军烈士陵园等。
2、红色非物质文化资源
贵州是红色文化资源大省,其非物质红色文化资源如动乱战争年代的民间歌谣、乡间故事、红军口号等,还有诸如以邓恩铭、王若飞、周逸群等为代表的革命先烈不怕牺牲的精神品质所形成的革命先驱文化 ;贵州省工委领导贵州各族人民积极开展地下组织工作所形成的以前赴后继、百折不挠、坚韧不拔、众志成城等精神为核心的地下党斗争文化;贵州各族人民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所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抗战文化;以遵义会议为代表的长征文化等。长征期间,红军足迹遍及贵州省68个县(市区)并在贵州建立了大大小小的政权、武装、以及群团组织共计120余个,为革命的最终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贵州内涵丰富的红色文化见证了党在革命时期历经的转折与考验,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坚定的理想信念与伟大的革命事业精神。
贵州红色文化传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红色文化传播基础薄弱,传播受限
传播主体不够重视红色文化,欠缺对红色文化的理论知识、文化价值、传播困境等方面的研究,对红色文化知识的表达运用和信息技术的掌握能力不够高;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力度不足,导致很多红色文化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传播内容陈旧、单一;对新媒体传播认识不足,红色文化的传播依然局限于传统传播模式如红歌、红色影视剧或者红色景点参观等;而且在传播红色文化的过程中太过商业化,未能重视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与此同时传播主体在红色文化的传播中所投入的人力、物力与财力不足,导致了后期缺少传播效果的及时反馈以及相应传播策略的调整。因此,总体上来说,贵州红色文化的传播基础较为薄弱,限制了贵州红色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2、传播主体红色文化意识缺乏,传播效果不明显
产生于革命战争年代的贵州红色文化富有民族与地域特色的贵州先进文化,由于历史的限制,使得贵州红色文化被打上了久远的革命时期与战争年代的标签,与现代大众审美文化的传播内容定位错节,因此导致传播主体缺乏民族文化认同,红色文化意识较为淡薄。贵州是红色文化资源大省,然而许多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却并未重视新媒体平台的建设,未能充分利用新媒体加大对红色文化的传播力度,传播拘泥于形式化,依然以广播、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为主,导致传播内容缺乏时代感,传播效果大打折扣。
3、传播渠道落后,偏离受众需求
贵州红色文化的传播内容与传播形式比较单一,主要以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为主,局限于传统的红色景点参观旅游、红色书籍、红色影视等方式进行宣传,广播宣扬红色故事,电视播放抗战剧以及红歌演唱节目,而报纸、杂志则是用于回忆抗战时期的革命先烈们的英雄事迹。依赖于传统媒体的红色文化传播时效性较弱、受众反馈较为滞后。旧媒体因为其发展历程久远、受众分布广泛,涵盖各个年龄阶层,受众面广阔,影响力较为深远,因此当前红色文化的传播主要以传统媒体为载体。但是,由于科学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的出现为大众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高效、丰富多彩、互动性强的崭新的媒体体验形式与受众平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民众,受众对传播的信息内容与形式的要求越来越高。落后的传播渠道,受众需求得不到满足成为旧媒体进行红色文化传播的主要掣肘。
贵州红色文化资源助力精准脱贫的对策研究
1、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播,扩大影响,吸引游客,发展旅游业
传播媒介具有“创造社会现实”的巨大力量,其产生的强大的社会反响和随之带来的广泛的社会影响不可估量。为了加强贵州省红色文化的传播力度,一方面,政府部门应该将其纳入贵州特色文化发展战略,制定相关的政策、规章制度以及法律法规并付诸具体实施,为贵州红色文化的传播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需重点加强传播主体的知识文化水平和理论素养。作为信息传播底线的传播主体,其信息传播的水平与成果与其对相应红色文化信息的筛选、过滤、对红色文化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对新媒体技术的熟练掌握与运用能力密切相关。大力运用现代传播媒介,如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传播贵州红色文化资源,扩大贵州文化资源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前往贵州,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业,用旅游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2、促进新旧媒体结合,调和满足各种受众群体的文化需求
在新媒体时代,媒体对事物的重视程度越高,公众对这类事物的关注程度就越高。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由于受众在经济水平、传播能力、知识储备、社会传播等方面的差异,他们对所获信息的选择、理解和记忆存在不同的看法,从而产生了“代沟”。旧媒体虽然传播方式单一,时效性差,受众反馈不严,但其悠久的历史却造就了大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的受众,其社会影响力也很大。新媒体的出现,为受众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丰富、互动的体验平台,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贵州红色文化传播应将新旧媒体相结合。传统媒体提供了丰富的传播内容,而新媒体作为一种传播手段,扩大了红色文化传播的效果和影响。借此形成贵州红色文化的特有符号,形成贵州文化的价值标签,使贵州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获得极大的民众认同,产生强大的民族效应,用红色文化助力贵州经济发展,形成属于贵州的文化经济竞争力,使贵州的脱贫攻坚战略获得大踏步的发展。
3、普及红色文化教育传播新模式,促进教育发展,培养人才
教育对人的价值觀的形成和对世界的认识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一方面,中学生红色文化知识可以集中于贵州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教育教学的表现和展示的一部分。课程内容丰富,还可以传播贵州学生的红色文化。另一方面,在普及红色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运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语言。全面推进红色文化教育新模式,全面普及贵州红色文化。用红色文化浸润青年一代,培养青年学生学习红色精神,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导社会实践,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武装头脑。培养高素质的全面发展人才,为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4、创新技术传播手段,提升红色文化元素的运用内涵,用科技改造生活
文化与科技相结合的态势,是现代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贵州红色文化传播应利用科技平台,丰富文化传播的表达,提高文化传播的效果。例如,虚拟现实技术(VR)和增强现实技术(AR)可以应用于革命遗址、重要人物故居、纪念建筑等红色物质文化的传播,增强红色文化网站的互动性和体验性。贵州正积极打造“多彩贵州”文化品牌。红色文化是创建多彩贵州文化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红色文化元素与贵州文化资源密集区的城市文化品牌形象相结合,在传播贵州红色文化、增强红色文化影响的同时,可以全面提升贵州的文化形象。例如,革命战争年代的口号被用作贵州对外宣传的口号;红色文化博览会、红色文化博物馆、红色文化资源小册子、红色文化研究机构、红色文化纪念馆、红色文化元素命名道路、开发红色文化纪念品。借用种种平台和传播媒介,扩大贵州红色文化影响力,将其影响力进一步转化为经济优势,寻求经济发展渠道,大刀阔斧进行经济改革,助力贵州精准脱贫工作。
5、创新传播模式,促进红色文化资源产业化,大力发展红色文化
贵州红色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可以通过举办红色文化博览会、红色文化旅游节,开发红色文化旅游纪念品等方式进行,在传播红色文化的同时,争取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并努力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统一,促进贵州地区经济持续发展,为红色文化的传播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将文化资源传承与开发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探索一条文化开发保护与文化发展创新齐头并进的新路,积极促进文化资源产业化,将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效益创造密切结合起来,共同致力于贵州精准脱贫。要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品牌效应,一方面,必须不断发掘红色文化资源的精神内核,提升红色文化的价值。另一方面,对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自身,尤其是红色文化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与开发。在分布丰富但分布分散的地区,分散的红色资源应得到有效整合,形成有机整体。如果它们可以连接起来,就应该连接成一条线,并逐渐形成统一的思维。整体规划、整合重组、联合开发科学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开发红色文化纪念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中国文化的发展需要从红色文化中汲取越来越多的营养。传承红色文化遗产的紧迫感越来越明显。只有不断提升红色文化的历史感染力,不断促进红色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才能使红色文化获得稳定而旺盛的生命力。我们要积极探索,寻求一条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相得益彰的创新之路,用红色文化资源铺就经济发展之路,用经济持续发展更好回报文化资源,使贵州的经济发展更上新台阶,使全国的精准脱贫迈入新阶段。
参考文献
[1]《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刘润为.红色文化与文化自信[J].红旗文稿,2017(12).
[3]张侃.红色文化、国家记忆与现代国家建构的宏观思考——一个政治哲学的维度[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7).
[4]李娟.“文化整体论”:中国当代红色文化研究的视角转换[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4(6).
[5]李捷.红色文化与文化自信[N].福建日报,2017-05-08.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49.
[7]韩庆祥,黄相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哲学理解[J].哲学研究,2017(12).
[8]李艳琼.贵州红色文化传播研究[J].理论与当代,2018(9).
作者简介
王春芳 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近现代史基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