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经济效益研究
——基于山东省CGE模型的实证分析*①

2019-03-13 10:14彭山桂程道平
关键词:市民化人口效应

彭山桂 程道平

( 山东师范大学 商学院,山东 济南,250014 )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注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3页。《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强化各级政府责任,合理分担公共成本,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成本共担、协同推进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27页。可见,在当前形势下,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已成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化质量的关键要点。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总体态势与战略取向》,《改革》2011年第5期。为贯彻中央精神,山东省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具有山东特色的“三个市民化”的发展目标。山东省委、省政府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推动城镇外来务工人员市民化、城中村城边村原有居民市民化、农村地区就地转移就业人口市民化。从表面上看,“三个市民化”发展目标的实现是各项制度改革推进和政策措施落实的结果,但制度改革能否顺利推进、政策措施能否有效落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方政府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和效益的权衡。注陆成林:《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工市民化成本测算》,《财经问题研究》2014年第7期。目前,对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的相关研究已十分充分,能够有效回答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所需多少公共成本这一问题。[注]张国胜:《基于社会成本考虑的农民工市民化:一个转轨中发展大国的视角与政策选择》,《中国软科学》2009年第4期。但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经济效益的研究并不充分。在这一背景下,认真研究并回答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能够带来哪些经济效益这一问题,就具有了重要的政策意义。

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其农业转移人口的非农化与市民化是伴随着城镇化进程同步完成的。但是,在我国,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过程被明显地划分为两个转变:一是空间和职业的转变,即农业转移人口进入城市从事非农劳动,并定居在城市;二是生活方式和身份的转变,即农业转移人口诸如消费、储蓄等生活方式以及与身份相关联的公共服务与城市人口趋同。目前,大量关于城镇化的经济效益的研究,如古典经济学的物质资本投资驱动模型、新地理经济学的投入—产出联系驱动模型和要素迁移驱动模型、新古典经济学基于人力资本和知识外溢的技术创新驱动模型以及这些经典模型衍生的众多实证研究,都是在讨论第一个转变带来的一系列的经济效益。但是,对于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第二个转变,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经济效益却未得到充分研究和讨论。目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经济效益的一些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包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10)基于全国层面的农民工调查数据,分析了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支出/储蓄行为与城镇居民趋同以及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内需及经济增长的影响,指出农民工市民化将有效促进居民消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进而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速,1000万人口的农民工市民化可使经济增速提高约1个百分点[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农民工市民化对扩大内需和经济增长的影响》,《经济研究》2010年第6期。;秦昕等(2011)基于问卷调查,分析了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收入趋同效应对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影响,指出农民工市民化有助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增加居民消费量和促进经济的增长[注]秦昕、张翠莲、马力等:《从农村到城市:农民工的城市融合影响模型》,《管理世界》2011年第10期。;蔡昉(2011)基于全国层面的数据分析,指出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的完善可以拉动内需、促进消费,对经济发展有着积极意义[注]蔡昉:《农民工市民化与新消费者的成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1年第3期。;胡秋阳(2012)利用浙江省数据,分析了农民工与城镇居民的储蓄/支出结构趋同、农民工工资待遇公平化这两种效应对地区经济的影响,指出农民工市民化能够有效地促进内需扩大、经济增长和就业提升[注]胡秋阳:《农民工市民化对地方经济的影响——基于浙江CGE模型的模拟分析》,《管理世界》2012年第3期。。总体而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经济效益的研究逻辑主要立足于两点:一是明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相关主体经济行为的改变;二是分析这些经济行为的改变对地区经济的影响。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现有研究存在以下三点不足:一是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相关主体经济行为改变的分析不够系统,现有研究分散关注了支出/储蓄结构趋同、工资待遇公平化、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地区经济的影响,但是未将上述改变整合在同一研究中并考察其组合效应。二是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经济效益的分析不够全面,现有研究主要考察的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对内需、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影响,但在我国地方政府主导型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背景下,这些经济效益并不足以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有效支持,因此有必要全面分析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对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税收、就业、投资、消费、居民收入等多方面的影响。三是现有研究主要着力于农民工市民化的经济效益,缺乏对城中村城边村原有居民、农村地区就地转移就业人口的关注,这两类人在我国同样存在着城镇化与市民化脱节、市民化不完全的情况,因此有必要对这两类人市民化的经济效益加以分析。针对上述不足,本文利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简称CGE模型)建模,针对山东省省情,分析“三个市民化”对地区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税收、就业、投资、消费、居民收入等多维度的影响。区别于现有研究,本文新的贡献主要集中于两点:一是突破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农民工市民化经济效益的现状,系统分析城镇外来务工人员、城中村城边村原有居民、农村地区就地转移就业人口3类居民市民化的经济效益;二是从地方政府视角出发,将“三个市民化”的经济效益聚焦于地方政府关心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税收、就业、投资、消费、居民收入等方面,较为全面地反映“三个市民化”的经济效益。

一、CGE模型的构建

CGE模型是一种典型的数量经济方法,它基于严格的经济学理论,模拟宏观经济系统运行,适用于考察政策变动在总体经济范围的影响,非常适合于研究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经济效益。CGE模型常用的宏观闭合主要有新古典主义闭合、约翰逊闭合、凯恩斯闭合、路易斯闭合等几种。我们认为,凯恩斯闭合较好地描述了我国实际:首先,劳动力市场存在一定程度的非自愿失业;其次,投资受政府行为影响明显,带有外生决定的色彩;再次,国内需求不足,经济增长有赖于内需扩大的拉动。这些特征较好地符合了凯恩斯闭合中生产要素具有价格下降粘性,经济增长由总需求决定的内在要求。因此,本文选择凯恩斯闭合作为模型的宏观闭合条件。基于此,CGE模型内相关等式也设置为凯恩斯状况。与我国的投入产业数据相对应,具体的CGE 模型包括2类市场、4个经济参与主体、42个产业部门(1个农业部门,24个工业部门,1个建筑业部门和16个服务业部门)。其中,市场分为商品及要素市场,商品市场共有42个类别,要素市场共有劳动、资本2个类别;经济参与主体包括居民、企业、政府和国外4种类型。为保证CGE模型结构的清晰,借鉴鲁滨逊(Robinson)、格斯特(Guest)、帕特里克(Patrick)的研究,本文将构建的CGE模型分为生产模块、主体机构模块、系统模块、宏观闭合条件等4个模块。[注]Sherman Robinson et al. ,“From Stylized to Applied Models: Building Multisector CGE Models for Policy Analysis”,The 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No.10,1999,pp.5-38;Ross Guest, “Population Ageing, Fiscal Pressure and Tax Smoothing: A CGE Application to Australia”, Fiscal Studies,No.2,2006,pp.2-26;Patrick Canning and Zhi Wang,“A Flexible Mathematical Programming Model to Estimate Interregional Input-output Accounts”,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s,Vol.45,No.3,2005,pp.539-563.其中,生产模块用于设置生产函数;主体机构模块用于描述居民、政府、企业、国外的消费、储蓄和投资等行为;系统模块用于设置商品、要素市场及政府财政的平衡条件;宏观闭合条件用于设置模型的价格基准,保证CGE模型完整可解。模型中未列出的其他等式与标准CGE模型相同,文中不再赘述。

(一)生产模块的构建

根据CGE模型一般的处理思路,生产函数由两层嵌套而成。上层总产出过程由一个CES函数描述,这一生产函数有两个投入:中间投入和增值。上层生产函数如下:

(1)

其成本最小化一阶条件是:

(2)

相应的价格关系是:

PAa·QAa=(1+tubsa)(PVAa·QVAa+PINTAa·QINTAa),a∈A

(3)

上述式(1)-式(3)构成了上层生产函数。其中,上标QA表示相关变量和参数与行业总产出相关;下标a表示国民经济各行业的生产活动,a=1,2,3,…,42,记为a∈A;QA、PA、QVA、PVA、QINTA、PINTA,分别表示行业经济活动的产出、产出价格、增值总投入数量、增值总价格、中间投入总量、中间投入总价格;α、δ、ρ分别表示CES函数中的规模系数、份额系数和替代弹性系数;tubs表示营业税税率。

下层中间投入部分为列昂惕夫生产函数,由投入产出表的列昂惕夫固定消耗系数组成;增值部分的生产函数为一个CES函数,包含劳动和资本两个要素。其中,中间投入部分的列昂惕夫函数为:

QINTca=icaca·QINTAa,a∈A,c∈C

(4)

相应的价格关系是:

(5)

式(4)-式(5)中,下标c表示各国民经济行业生产的商品分类c=1,2,3,…,42,记为c∈C;QINT表示汇成中间投入总量所需的各行业的中间投入;ica表示直接消耗系数;PQ表示国内市场商品(包括国产内销和进口两部分加总)的价格;其余参数含义同上。

增值部分的CES函数如下:

(6)

其成本最小化一阶条件及相应的价格关系为:

(7)

PVAa·QVAa=(1+tval)·WL·QLDa+(1+tvak)·WK·QKDa,a∈A

(8)

式(6)-式(8)中,上标va表示相关变量和参数与行业增值部分相关;QLD、QKD、WL、WK、tval、tvak,分别表示劳动需求量、资本需求量、劳动力价格、资本价格、劳动投入的增值税率、资本投入的增值税率;其余参数含义同上。上述式(4)-式(8)构成了下层生产函数。

(二)主体机构模块的构建

1.居民部分。居民的收入来源于劳动及资本收益、政府的转移支付(如养老金、低保等)、企业的转移支付(如商业养老保险金等),将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城镇外来务工人员、城中村城边村原有居民、农村地区就地转移就业人口5类居民群体的收入表示为:

YHh=WL·PPhl·QLSAGG+WK·PPhk·QKSAGG+tranhent+tranhgov,h∈H

(9)

设居民效用符合C-D生产函数形式,导出5类居民群体对各类商品的需求如下:

PQc·QHch=PPch·mpch·(1-tih)·YHh,c∈C,h∈H

(10)

式(9)-式(10)中,下标h表示居民类型,共5类,h=1,2,3,4,5,记为h∈H;YH、QLSAGG、QKSAGG、PPhl、PPhk、tranhent、tranhgov、QHch、PPch、mpch、tih,分别表示居民总收入、劳动力总供应量、资本总供应量、劳动要素收入分配给居民群h的比重、资本要素收入分配给居民群h的比重、企业对居民群h的转移支付、政府对居民群h的转移支付、居民群h对各类商品的消费量、居民群h收入用于各类商品消费的份额、居民群h的边际消费倾向、居民群h的所得税率;其余参数含义同上。

2.企业部分。定义企业的税前收入,包括从资本投入中获取的收入以及政府的转移支付:

YENT=PPentk·WK·QKSAGG+tranentgov

(11)

定义企业的储蓄,即企业税前收入扣除所得税:

ENTSAV=(1-tient)YENT

(12)

式(11)-式(12)中,YENT、PPentk、tranentgow、ENTSAV、tient分别表示企业税前收入、资本要素收入分配给企业的比重、政府对企业的转移支付、企业储蓄、企业所得税率;其余参数含义同上。

定义总投资由各行业投资组成,在凯恩斯状况下外生决定,表示为:

(13)

3.政府部分。政府的收入包括对生产活动征收的增值税和营业税,对居民和企业征收的所得税,对外贸活动征收的关税,具体表示为:

(14)

政府的支出包括对商品、服务的消费及各种转移支付:

(15)

政府的储蓄为:

GSAV=YG-EG

(16)

(三)系统模块的构建

1.商品市场系统平衡条件。商品市场系统平衡条件是所有国内需求等于国内供应,表示为:

(17)

2.要素市场系统平衡条件。要素市场平衡条件设置为凯恩斯状况,要素存在不充分利用的状况,要素需求决定要素供给:

(18)

(19)

3.国际收支系统平衡条件。国际收支平衡有浮动汇率体制和固定汇率体制两种闭合条件。在浮动利率体制下,国际收支平衡在汇率调节下实现,国外净储蓄等于零。在固定利率体制下,汇率外生决定,外汇收支一般不平衡,在模型中表现为国外净储蓄的变化,换言之,国际收支中经常性项目的变动由国外净储蓄来平衡。我们认为固定利率体制更符合实际,对此采用固定汇率体制闭合条件,表示为:

(20)

(21)

式(17)-式(21)中,QQ、pwe、QE、FSAV分别为国内市场商品供应量、商品出口的国际价格、出口数量、国外净储蓄;其余参数含义同上;上述式(17)-式(21)这5个等式构成了CGE模型的系统模块。

(四)闭合条件

凯恩斯宏观闭合条件反映为要素供应量内生,但要素价格外生,表示为:

(22)

(23)

根据上述CGE模型设置的等式组,将其细分至行业、商品、居民群体层面,共形成2754个方程,作为本文后续实证分析的基础。

二、社会核算矩阵构建

社会核算矩阵(Social Accounting Matrix,SAM)是CGE模型的数据基础。[注]Sherman Robinson et al.,“Updating and Estimating a Social Accounting Matrix Using Cross Entropy Methods”,Economic Systems Research,Vol.13,No.1,2001,pp.47-64.参考王其文等(2008)的研究,本文的社会核算矩阵以山东省投入产出表为基础构建,其数据来源于最新一次的投入产出调查资料,即2016年国家统计局编制发布的《中国地区投入产出表——2012》。[注]王其文、李善通:《社会核算矩阵:原理、方法和应用》,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80页。首先,我们基于地区投入产出表整理出基础社会核算矩阵,进而对居民账户进行细分,然后对政府账户进行处理,最终形成本文使用的社会核算矩阵。构建流程如下:

(一)基础社会核算矩阵的构建

山东省投入产出表(2012)包括42个部门的中间投入、中间使用、增加值、最终使用、进出口等数据,根据其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的对应关系,将相关数据按三次产业进行归并和整理,形成基础社会核算矩阵。

(二)居民账户的细分

本文需要研究农业转移人口支出/储蓄结构与城镇居民趋同、工资待遇公平化对地区经济的影响,也就有必要对社会核算矩阵的居民账户进行细分。具体处理方式如下:

1.收入数据的细分。基于山东省投入产出表整理出的基础社会核算矩阵中仅包含居民收入总额,未细分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外来务工人员、城中村城边村原有居民、农村地区就地转移就业人口5类居民的具体数据。为补齐缺失数据,我们利用2013年《山东省农民工监测报告》获取外来务工人员、城中村城边村原有居民、农村地区就地转移就业人口等3类居民的人口数及其人均收入,进而测算出这3类居民的收入总数。利用2013年《山东统计年鉴》获取城镇、农村常住人口数及其人均收入,测算出这2类居民的收入总数。然后,从城镇居民收入总数中扣除先前测算出的531.2万外来务工人员、815万城中村城边村原有居民、569.19万农村地区就地转移就业人口的收入总数,进而得出修正后的城镇居民收入总数。这样处理的原因是,2013年起住户调查开始采用城乡一体化的调查方法,统计口径为常住人口口径。因此,作为城镇常住居民,城镇居民收入中包含有外来务工人员、城中村城边村原有居民、农村地区就地转移就业人口等3类居民的数据,为避免重复计算,将这3类居民收入从城镇居民收入中剥离扣除。

2.支出数据的细分。基于山东省投入产出表整理得出的基础社会核算矩阵中只包含城镇居民、农村居民2类居民的支出结构数据。为补齐缺失数据,我们利用2013年《中国住户调查年鉴》提供的按收入分组的城镇家庭人均消费支出数据,根据外来务工人员、城中村城边村原有居民、农村地区就地转移就业人口等3类居民的收入水平对应的收入分组情况,确定其支出结构。需要指出的是,《中国住户调查年鉴》支出数据是按8大类统计的,需要将投入产出表中42个行业与8大类消费项目进行匹配。对此,我们参考聂海峰、倪红福提出的家庭消费支出项目与投入产出行业之间的匹配方法进行了处理。[注]聂海峰、刘怡:《城镇居民的间接税负担:基于投入产出表的估算》,《经济研究》2010年第7期;倪红福、龚六堂、王茜萌:《“营改增”的价格效应和收入分配效应》,《中国工业经济》2016年第12期。

3.政府账户的处理。本文需要研究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地区经济的影响,因此,应测度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地方政府支出的变动。对此,我们的处理方式是,明确山东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公共成本,使用其衡量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地方政府支出变动。如前所述,经过大量研究,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的测算体系已经较为成熟。我们在参考相关学者先前的山东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测算研究的基础上,利用2012年数据,对山东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进行了测度。[注]王志燕、魏云海、董文超:《山东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测算及分担机制构建》,《经济与管理评论》2015年第2期;王潇南:《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下的山东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测算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17年。需要说明的是,在测度过程中我们区分了长短期成本。短期成本包括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成本、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阶段的校舍建设、教师工资和保障性住房建设成本;长期成本则是各种社会保障的支出。对于短期成本中义务教育阶段的校舍建设、教师工资成本,我们按照9年时间对其进行分摊;对于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成本、保障性住房建设成本,参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的处理方式,在5年内进行分摊。[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总体态势与战略取向》,《改革》2011年第5期。对于每年均需支出的各种社会保障长期成本,如养老保险财政补助成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成本、最低生活保障成本、城镇“三无”人员补助成本,我们则依据山东省城乡保障标准的差额,测算其年补充金额作为成本值。按照上述思路推算出,2012年当年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中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成本约84亿元,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成本约115亿元,城乡社会保障差额补充成本约54亿元,住房保障成本约48亿元,合计约301亿元。

三、情景模拟分析

我们分别研究农业转移人口支出/储蓄结构与城镇居民趋同、工资待遇公平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及其组合作用对地区经济的影响,共设计了4种模拟情景。情景模拟过程中,CES模型中的规模参数和份额参数、中间投入的列昂惕夫固定消耗系数、生产活动到商品的固定比例系数、营业税及增值税实际税率、各类进口商品的关税税率、个人所得税率、企业所得税率、各种转移支付、企业及各居民群体在劳动及资本要素收入中的分配比重、各居民群体的支出结构和边际消费倾向、进出口商品的国际价格等参数都是通过社会核算矩阵校调而得。CES生产函数、CET函数和阿明顿条件的替代弹性系数则参考王(Yan Wang)的研究推算给定。[注]Yan Wang et al., “Options and Impact of China’s Pension Reform: A 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Analysis”,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Vol.32,No.1,2004,pp.105-127.

(一)情景一:支出/储蓄结构趋同效应

情景一模拟的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后,其支出/储蓄结构与城镇居民相同对地区经济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农业转移人口的经济行为包含两方面的变化:一是农业转移人口的边际消费倾向变为与城镇居民一致;二是农业转移人口的支出结构变为与城镇居民一致。利用GAMS软件对CGE模型进行代码实现,基于本文构建的社会核算矩阵,进而模拟农业转移人口支出/储蓄结构与城镇居民趋同对地区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税收、就业、投资、消费、居民收入等多方面的影响,结果如表1所示。可以发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后,由于其边际消费倾向提升,促进了全社会消费的增长,与此同时,农业转移人口支出结构与城镇居民趋同,对三次产业产生了差异性的影响。进而,在经济的系统性运行下,对经济的其他层面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具体而言,支出/储蓄结构趋同效应中就业促进、居民增收、内需扩大效果较为明显,能够促进地区就业人员数增加1.07%,带动地区农村和城市居民的收入分别增加1.01%和0.99%,提振全社会消费增长3.33%。此外,其他效果包括:经济增长效果,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99%;产业结构调整效果,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提升0.97%、0.85%、1.18%,第三产业增速较快,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资本冗余调整效果,总资本使用量提升0.95%,有利于化解产能过剩;政府增收效果,地区税收收入增加0.95%。

表1 农业转移人口支出/储蓄结构趋同效应模拟结果

注:基准情景是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未发生时的情景,市民化情景是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相关效应发生时的情景,下同。

(二)情景二:工资待遇公平化效应

现有研究指出,农业转移人口与城镇职工的收入差异,并非完全是由于人力资本差异导致的劳动力边际产出差别所致,有40%左右是系统性歧视造成的。[注]韩俊、何宇鹏:《新型城镇化与农民工市民化》,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4年,第176页;张江雪、汤宇:《中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测度研究——基于全国8 城市大样本数据的调查分析》,《人口与经济》2017年第5期。情景二模拟的正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后,其工资歧视消除,工资收入上升对地区经济的影响,结果如表2所示。可以发现,随着农业转移人口工资歧视消除,地区收入分配结构发生变化,进而对经济的其他维度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具体而言,工资待遇公平化效应中居民增收、内需扩大效果较为显著,能够带动地区农村和城市居民的收入分别增加8.27%和0.82%,促进全社会消费增长2.78%。此外,工资待遇公平化效应的其他效果包括:经济增长效果,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82%;产业结构调整效果,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提升0.75%、0.77%、0.82%,总体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资本冗余调整效果,总资本使用量提升0.79%,有利于化解产能过剩;政府增收效果,地区税收收入增加0.79%;就业促进效果,就业人员数增加0.89%。

表2 农业转移人口工资待遇公平化效应模拟结果

(三)情景三:公共服务均等化效应

情景三模拟的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农业转移人口公共服务逐步均等化对地区经济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支出的增加和支出结构的变化。基于本文构建的模型和地方政府支出变动的测度结果,利用GAMS软件对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变化对地区经济的影响进行模拟,结果如表3所示。可以发现,随着农业转移人口公共服务均等化,地方政府支出扩大,支出结构发生改变,农业转移人口接受地方政府转移支付增多,在经济系统性运行下,对经济的其他维度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具体而言,公共服务均等化效应中就业促进效果较为显著,能够促进地区就业人员数增加1.05%。其他效果表现为:经济增长效果,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92%;产业结构调整效果,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提升0.65%、0.44%、1.58%,总体上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资本冗余调整效果,总资本使用量提升0.85%,有助于化解产能过剩;政府增收效果,地区税收收入增加0.87%;居民增收效果,带动地区农村和城市居民的收入分别增加0.95%和0.92%;内需扩大效果,促进全社会消费增长0.93%。

表3 农业转移人口公共服务均等化效应模拟结果

(四)情景四:组合效应

上述支出/储蓄结构趋同效应、工资待遇公平化效应、公共服务均等化效应分别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对地区经济的影响,但未反映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对地区经济的综合影响。对此,我们利用情景四模拟3种效应的综合影响。基于本文构建的模型,综合考察上述3种效应涉及的相关主体经济行为的变化,利用GAMS软件进行模拟,结果如表4所示。可以发现,组合效应的各种效果表现为:它能够带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81%,经济增长效果明显;能够带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提升2.96%、2.06%、3.75%,对产业结构优化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总资本使用量提升2.66%,能够有力地化解产能过剩;地区税收收入增加3.96%,能够有效地促进政府增收;地区就业人员数增加3.09%,有良好的就业促进效果;地区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收入分别增长10.45%、2.82%,在居民增收的同时能够有效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全社会实际消费增长7.31%,能够有效地扩大内需。总体而言,在支出/储蓄结构趋同效应、工资待遇公平化效应、公共服务均等化效应等3种效应的综合作用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对地区经济产生了多方面显著的积极影响。

表4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综合效应模拟结果

(五)进一步的讨论

在我国,地方政府既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更是独立的利益主体。政府行为模式的形成深受制度环境的影响。在我国官员政绩考核体系和财政分权制度的作用下,地方政府一方面需要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取得良好的政绩考核结果;一方面必须尽量追求财政增收,应对普遍存在的事权—财权不对等的局面。鉴于此,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的推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方政府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和效益的权衡。本文的研究表明, 2012年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公共成本当年支出约301亿元,与此同时,在支出/储蓄结构趋同效应、工资待遇公平化效应、公共服务均等化效应等3种效应的综合作用下,地区税收收入增加3.96%,约313亿元。换言之,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中,即使在每年公共成本投入较大的前期几年,从最狭隘的财务视角来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效益也大于成本,是一笔合算的“生意”。此外,考虑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所带来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优化、产能过剩化解、居民增收、内需扩大等其他维度的经济效益,地方政府应该有充分的理由和信心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

四、研究结论及启示

我们以山东省 “三个市民化”的经济效益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CGE模型,基于社会核算矩阵分别分析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支出/储蓄结构与城镇居民趋同、工资待遇公平化、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及上述3种效应综合作用对地区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税收、就业、投资、消费、居民收入等多方面的影响。基于上述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启示:

1.支出/储蓄结构与城镇居民趋同、工资待遇公平化、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地区经济影响具有各自的侧重面。其中,支出/储蓄结构趋同效应中就业促进、居民增收、内需扩大效果较为明显,能够促进地区就业人员数增加1.07%,带动区农村和城市居民的实际收入分别增加1.01%和0.99%,提振全社会实际消费增长3.33%。工资待遇公平化效应中居民增收、内需扩大效果较为显著,能够带动地区农村和城市居民的实际收入分别增加8.27%和0.82%,促进全社会实际消费增长2.78%。公共服务均等化效应中就业促进效果较为显著,能够促进地区就业人员数增加1.05%。

2.在支出/储蓄结构趋同效应、工资待遇公平化效应、公共服务均等化效应等3种效应的综合作用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对地区经济产生了多方面显著的积极影响:它能够带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81%,经济增长效果明显;能够带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提升2.96%、2.06%、3.75%,对产业结构优化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总资本使用量提升2.66%,能够有力地化解产能过剩;地区税收收入增加3.96%,能够有效地促进政府增收;地区就业人员数增加3.09%,有良好的就业促进效果;地区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收入分别增长10.45%、2.82%,在居民增收的同时能够有效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全社会实际消费增长7.31%,能够有效地扩大内需。

3.在明确山东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经济效益的基础上,通过简单对比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成本与其税收增加效益,可以启示我们:即使从最狭隘的财务视角来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效益也大于成本。考虑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对地区经济其他维度的积极影响,地方政府应该有充分的理由和信心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

猜你喜欢
市民化人口效应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懒马效应
农民工市民化精准转化的大数据分析
农民工市民化精准转化的大数据分析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农民工市民化研究综述
西藏城郊失地农民市民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