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升级扶贫产业价值链,稳定实现扶贫产业价值,是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具体需要,也是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重要环节。文章通过价值链分析框架和价值链风险分析框架分析了当前影响产业扶贫效果的主要因素及其深层原因。着眼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应加强全价值链的风险意识建立、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培育和发展贫困地区的相对优势产业,探索“扶贫产品”的标识认证;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降低贫困小农户的生产成本;围绕农业产业链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和产业设施支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扶贫产业发展联合体;鼓励贫困地区青年创业,等等。
【关键词】扶贫产业 价值链风险 价值链分析 贫困地区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9.23.004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国家扶贫日专门指示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发展产业是贫困地区脱贫的根本途径、也是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之根本所在、难点所在。在当前复杂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贫困地区,尤其是深度贫困地区如何通过产业发展切实帮助贫困农户增加生产性收入,进而实现可持续脱贫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重点问题。在脱贫攻坚中,全国投入了大量的产能,但主要在种养业第一产业,后续的加工和第三产业不多。目前产业扶贫存在产业价值链短、总增加值不高、利益联结不公平不牢固等问题。大规模产业扶持引发的同质竞争、产能过剩、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也不容忽视。[1]要实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就必须强化农业基础之上的全产业的价值链管理。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对扶持小农生产提出了明确的政策意见,要求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这本质上也是一个价值链管理的问题。提升扶贫产业价值链,稳定实现和提升扶贫产业价值,是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具体需要,也是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的重要环节,更是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关键载体。[2]
本文试图通过价值链分析框架(Value Chain Analysis Framework)[3]和价值链风险分析框架,分析扶贫产业价值链中存在的风险等薄弱环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升级扶贫产业价值链的有关建议。价值链分析框架,包括对价值链增加值价值分析、价值链制约因素分析和价值链治理策略三个模块。其中增加值价值分析模块是基础,既分析产品增值过程垂直的价值分配,也分析具体层次的水平价值分配;在价值链制约因素分析中和价值链治理策略分析中,价值链风险分析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风险存在于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在常规地考量增加值、成本的同时,需要衡量不同环节的风险。
当前农业产业扶贫的基本情况及其问题
农村产业发展问题是脱贫攻坚中的关键问题,也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首要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实施了包括特色产业扶贫在内的“五个一批”组合式脱贫攻坚举措。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农村产业发展需要考虑如何突破内外限制,将相对比较优势转换成产业优势,进而实现贫困人口的增收。在各地的脱贫攻坚实践中,产业扶贫也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4]为了完善和升级产业链,在传统的农业生产环节的产业扶贫之外,有关部门还先后及时推出《农业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动贯彻落实农产品加工业扶持政策的通知》《关于促进电商精准扶贫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指导意见》等政策计划,解决加工、销售和消费终端的价值实现问题。
农村产业扶贫产生了重要的减贫效果。2013年精准扶贫方略实施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扶贫资金投入增长迅速,其中用于发展生产的资金总量大幅增加。2016年,贫困地区县级扶贫资金共2958.6亿元,比2014年的1420.9亿元增加了一倍多,其中用于发展生产的扶贫资金投入总量由2014年的298.4亿元增加至2016年的576.2亿元,增加了93.1%。发展生产的资金主要投向农业、林业和畜牧业,三项资金累计占比超过90%,农产品加工业的资金投入所占比例由2014年的7.6%下降为2016年的3.9%。
在产业扶贫政策的支持下,贫困地区农民人均收入增长迅速,但贫困人口的农业经营净收入绝对值仍然偏低。2017年,全国农民人均收入中,人均产业经营净收入为5028元,占人均纯收入的37.4%;同年,从人均生产经营净收入来看,中西部22个省份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含贫困县和非贫困县)的人均生产经营净收入为1344.13元,产业经营净收入的比重仅为11.1%。我们也发现,中西部22个省份的建档立卡剩余贫困人口人均生产经营净收入为852.70元;中西部153个已摘帽贫困县的建档立卡人口人均生产经营净收入为1551.95元,是前者的1.8倍,说明人均经营性收入高低是脱贫与否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挖掘农业产业对农民增收的潜力对于贫困地区农民而言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农村产业扶贫的效益总体比较好,深度贫困人口和贫困县的差距仍比较大。从生产经营净收入占生产经营性收入比重来看,2017年底,中西部22个省份全口径建档立卡人口的平均比重为61.5%,有18个省份的比重超過50%,大部分省份的总体效益比较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生产经营效益趋于积极,其中,海南比重最高,达74.15%。而内蒙古、黑龙江、青海和西藏4个省份的比重低于50%,西藏比重最低,仅为20.91%,需要采取农业科技创新等手段进一步提高生产经营效益。
升级扶贫产业价值链的政策建议
有效破解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发展小而杂、散而弱和效率低的难题,从而实现产业扶贫向产业兴旺的转换,是进入脱贫攻坚决战期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持续推动农业产业发展,有利于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为产业兴旺奠定基础。从价值链视角,高质量做好产业扶贫,必须从四个方面升级扶贫产业价值链:价值链风险防范,生产系统的升级(产品创新、产品的区别化和多样化),价值链网络的升级(更多的渠道、更大的市场网络),治理模式的升级(贫困地区农民间的水平的组织方式优化和垂直的价值链伙伴关系的建立)。
加强全价值链的风险意识建立、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风险意识不足或者对风险没有充分重视是当前脱贫攻坚扶贫产业发展的问题,风险管理应该是扶贫产业价值链管理的常态。农业产业本身具有很多自然风险,易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在市场经济下,供需和价格的不确定性造成扶贫产业价值的波动。脱贫攻坚中,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是一个普遍的组织方式,但贫困地区的合作传统和契约意识的风险程度较高,产权不清晰、人员成本及稳定性也是是重要的风险来源。[7]
应该根据贫困地区不同地理和市场区位特点、不同性质的扶贫产业、价值链的不同缓解分析其面临的风险,提出应对风险的规避、转移、缓解甚至适应措施(见下表)。在产前,要注重土地和经营联合体的责权利的关系,建立共同的预期;“产中”是常规扶贫产业行政管理中的强项,除了常规的技术服务外,要注重替代方案的比较选择,要注重业内的竞争,简单的基础设施也能较好地降低成本、减少损耗,促进农产品价格保有;产后初加工、储运、营销是扶贫产业发展的薄弱缓解,需要通过发展初加工、仓储、物流、订单、电商等,实现农业初级产品的价值升级,也有可能积极应对价格波动;消费环节是关键,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联系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扶贫产品的标识和认证也是一个潜在的产业扶贫的发展机会。
培育和发展贫困地区的相对优势产业,开发地理标志产品,同时积极探索“扶贫产品”的标识认证,增强产业扶贫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针对贫困地区有产业而无优势产业的现状,应该注重挖掘和培育现有产业中业态比较好,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加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扶贫产业政策的支持力度。在选择产业时,应該根据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市场环境来选择发展适宜贫困地区发展的农业产业,加强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防止出现以追求短期脱贫绩效而出现的“虚假”产业,避免造成扶贫资源的浪费和农业产业发展的恶性循环。同时,注重加强对贫困地区的农业产品的质量监管,发展地方特色产品,努力打造属于贫困地区的地理标志产品,并加强宣传以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增强市场竞争力。为了更好地调动社会资源,可以积极探索“扶贫产品”的标识认证,提升产业扶贫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
加强对服务主体的扶持和监管力度,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降低贫困小农户的生产成本。一是充分发挥政府系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作用。为农民提供基础性、公益性的社会化服务,如农业技术指导、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其他公益性服务,这是政府的基本责任。同时,对一些政府无法或不便直接提供服务的领域,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提供。二是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目前贫困地区的农户大部分仍处于小规模和分散经营的状态,规模化程度较低,必须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把农民和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组织起来,才会实现服务的规模化。三是大力培育多元化市场主体。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和其他社会服务机构等社会组织的带动作用,为农民提高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政府可以将部分服务委托给社会组织,但需要加强对服务主体的监管,以避免农民的利益受损。
围绕农业产业链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和产业设施支持,突出解决农产品储运、加工、销售中的各种难题。加强贫困地区农业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和产业设施支持,主要涉及产前、产中和产后三个阶段,即仓储、物流和销售等几个环节。国家财政和地方政府应该出资设立专项基金,用于建立和完善全产业链的基本公共服务。一是加强产前的农业技术指导,保证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二是在农业产业发展较为成功的村庄建设冷库,以保证农产品的新鲜程度,延长农产品的保质期和销售期,提高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三是加强农村的物流网络体系建设,保证农村电商平台能够快速便捷地为市场供应农产品,在降低物流成本的同时提高农户的生产性收入。四是继续加强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如村组道路、水利设施等,以保证农产品能够快速运输到市场,降低运输成本和运输损耗,提高农民收入。
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产业发展联合体,升级农业产业的价值链,提高和实现农产品的附加值。农业作为初级产业,附加值较低,必须通过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延伸产业链,形成产业联合体,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才能不断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8]一是可将初加工、脱水包装等环节留在农村,这样既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还可以解决当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农民可通过参与就业直接提高工资性收入。二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和优化三产所占的比例,提高二三产业所占的比重,逐渐形成“一产接二连三”的互动型和融合性发展模式。同时,引进和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提高区域内农业企业的竞争力。三是不断健全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加强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建设,提高鲜活农产品冷藏运输比例,推进农产品流通转型升级,以此保证农产品的品质。四是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推动农业与旅游、教育、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例如可利用产业文化遗产、古村落等特色资源发展农耕文化传承与教育基地,利用田园风光等发展康养产业,增加农业全产业链的附加值。现在一些地方有不少探索,或以金融支持位抓手,或以电商平台为龙头,[9]如电商企业拼多多就在云南开展了融合一二三产业的扶贫项目。
鼓励贫困地区的青年返乡扶贫创业,形成一支内生的本土创业领办人和脱贫致富带头人,支撑贫困地区扶贫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青年返乡创业是可预期的长期解决贫困地区产业发展人才不足的重要举措。一是将返乡下乡青年作为重点支持对象、向贫困地区倾斜优质创业服务资源。返乡下乡青年能够有效推动城乡一体化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当地资源、产业与外部市场、机制、要素、需求对接,在服务深度贫困地区产业发展、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此外,创业就业咨询服务领域青年创业对改进当地青年创业就业理念、技能、方法等,具有特殊价值。二是打造孵化、培训、交流平台,提升返乡青年创业者的创业能力。要坚持青年创业的主体地位,以服务青年创业、促进青年发展为方向,通过“干中学”,锻炼、提升返乡创业青年交流合作与成长发展能力,直接联系、凝聚、服务更多青年。三是为贫困地区返乡创业青年争取更多资源支持。地方有关部门应增进对国家及地方创新创业支持政策的了解与理解,广泛联合政府、社会等力量推动青年返乡扶贫创业工作,营造有利条件与公平环境,帮助青年有效解决创业疑难问题,特别是要加快实施小额信用贷款、大额农业贷款担保项目,适当降低放贷条件,合力探索创新金融扶持新模式,着力解决好创业青年突出反映的融资难题。四是加强服务平台建设,协助创业青年防范抗击和化解风险。贫困地区相关政府部门及科研教育机构在资金、土地、税收优惠等方面为青年创业提供有效支持,要制定一些青年创业特惠政策,帮助青年解决创业过程中通过自身力量难以解决的问题。建议发起、设立、积极推进建立青年企业发展基金、中小民营企业互助基金等与政府政策保险、金融机构等建立战略合作平台,使之更好为青年实体经济服务,提高其防范、抗击、化解风险能力。
(本文系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实现‘脱真贫‘真脱贫跟踪评估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8VSJ099)
注释
[1]茹玉、肖庆文、都静:《全球价值链助推农业产业升级的创新路径研究——基于湄潭县茶产业扶贫项目的案例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19年第4期。
[2]胡石其、熊磊:《价值链视角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找寻》,《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
[3]Trienekens, Jacques H., "Agricultural Value Chain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International Food and Agribusiness Management Review, Volume 14, Issue 2, 2011.
[4]本部分涉及的全国性的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其余的数据根据国务院扶贫办信息中心的建档立卡数据整理而得。
[5]汤碧、常月:《中国农业价值链地位测度与发展研究——基于亚太区域的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19年第10期。
[6]蒋永穆、戴中亮:《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中的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取》,《社会科学研究》,2019年第4期。
[7]周力、龙子妍:《市场风险冲击下的契约稳定性分析——基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隐性违约的视角》,《财经研究》,2019年第10期。
[8]王志刚、于滨铜:《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概念内涵、组织边界与增效机制:安徽案例举证》,《中国农村经济》,2019年第2期。
[9]李建英、武亚楠:《“互联网+”农业价值链融资的融合模式、运行机制及效果》,《西南金融》,2019年第10期。
责 编∕赵鑫洋
Upgrading the Value Chain of Poverty Reduction Industry
Is Key to High-quality Poverty Reduction
Zuo Ting
Abstract: Upgrading the value chain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ndustry and steadily realizing its value are not only the specific needs of consolidating and expanding the achievemen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but also the important link in solving the relative poverty problems. Through the framework of value chain analysis and value chain risk analysi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factors and deep-seated reasons that affect the effect of industrial poverty alleviation. In order to consolidate the key achievements in poverty alleviation, we should strengthen risk awareness, risk analysis and risk management in the whole value chain; cultivate and develop the industries of the poor areas with comparative advantages, and explore the identification and certification of "poverty alleviation products"; improve the agricultural social service system, and reduce the production cost of poor farmers; strengthen the supply of basic public services and industrial facilities focusing on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y chain; promote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the primary,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and form a poverty alleviation industrial consortium; and encourage young people in the poverty-stricken areas to start businesses.
Keywords: poverty alleviation industry, value chain risk, value chain analysis, poor areas
左停,中國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农村公共管理。主要著作有《技术发展与农民参与》、《中国西南生物资源管理的社会文化研究》(主编)、《2002中国农村情况研究报告》(主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