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旭壮 吴丽秋
摘 要 当前,我国越来越重视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培养工作,在科教兴国的大背景下我国九年义务教育也出现了十分注重科学教育的现象,科学普及需从娃娃抓起的理念已经在社会上达成共识。社会经济、科技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新时代,信息化社会是时下一个重要“重要标签”,在信息化融入生活方方面面的今天青少年科学普及工作将呈现何种发展态势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议题,文章将围绕此主题展开探究。
关键词 信息化;创新模式;校内外教育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9)229-0188-02
2010年,中国科普研究所派出专家、学者,到全国多个省份开展青少年创新能力调查,调查组也曾到过广西调查,此次普查结果发现,大部分青少年的创新意识极其薄弱,科学常识缺乏。这样的调查结果触目惊心和值得反思的,尤其是教育职能部门及教育工作者。国之强大靠科技、靠创新实践,国之希望又在于青少年。只有青少年从小具备较高的科学素养,才能更好的培养出新一代的创新人次。
1 信息化时代大背景下的科学普及工作趋势
1.1 在教育职能部门的宏观把控下明确发展趋势
在我国,18岁以下的青少年都要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及创造力是一个很重要的教育议题。值得庆幸的是教育部、文化部、科技部、科协等相关部门近年来已经相当重视科技教育工作,曾多次联合下文要求学校、校外职能机构、科普场所等有效开展青少年教育工作。科学教育是素质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学校也把科学教育放在重要学科位置,故而按照文件要求从小学一年级就开授科学课,并安排专职科学教师教授?课程。
当然,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及科技创新能力又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还需要社会及其家庭的同步参与,只能说青少年主力依靠学校的科学教育,社会其他只能机构作为辅助力量,各个家庭为各自小孩持续发展提供后备力量。三方都需重视,并相互促进。纵观发展趋势,科学教育必将成为基础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也将摆脱“副科”地位,与语数英等学科齐头并进。
1.2 学习先进教育理念
我国科学教育事业起步较晚,略落后于欧美等国家。他们在科学教育工作中已经总结出许多优秀经验,并在不断教育创新,教育理念非常先进。英美等国在科学教育上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将科学课程放在优先位置,充分重视科学课程。美国在1993年至2013年间,出台了5部关于科学教育课程的法律法规[ 1 ]。除此之外,美国还具备了规范科学教师的教学实施及评估系统,教授科学课的教师不仅“专”且“博”,换而言之都是较为优秀的人才才能成为科学教师,而且在实施教育中与学生共同成长进步。以上种种经验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正所谓师夷长技。
1.3 信息化大背景下科學普及呈现出的新特点
计算机、网络通信为核心的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基于这些技术近年来人工智能也得到了飞速发展。信息化浪潮势不可挡,已融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渐渐地在改变着科学知识普及、科技教育的途径和模式。信息技术与科普的结合已经成为科普领域改革和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无论是在学校还是校外其他科普场所,科学知识普及的手段早就跳出了原始单一的讲授型,而是呈现出智能化、交互式、多样化。
2 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展科普教育
2.1 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科学普及教育的一些新途径
校内,小学既设有《科学课》,科技教师既要以教材内容为本,在课堂上完成主要知识传授,也要跳出教材跳出课堂,探索新教学模式为辅助教学,尤其是引导学生开展课外科学调查体验活动。学校中传统的多媒体教室无非有电脑、投影仪等设备,可供学生观看图片及影像。但是随着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在我国多地区已经开始使用科普e站、校园e站等新式多媒体。什么是科普e站或者校园e站呢?他们都是依托“科普中国”服务云平台,根据大众的科普需求,通过主动获取、定制推送、精准推送、线上线下活动结合的方式,实现“科普中国”信息进乡村、进社区、进校园的落地?应用。
除此之外,科技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学习校园e站里一些免费的精品科普课程,这些课程能实现了线上线下互动的良好效果,既线上有科普专家讲课或者带领大家做实验,线下由科技教师准备好器材,以助理线上教师的角色在线下组织学生参与到课程中。
提到信息化更不能漏了智能手机,那么智能手机能用在课堂上吗?用它来干什么呢?答案是肯定的,完全可以。我们知道科学课会有实验,那么就会涉及到观察及数据搜集的问题。
当科技教师在台上做展示实验的时候前排的学生可以看得很清晰,后排的学生就看不到那么清晰了。这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前排的同学把实验的各个细节用智能手机拍摄下来,通过网络直接投影到教室中的幕布或者电视机中,这样后排的同学就能看得很清楚了,还能记录下完整的实验过程。又如,手机中有很多自带的测量软件,可以测量声音分贝、心跳等,当有些课程需要测量物体发出声音的音高变化时,一台手机就能完成很多数据的收集。这比传统的靠耳听、靠感觉获得的数据更客观,更精准。总之,信息化时代涌现出的各种新技术都可以衍生出各种各样教学手段,都为科学教育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辅助。
2.2 校外科普场所开展科普教育活动的新模式
如今,青少年的科普教育不能仅仅依靠校内阵地,走出学校走进各大科普场所是科普教育的新趋势新走向。我们比较熟知的科普教育场所有科技馆、科学工作室、动植物园、发电站、各类实验室等。这些地方也随着科技的发展,将信息化最大程度运用到场所内,以科技馆为例,国内许多省级科技馆已经能很好的运用移动端服务科普工作,他们依托实体场馆内的科普资源,应用信息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开发出很多移动端科普服务式。如:现实技术的手机导览App。
公众来到这些场馆,不需要听传统的讲解员来逐一讲解展品或者科学原理,完全可以自己通过现实技术学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所谓现实(Augmented?Reality,简称AR)技术,是指融合现实与虚拟世界从而产生新的可视化环境,通常包括虚拟与现实结合、虚拟部分以3D形式呈现以及实时运行3个特点。这样当公众参观科技馆的时候,就可以感受到真实物体和虚拟数字对象共存,并可进行实时互动。
如今的智能信息技术已经覆盖到很多领域,功能扩展到智能城市、家居、物联网、车联网、健康管理等领域,科普场所智能化也是大势所趋。传统科普活动形式有:科普展览、科普报告、科技竞赛、科学秀、科普剧场等,这些形式一直起着很积极的作用,但是除此之外,科普信息化建设更是一种趋势。对于面对面的讲授式教学我们不能说它是完全落后的,只能说它相对单一及枯燥,并且有更好的模式可以替代。这种模式主要是线上线下互联互通,线上集中做科普知识传播,借助网络平台,举办各类科技活动;线下组织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积极参与其中。这些科普活动模式呈现出网络化、虚拟现场等特点,具体的形式可以是科普游戏、电影、动漫等。相比传统模式,更具直观性、趣味性、深?刻性。
青少年作为最年轻的科普受众,更容易接受这些新的学习模式,也容易被这些多姿多彩的活动吸引,从而能从中学到科学知识,并且有兴趣长期坚持通过这些模式学习。
3 结论
总之,青少年的科学课不应该局限于课堂、局限于单一形式,教师应该紧跟时代步伐主动实施创新教育。在政策允许和扶持的情况下,学校也应该创建宽松的学习环境,尽量根据青少年年龄较低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营造学科学、玩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虽然“信息化”是科学教育改革创新的大背景,但是“人”始终和核心力量,对科技教师队伍的建设培养也要形成长远的机制,并且贯彻落实,这一方面可以多跟国外的教师培养机制学习借鉴。
只有优秀的科技教师,才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创新少年。因为优秀的科技教师会充分利用各方优势,改进教学方式方法,让学生喜欢上愉快和谐、趣味恒生的科学课堂。并进一步学会自行探究,勇于在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活动中主动探索,逐步培养出创新意识。
科技在进步,全球信息化是当下社会的特点,但是难保随着时代的发展未来会呈现出更加先进及多元化的大背景,这些都是難以预测的。我们要善于学习,适应各个时代的特点及变化,科学教育也需要跟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只有有机的融入其中才能得以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宏艳,肖玉雯.今天我们该如何做科学教育?——国外中小学科学教育的经验及启示[J].中小学管理,2014(12).
[2]季良纲.互联网+”与科普信息化[J].科协论坛,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