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美景,王庆日,仲济香,张冰松,郎海鸥
(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北京 100035)
期刊的影响力取决于所刊载论文的学术价值[1],衡量期刊论文学术价值高低的重要指标是其被同行引用的频次[2]。对于期刊本身来说,所刊载高被引论文的数量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其学术影响力的大小[3]。依据论文被引量计算出的期刊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国际影响力指数、即年指标、h指数等,组成了测度期刊学术影响力的主流指标[4]。近年来,与上述关于期刊正向评价(评价期刊“好”的程度)指标的研究相对应,评价期刊“差”的程度的反向指标研究得到了学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5](根据中国知网统计,国内零被引论文研究最早出现于2008年,目前已发布130余篇论文)。有学者指出,只研究高被引论文,不研究低被引和零被引论文,则对期刊和文献的认识是不完整的[6],合理运用期刊的正向指标与反向指标,对期刊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是科学、客观和全面认识期刊的基础。
零被引和低被引现象表明在一段时期内,论文尚未被引用或引用次数相对较低,其学术价值尚未或较少得到体现。作为低被引现象的特例,零被引论文并不是完全没有价值,有的好文章因为创新性较强而曲高和寡,发表后很长时间其价值才被发掘出来[7],但对于大多数论文而言,发表若干年后被引次数仍然为零,说明其至少对当前的科学研究没有起到启发或借鉴作用,以后产生零被引的可能性较大,即使被引,成为高被引论文的机会也极少[8]。分析期刊零被引论文情况,对探索科技文献引用规律、发掘科技文献潜在价值及进行文献组织与管理等具有重要的意义[6],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和判断期刊的学术影响力[9]与学术价值,对期刊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警示和指导意义。
目前国内关于零被引论文的研究主要围绕单个学科的若干种期刊或单个期刊进行,以分析或比较不同期刊和学科零被引论文的特征,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8,10-11]。由于零被引论文特征存在学科差异[12],土地科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的学科,对于揭示土地与人口、经济、环境之间的关系,支撑社会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土地科学研究论文发表数量急剧增加,但对于这些论文的被引情况,特别是针对零被引论文进行分析的研究成果还没有出现。因此,本文以《中国土地科学》期刊零被引论文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基本特征及形成原因,并据此提出提升《中国土地科学》期刊学术价值的几点策略,为期刊及土地学科的长远发展提供参考。
《中国土地科学》创刊于1987年11月,为中国土地科学研究领域唯一一本全国性学术期刊,迄今已累计发表学术论文3 300余篇。由于近年来《中国土地科学》期刊论文的半衰期平均值为5.4 左右[4],发表时间相对较短的零被引论文还存在较大的被引可能性,因此本文选取《中国土地科学》2015年之前发表的零被引论文作为研究对象。在中国知网上利用“文献来源”精确检索“中国土地科学”,以发表时间“1987年1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为检索区间,共获取文献2 852条(检索时间为2019年11月21日,下同),剔除新闻通告、格式规范、会议纪要、讲话实录、征订启事等非学术文章,以及在增刊上发布的文章,最终获取有效文献2 514篇。
将有效文献按被引频次进行降序排列,共获取被引频次为零的论文197篇,按发表年份分别提取零被引论文数量、下载频次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
《中国土地科学》在创刊之初为内部发行,1989年6月起改为公开发行。1987年11月—1991年12月为季刊,1992年1月—2007年12月为双月刊,2008年至今为月刊。1987—2015年《中国土地科学》有效论文总下载频次为179 441 3,总被引频次为77 453,篇均下载713.77次,篇均被引30.81次。零被引论文占有效论文总数的7.84%,总下载频次为7 845次,占有效论文总下载频次的0.44%,篇均下载39.82次。
1987年以来,《中国土地科学》期刊零被引论文比例变化表现为如图1所示的两个阶段。
(1)高位波动阶段。1987—1993年,《中国土地科学》零被引论文比例变化表现出高位波动状态,平均值达61.31%,7年间零被引论文平均值为23.29篇。分析其原因:一是该时期为《中国土地科学》期刊的初创阶段,影响力相对有限,尤其是作为中国土地学会的会刊,还承担着信息传递的责任,刊登了大量的会议消息、新闻公告、领导讲话等非学术论文,有效论文相对较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期刊的学术质量;二是《中国土地科学》在创刊之初一直为内刊,仅在土地管理行业内部发行,虽然后来转为公开发行,但作为一门行业期刊,受众依然有限,影响了传播范围;三是当时的信息传播渠道有限,期刊发布以后仅以纸刊方式传播,影响了传播效率;四是虽然后来《中国土地科学》在中国知网上发布了所有文献,但1993年之前的文献近两年才刚刚上传,可引用或可参考的时间较短。
图1 1987—2015年《中国土地科学》零被引论文比例变化Fig.1 The proportion changes of zero cited papers in China Land Science from 1987 to 2015
(2)低位稳定阶段。1994—2015年,《中国土地科学》零被引论文比例有了较大幅度的降低,并持续保持在低位稳定状态,平均值降为1.92%。其中,2003—2007年连续5年没有出现零被引论文,2000、2009、2012年也没有出现零被引论文,22年平均值仅为1.55篇。而与此相对应的是,该阶段有效发文数有了明显提升,尤其是改为单月刊之后,年度有效发文数为上一阶段的2.54倍。分析该阶段零被引论文出现较少的原因:①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日益认识到土地资源在支撑国民经济社会各行各业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关于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管护、土地资产价值科学评估、土地资本市场健康运行等方面的研究日趋完善和深入,土地科学学科发展日益走向成熟,学科交叉性越来越强,学科研究范围不断延展,社会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②随着《中国土地科学》“论文双向盲审机制”“三审制”“编辑部日常工作规范”“编校格式规范”等系列工作制度和规范的建立,极大地提升了期刊组稿、选稿、用稿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提高了论文的学术质量和参考价值,从而使期刊的学术声誉和综合影响力不断得到提升,在土地科学领域内保持了领先的办刊水准,已成为国内土地科学技术创新成果发布的权威性学术平台[4],由此也形成良性循环效应,吸引了土地科学研究领域更多优秀稿源。③该时期信息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新媒体带来的技术变革、思维转换和应用前景,对科技期刊的传播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信息获取、共享和应用变得更加容易。2010 年起,《中国土地科学》开通了在线编审及信息发布系统,结束了长期以来依靠纸质稿件的低效率工作方式,并实现纸质期刊同步上网。2016 年,期刊网站改版升级,开通了期刊论文的全部免费下载功能。2018 年初,“中国土地科学”微信公众号上线,进一步拓宽了论文及信息发布渠道。可以预见,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及新媒体技术的带动下,《中国土地科学》期刊零被引文献将继续减少,零被引论文比例长期来看仍会持续降低。
论文下载量与被引量呈正向的强相关关系[13],因此,论文下载量是仅次于被引量的评价论文学术质量和参考价值的指标,分析期刊零被引论文的下载频次,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零被引论文的学术价值。图2展示了《中国土地科学》自创刊以来的零被引论文篇均下载频次及其与全部有效论文的篇均下载频次的对比情况。
(1)《中国土地科学》零被引论文篇均下载频次呈现稳定增长趋势。1987—1999年,零被引论文篇均下载频次均保持在100以内,2000—2015年,零被引论文数量相对较少,仅占上一阶段的7.07%,但篇均下载频次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为上一阶段的8.44倍。一方面,2000年以前的论文传播以纸质媒介为主,传播能力有限,而2000年后,论文获取方式相对更加容易,知识信息共享与应用已成为科技发展的主流趋势;另一方面,随着办刊水准的提升,期刊整体学术质量和影响力稳步提升,使得包括零被引论文在内的全部期刊论文均获取了更高的关注度。但在整体上,零被引论文篇均下载频次变化并不明显,呈现缓慢上升趋势。
(2)《中国土地科学》零被引论文篇均下载频次远低于全部有效论文篇均下载频次。1987—2015年,《中国土地科学》有效论文篇均下载频次为713.77,零被引论文篇均下载频次为39.82,仅为有效论文的6.27%,而同时期2 317篇已被引论文的篇均下载频次为771.07次。说明在研究价值方面,零被引论文远低于有效论文整体情况,尤其是远低于已被引论文,具有相对较低的学术参考意义。
(3)零被引论文与有效论文篇均下载频次差异存在阶段性变化特征。①在创刊之初,《中国土地科学》零被引论文篇均下载频次与全部有效论文呈现出低级别的同步发展趋势;②中期,两者出现反向发展态势,差异越来越大,尤其是在2006—2010年,差距达到了最大程度;③近期以来,两者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有进一步趋同的态势。
图2 1987—2015年《中国土地科学》零被引论文及全部有效论文篇均下载频次变化Fig.2 Download frequency changes of zero cited papers and all effective papers of China Land Science from 1987 to 2015
分析其原因,期刊整体学术质量和论文传播方式仍然为主导因素。随着期刊影响力的提升,期刊论文将会获取越来越高的社会关注度,而论文传播方式的改进会大大改善期刊论文的可获得性、可共享性、可参考性。一方面,由于《中国土地科学》2012—2013年未开通在中国知网的下载许可,大大影响了近期发布论文的传播效果,再加上近期论文发布的时间相对较短,使得有效论文篇均下载频次较中期有所降低;另一方面,由于期刊论文被引用存在时滞,近年来发布的零被引论文价值尚未被显化,在未来还存在较大的被引可能性,并且在信息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他们所受到的关注程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高,短期来看,近期零被引论文的篇均下载量有缓慢上升趋势。因此,近期以来的趋同态势只是一种暂时的形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零被引论文转变为已被引论文,从而获取更多的关注量,使零被引论文篇均下载频次曲线下移,而全部有效论文篇均下载频次曲线长期来看会由于知识传播和应用的正向扩散效应继续上移,最终两者会延续中期阶段的反向发展趋势,学术价值差异不断扩大。
期刊学术质量的高低及其学术价值的体现与期刊选题密切相关。期刊选题是指期刊在调查研究当前学术或技术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的基础上,结合读者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筛选、评价和确定出的学科(领域)内的重大理论问题、前瞻性问题或技术性难题,以使期刊开展有目的的组稿活动,实现办刊宗旨,提升影响力[14]。
由于早期《中国土地科学》期刊影响力水平较低,以纸质期刊为主的传播方式下期刊论文的整体传播效率低下,并且图2也显示了1987—1999年《中国土地科学》期刊有效论文和零被引论文的篇均下载频次差距并不大,因此早期的零被引论文并不具备显著的特征。本文重点分析2000—2015年《中国土地科学》零被引论文的选题情况,该时期零被引论文共13篇,总下载频次为2 931,占全部零被引论文下载频次的37.36%。2000—2015年,《中国土地科学》零被引论文研究选题集中于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和典型地区或类型土地问题,另有几篇分别关注土地承载功能满意度评价、房地产经济等问题。可以发现这些论文选题存在的缺陷:一是所研究的问题仅为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所提供的解决方案只针对个案,对相关研究缺乏参考价值;二是所研究的问题为典型区域的个性问题,研究结论对其他区域缺乏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类零被引论文下载频次平均值为158.50,均发表于2011年以前,主要介绍了土地利用、调查、整治等工作中开发的数据分析及应用软件,虽然有效提升了工作效率,但研究对象局限于某一细分领域中某一个节点,如土地利用规划图编制中的方里网制作程序设计、土方量精算软件系统设计、土地勘测软件系统开发、土地利用数据统计系统等。这些文章的共同点为均详细介绍了因工作实践需要而进行的信息系统设计的全流程,包括研究思路、模型构建、数据结构和实践应用的详细过程,并未针对该领域相关信息系统开发、设计及应用提出相对普适性的建议,或立足土地学科发展的观点探讨为本领域研究带来的方法或思路上的改进,因而其仅对研发类似信息系统的技术开发活动有借鉴意义,可参考的价值比较有限。
典型地区或类型土地问题零被引论文下载频次平均值为206.25,其研究价值相对稍高,但由于研究视角过于微观,研究对象偏离主流研究内容,如牧草地流转价格、民勤地区生态问题、易地开垦补充耕地案例以及美国土地分配与使用研究等。牧草地流转价格研究根据牧草地流转现状以及牧户牧业收益情况,分析了影响牧草地流转价格的因素,提出了牧草地流转的价格体系,该文章对牧区土地流转价格的确定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但由于其发表时间较晚,再加上研究对象并非土地利用研究的主体类型,对其他类型或地区的土地流转价格研究的参考性十分有限。民勤地区生态问题和易地开垦补充耕地案例研究均探讨了特定地区的土地问题,研究结果也未提出对其他区域类似问题的推广性建议,因而限制了其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为提升期刊学术价值,《中国土地科学》不断实现审稿制度的改进,由2009年以前的一位专家外审,改为2010—2014年的两位专家外审,再到2015年至今的3位专家外审,并严格实施双向盲审和三审机制,从而使论文评审结果的科学性、客观性和指导性逐渐提升,将一些研究水平不高、选题陈旧、受关注程度较低、研究价值不明显的论文筛选出去,从而显著提高了期刊论文的学术质量。另外,自2007年起,为科学把握期刊发展方向,指引作者围绕当前土地科学领域关注的重点问题开展研究,《中国土地科学》期刊连续开展“年度土地科学研究重点进展评述与展望”项目,针对每年土地科学研究成果,梳理分析年度研究重点,并结合当前政策热点和科技需求,提出下一年度重点关注内容,为合理确定土地科学研究选题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资料[15]。
学术期刊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学术交流的需要,其价值体现在对学术思想的记录和传播,并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推陈出新,以更适应社会发展潮流的学术思想引领各项实践活动的开展。学术论文的价值,在于有效促进了以学术交流活动为载体的知识创新,其客观评判标准就是论文的被引量。被引次数越多,说明该论文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改进了传统的认知观念,使研究者们在交流的过程中受到了启发,从而以更先进的理念、更完善的思考投入到后续研究中,促进知识体系向更高层级发展。因此,对学术期刊而言,尽可能多地发表高被引论文,减少发表可能会成为零被引或低被引的论文,并挖掘已发表零被引论文的潜在价值,是提升学术质量和影响力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上述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1)以创建一流学术期刊为目标,提升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学术声誉。期刊的学术质量越高,综合影响力越强,其发表本学科领域创新性研究成果的集中度就越高,其传播能力就越强。因此,应将创建一流学术期刊作为《中国土地科学》长远发展的根本性目标,不断提升学术质量和影响力,以优秀的土地科学成果出版平台凝聚学科内优秀的科技创新团队力量,促进高质量土地科技创新成果的发布与推广。
(2)以打造高端学术交流平台为核心,吸引优秀稿源。优秀的论文是创建一流学术期刊的必要条件,一流的学术期刊,也是承载和推介优秀论文的重要平台。在期刊的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期刊平台与优秀论文的正向作用关系,促进二者实现互相支撑发展。应继续打造土地科学领域内高端学术交流平台,持续跟踪领域内重大科技项目和顶尖团队,尽可能多地发布土地科学领域具有高创新性、高学术价值、高影响力的论文。
(3)重视期刊选题策划,紧密结合当前热点与重点问题。由于土地资源的特殊性质,其在承载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关乎各行各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土地制度的有效运行关乎社会各主体的和谐有序共存,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也面临着不同的发展难题。因此,作为刊载土地科学领域前沿性、创新性学术成果的重要平台,《中国土地科学》期刊必须重视选题策划,紧扣时代发展之需,立足土地科学理论与实证前沿,围绕当前经济社会存在的重大问题和亟需解决的难题,着力寻求系统化、科学化的解决方案,不断提升期刊学术价值,切实起到科学研究指导并引领实践的作用。
(4)优化论文评审机制,以促进学术交流和学科发展为核心目标。继续严格执行“三审”机制:初审阶段,重点审查论文研究选题的先进性和内容的规范性,通过不断强化编辑队伍业务能力建设,提高编辑人员对论文选题的科学性、前沿性和创新性的初始评判能力,把好初审关;外审阶段,严格坚持“双向匿名”制度,建立外审专家库动态调整机制,及时吸纳专业态度严谨、具有较好学术声誉年轻专家或跨领域优秀专家入库,不断完善外审工作要求,提升外审环节对优秀学术论文的识别能力;终审阶段,重点把控论文学术价值能否真正起到助推土地学科发展、解决社会重大问题的作用,并审视论文的政治性、前沿性、创新性等核心价值问题。
(5)提高期刊传播效率,把握新媒体助推期刊论文传播的机遇。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学术期刊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移动通讯技术为科技期刊的传播插上了有力的翅膀。新媒体时代,《中国土地科学》期刊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节奏,主动作为、积极开拓、提升服务,努力实现知识成果的共享和应用。不断分析总结当前在期刊传播方面存在的短板,并有针对性地制定具体化工作方案:一是提升宣传与推广力度,多渠道开拓营销方式,多样化推送期刊论文成果;二是优化微信公众平台内容架构,抓住学术论文传播的黄金期,及时推送新发布的论文全文,并尽快完善过刊浏览与下载功能,提升用户体验满意度;三是完善网刊推介平台,及时上传中国土地科学网站上缺失的过刊,并持续开放期刊全文免费下载通道,方便读者查询与下载,提升论文传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