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卫锋
(江苏省泰兴市畜牧兽医中心驻古溪兽医站 225417)
随着养猪业的高速发展,养猪技术和理论不断发展和成熟,很多地区的养猪场开始采用发酵床养猪来解决猪场粪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发酵床养猪是通过参与垫料和牲畜粪便协同发酵作用,快速转化生粪、尿等养殖废弃物,消除恶臭,抑制害虫、病菌,同时,有益微生物菌群能将垫料、粪便合成可供牲畜食用的糖类、蛋白质、有机酸、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增强牲畜抗病能力,促进牲畜健康生长[1]。发酵床养猪较传统养猪而言,具有环境压力小、疾病发生率低、资源利用率高的优势,养猪过程中猪疾病的感染和发生率较低,但仍有猪病发生。为探究发酵床养猪疾病防治方法,展开本次研究,现报道如下。
本组研究共选取幼猪100 头,体重均在25kg 以下,纳入研究前对所有幼猪进行疾病检验,确认所有幼猪均为健康猪(不排除病原体携带),采用发酵床技术将幼猪从25kg 饲养至90kg (及以上),观察养殖过程中猪群内疾病的发生情况并探讨相应对策。
对传统猪舍进行改造,将其改造为跨度5m 的墙体为开窗砖结构的单列式猪舍。猪舍内分8 个栏,每栏分为两段,分别为饲养台和饮水台,每栏垫铺发酵区,发酵区设计为长7m,宽8m,坑深1m 的立体结构。底部铺设锯末、谷壳等铺料,在此基础上加入乳酸菌、益生菌共生剂、发酵促进剂等不同的微生物菌制剂产品,按照每立方米200g 的比例添加,以促进发酵床敷料的发酵。
首先10 倍稀释米糠,将米糠和微生物菌制剂均匀混合后铺设在垫料上,反复翻堆米糠及微生物菌制剂,翻堆过程中均匀加入水,使垫料水含量达到50%左右(波动不超过5%),垫料整体上呈外观湿润且不成团为最佳,随后进行为期10d 的发酵,发酵过程中不断翻堆垫料,发酵完成后即可放入幼猪进行饲养。
(1) 将成堆的猪粪耙散,减少微生物的生成量。
(2) 调节并维持垫料的水含量,使其保持在45%~55%。
(3) 保证猪舍的通风换气,必要时使用大功率风扇进行通风。
(4) 监测并控制猪舍内温度,同时做好免疫驱虫管理。
(5) 按照规范进行饲料添加,合理喂养,其余事项均参考常规喂养方法进行调整。
(1) 记录饲养前后幼猪体重变化情况,计日增重、日采食量、料重比等。
(2) 记录各类猪病的发生情况。
(3) 记录猪营养物含量及猪粪样中排放量。
从附表的结果来看,虽然发酵床养猪的始重和末重与正常养猪参考值差异不大,但发酵床养猪的日增重量明显高于常规养猪,料重比也较常规养猪低,这表明发酵床养猪的实际经济效益要高于常规养猪。
对100 头猪的粪便进行营养物质含量测定,结果显示粪便中干物质含量普遍在27.5%以下,初水含量在72%以下,粗蛋白质含量在14.7%以下,氮、钙、磷的含量分别为1.2%、1.1%、1.1%以下,粪便营养物质含量测定结果均低于常规养猪的参考值,最高减排量可达49.6%,这提示发酵床养猪的饲料营养物质利用率较高,营养物质的排放量低也意味着造成的环境压力较低。
附表 发酵床养猪生长情况测定结果
少数幼猪在饲养过程中发生排泄异常,不计入主要疫病。通过统计主要疫病有寄生虫病、猪呼吸道疾病、抗酸菌病3种,发生率分别为30%、12%、1%。
根据本组研究统计结果和我国发酵床养猪情况,发现发酵床养猪的主要疫病即研究中3种,结合实践经验和国内外研究结果,对上述3种发酵床养猪疫病的防治方法进行论述和分析。
猪寄生虫病根据寄生虫类型可分为两大类,分别为体外寄生和体内寄生,其中体外寄生与猪舍环境有关,通常不会对幼猪的生长发育及养猪效益产生影响,需引起重视的为体内寄生,体内寄生主要包括蛔虫和鞭虫两种。
3.1.1 猪蛔虫病及防治方法
猪蛔虫病由一种大型线虫引起,成虫最长可达40cm,直径最大可达5mm。虫卵需在温度适宜、湿度适中且充分的氧环境下发育,同时猪蛔虫卵及幼虫有良好的化学物质耐受性,常规杀虫药剂灭杀效率较低,但在高温下(50℃左右) 可在短时间内死亡[2]。幼猪主要通过食用含有感染性虫卵的饲料而感染。
通常3~5 个月的幼猪容易感染,随着猪年龄的增长及体质的增强,感染率会明显下降[3]。感染后,寄生虫数量较少且猪营养情况较良好时不对外表现出症状,随着寄生虫数量的增加,猪会表现出精神沉郁、呼吸心跳较快的症状,当蛔虫已对猪胃肠机能造成影响后,猪可表现出食欲不振、磨牙、轻度贫血的症状。
猪蛔虫病的检验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制作粪便涂片检查,可用于全部感染阶段,该法检验结果可靠准确,不容易受到干扰因素影响。另一种方法则是饱和盐水浮集法,用于采集粪便中蛔虫卵数量,主要适用于主体内蛔虫数量较少,虫卵数量较多的感染早期,当1g 粪便中浮集虫卵达1000 个时即可确诊为蛔虫病,该法主要在感染早期有效,同时容易受到猪排泄情况影响,容易出现检测结果不准确的情况,但操作简便、成本较低,可用于常规猪疫病筛查。
猪蛔虫病的感染途径主要有3种,分别为野鸟传播、病猪传播和饮食感染。因此,要预防此类疾病需从3种途径入手,强化卫生环境管理,严格禁止野鸟与幼猪进行接触,同时定期进行排查,将病猪隔离,另外,及时通过严格的饲养管理避免带寄生虫卵的猪流入猪舍,预防饮食感染。
发现猪仔感染蛔虫后,应立即安排治疗和猪舍整治。在猪舍内进行驱虫,并清理发酵垫料,在春秋两季寄生虫流行期间更要强化驱虫,新猪进入猪舍前也要进行驱虫。同时给确诊感染的猪仔注射左旋咪唑、丙硫咪唑、伊维菌素等药物进行体内驱虫,每日注射1 次,连续注射直至猪达到40 日龄且确认蛔虫感染消失后即可停止注射。
3.1.2 鞭虫感染
鞭虫感染主要通过食用或饮用含虫卵的饲料及水后感染,主要寄生在猪盲肠中,可通过粪检和虫卵计数确诊(参考蛔虫感染),该寄生虫的感染渠道相对单一,仅少数猪会从消化道意外途径感染,因此,做好相应的饲养管理即可有效避免感染。治疗及感染后管理与蛔虫病基本相同。
发酵床养猪与常规猪舍养猪一样,猪可能因多种因素而发生呼吸道感染疾病。主要与猪舍管理不善、垫料霉变有关,猪舍内湿度过高是感染的风险因素[4]。
主要预防手段与常规养猪基本相同。通过完善猪舍管理,严格控制猪舍内湿度、温度,定期翻堆、更新发酵台垫料可减少猪呼吸道疾病的感染率。同时免疫学方法也是预防此病的重要手段,在猪转入猪舍前进行疫苗接种,接受当地成熟的疫苗接种和控制程序即可,不能因成本问题而跳过免疫控制流程。
现阶段尚无显著有效的猪呼吸道疾病治疗方法,确诊有病猪感染后,即对病猪进行隔离,对病猪进行单独管理,联系专业的兽医进行常规治疗即可。
猪呼吸道疾病的防控关键阶段主要在冬季和夏季,冬季需保证温度适宜,预防低温,夏季则应做好降温通风工作。综合来说猪呼吸道疾病的预防强于治疗,将感染率控制在最低是防治的最核心方法。
猪抗酸菌病是发酵床养猪独有的猪病,其本质上是一种慢性淋巴结炎症,是一种隐性感染,发病率较低。在本组研究中,100 头发酵床饲养的猪仔中仅1 头感染此病,疑似入猪舍前即感染,因隐性感染而未被发现。
现阶段,由于样本太少,尚未发现预防抗酸菌病的有效手段,但可采用石灰水涂抹猪圈并停用土著菌的方法进行治疗,通过改变猪舍环境,利用猪自身免疫机能实现治疗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