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司西酞普兰联合米氮平对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状的影响

2019-03-12 08:54:00王步军
中国医学工程 2019年1期
关键词:氮平艾司西普兰

王步军

(江苏省张家港市第四人民医院 精神科,江苏 张家港 215600)

近年来随着社会竞争的激烈和生活压力的增大,抑郁症的发病率逐渐增高,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引起关注,全球抑郁症的发病率为4.4%[1]。抑郁症已经成为我国卫生部门今后的防治重点。抗抑郁症药物是目前治疗抑郁症的主要方法,但临床上治疗抑郁症的药物有大几十种,如何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有研究采用艾司西酞普兰联合米氮平治疗抑郁症起效快,疗效好[2]。现选取本科2018年1月-2018年5月收治的80例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艾司西酞普兰联合米氮平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例抑郁症患者,纳入标准:①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hinese 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mental disorders third edition, CCMD-3)中有关抑郁症的诊断标准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评分≥17分;②均同意治疗方案,均签署知情同意书;③年龄18~60岁;④有阅读和应答能力;⑤病程2年以内。排除标准:①合并恶性肿瘤;②娠期及哺乳期妇女;③ 合并有心、肝及肾等重要器官严重疾病;④重性精神病、脑器质性疾病;⑤酒精和药物依赖者;⑥ 颅脑外伤;⑦严重自杀企图和行为。采用双盲法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39.56±15.27)岁。首次发病28例,复发12例。病程(22.26±11.27)个月。对照组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39.32±15.45)岁。首次发病30例,复发10例。病程(23.14±11.45)个月。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

1.2 方法

对于已经采用抗抑郁症药物治疗的患者,停药1周。停药期间对于失眠严重的患者口服劳拉西泮。两组抗抑郁的治疗方法如下:①对照组:口服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治疗,每天1次,每次1 片(10 mg/片),连续服用14 d后每天1次,每次2片;②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米氮平治疗,每晚口服1次,每次半片(30 mg/片),服用2~4周后加量至30 mg/次,两组患者均治疗8周。

1.3 观察指标

1.3.1 治疗效果 治疗8周后采用国内通用的四级评定法[3],分为痊愈、显著进步、进步和无效4 个等级,其中痊愈:抑郁症状全部消失,HAMD减分在80%以上;显著进步:抑郁症状显著改善,HAMD减分50%~80%;进步:抑郁症状有所改善,HAMD减分30%~50%;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临床总有效率=痊愈率+显著进步率+进步率。

1.3.2 抑郁评分的变化 于治疗前、之后4周、8周采用HAMD量表对患者进行评定,该量表是临床上评定抑郁状态时应用最普遍的量表,本研究采用17项版本,按照最终得分的不同分为轻度抑郁、中度抑郁和重度抑郁,范围为≤17分、17~24分、>24分。

1.3.3 不良反应 采用不良反应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 Scale, TESS)评价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共34个项目,评分越高表明不良反应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AMD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基线水平的HAM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4、8周的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HAMD评分比较 (±s,分)

表1 两组治疗前后HAMD评分比较 (±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 <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4周 治疗后8周观察组 40 25.45±5.43 13.47±6.16† 9.37±5.34†对照组 40 24.92±5.12 16.68±6.23 13.37±5.22 t值 0.449 2.137 3.388 P值 0.327 0.012 0.000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中痊愈10例,显效13例,有效1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5%(37/40)。对照组中痊愈5例,显效13例,有效12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75.0%(30/40)。观察组的抑郁症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量表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2周时的TE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4、8周时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良反应量表评分比较 (±s,分)

表2 两组不良反应量表评分比较 (±s,分)

组别 例数 治疗2周 治疗后4周 治疗后8周观察组 40 4.63±1.41 4.21±1.32 3.91±0.78对照组 40 4.42±1.35 4.09±1.33 3.75±0.84 t值 0.680 0.405 0.647 P值 0.249 0.342 0.260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艾司西酞普兰联合米氮平治疗的患者相对于单纯采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的患者,治疗4周、8周时的HAMD评分更低,疗效更高(P<0.05)。这提示采用艾司西酞普兰联合米氮平治疗抑郁症的效果要好于单纯采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与谷氨酸、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及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分泌有关[4]。常规的抗抑郁药治疗抑郁症虽然能够获得一定的疗效,但其起效缓慢,服用时间长。近来有研究发现[5-6],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在抑郁症的治疗方法显示出一定的优势。米氮平是一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能够阻断突触前α2肾上腺素受体释放去甲肾上腺素,改善抑郁症状以及患者的睡眠。艾司西酞普兰是一种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米氮平与艾司西酞普兰能够共同增强中枢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活性,弥补艾司西酞普兰调节机制的不足[7],可作为抑郁症治疗的增效剂,这可能为采用两种药物治疗优于艾司西酞普兰单药治疗的原因。

就不良反应而言,患者服用米氮平后不良反应并未显著增加,表现为治疗后4、8周的TESS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服用安全性较高。鉴于采用艾司西酞普兰联合米氮平治疗抑郁症的良好效果以及安全性,笔者认为可以对抑郁症的患者采用该治疗方案。但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之处,如病例的选择限制较多,下一步将扩大样本量研究。

综上所述,艾司西酞普兰联合米氮平对抑郁症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单纯采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且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氮平艾司西普兰
米氮平治疗老年失眠伴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
米氮平与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躯体形式障碍的对照研究
急性脑梗死伴发精神障碍经奥氮平与利培酮治疗的疗效观察
丙戊酸镁合并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对照研究
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卒中后抑郁焦虑共病的对照研究
西酞普兰在紧张性头痛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脑电生物反馈联合米氮平治疗焦虑障碍的临床对照研究
艾司西酞普兰与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效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