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阳
(宜兴214221)
宜兴的制陶历史十分悠久,远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便开始烧制陶器。 时至今日,由紫砂、青瓷、均陶、精陶和美彩陶所构成的宜兴陶瓷“五朵金花”早已享誉海内外, 宜兴这座城市也成为了当之无愧的中国“陶都”。 在这“五朵金花”中,又以紫砂最负盛名,得益于中国人的饮茶风气,紫砂壶因具有不夺茶香气又无熟汤气,壶壁能吸附茶气,日久使用注入沸水即有茶香等优势, 成为大众公认的世间 “茶具之首”。
紫砂壶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愈加内容丰厚、造型多样。 对于壶艺人而言, 紫砂文化艺术既像一座高峰,又像一门学问。 无论是研习探究还是实际创作,我们对于一把壶的成型、成器,都必须付以极高的热诚。 首先,这把壶将设立怎样的主题、表达怎样的内容观点, 同时这把壶将具体以怎样的形式来传达其艺术审美和文化内涵,另外,是否要提取一些自然元素或现实题材等来作为作品的优化性能, 也是值得提前考虑的。
图1 一捆竹壶
紫砂壶“一捆竹”(见图1)顾名思义是以竹文化为题材而展开创作的, 它撷取了大自然中的竹子为形象元素, 并以花器这一核心造型特征来传递其艺术性能,带给人一目了然的审美效果和文化共鸣。 虽然竹文化在紫砂壶中属于十分传统和常见的题材,但是这并不表示这个题材已经陈旧或没有价值,相反的, 由于大众在艺术和人文层面对于竹文化有着由衷的喜爱之情,所以这也赋予了“一捆竹壶”创作更广阔的发挥空间。
宜兴地处江南丘陵,竹海连绵,被誉为“竹的海洋”,所以取竹为题材而作壶,是一件十分自然的事情。 竹文化承载着中国古代文人的君子情怀和贤者风范,“四君子”、“岁寒三友” 均将竹子纳入其中,尤其可见它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思想体系的形成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竹文化系列紫砂壶大多以花器造型为主,因为这种“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造型艺术形式,更有利于真实、生动地刻画出竹子最明显而唯美的形象特征,从古至今,经典佳作不甚枚举。 虽然花器造型并不是表现竹文化的唯一最佳方式, 但就自己而言,以花器特征来塑造“一捆竹”,更能达到夸张而不失吸引力的艺术效果。
“一捆竹壶”采用原矿紫泥,经全手工抟制而成。壶身束十段竹节,流、把、钮各为竹节构筑,壶身直劲高挺, 与错落参差的竹节纹形成经纬之间的对比变化;壶腹秀气地以竹皮捆绑成型,上下一体、缜密协调;嵌盖与壶口吻合严密、工精艺谨、浑然一体;竹节流与竹节壶柄左右均衡,视觉效果稳定舒适,造型秀雅大方; 将壶柄提拿起来, 几个竹节自然将手指稳住,丝滑无滑腻之感,节点筋骨分明,力道十足,让人心生喜欢。
全器造型浑若天成,以花器竹子形态为主,追求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 与其他同类题材的作品有着不同的诠释手法。 其刻画仔细,自然夹置,于繁复中见规整条理, 彰显自然界中的共性与自性, 内涵深刻,是一把兼具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紫砂壶。
“一捆竹”取竹为壶,形间舒朗,其最明显的特征就在于对竹子的刻画十分细密且繁复。 相对于类似题材只是取部分竹元素来进行创作的普遍现象,此壶可谓对竹元素十分执著。 所谓“物为艺成器”,当竹子生长于大自然中时,它还仅是一种植物,但是当它被融入进紫砂壶艺后, 它的艺术趣味和人文个性便得以被发掘、被放大,并最终与读者形成共鸣。通过这把“一捆竹壶”的制作,真切地认识到紫砂壶艺的内容题材永远都是无止境的, 没有所谓的题材已经泛滥、内容大同小异的说法。 不同的作品,通过不同的构思设计、不同的制作形式,均能够呈现出独一无二的艺术风格, 而这才是我们紫砂艺人应该去学习和尝试的目标。 正因竹文化与国人的精神生活关系密切,我们更应对此怀有包容之心,努力挖掘更丰富的艺术元素。 同样的, 对于其他的中国传统文化,我们也应引起重视,如此方能更好地推动紫砂艺术的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