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概念模糊性致因的认知分析

2019-03-12 09:13郭梦媛
运动 2019年4期
关键词:竞技定义概念

郭梦媛,彭 昕

(1.重庆大学体育学院,重庆 401331;2.西南政法大学体育部,重庆 401120)

在16、17世纪欧洲国家推进传统体育的近现代化转向,体操运动、户外运动、球类运动成为体育的主要内容。至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近现代体育在内涵与形式上均发生了巨大的演进与革新,体育主体与客体、目的与功能也增加了新的内容。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体育领域众多学者发现国内体育理论严重滞后于体育实践,共同掀起了一场影响深远的体育概念大讨论,产生了众多不同见解的体育定义。由于始终未能取得一致意见,学界逐渐淡化了对该问题的关注。但是体育概念的界定对于体育学科的地位与前途具有决定性意义,有关学者仍然在不倦地探索与思考。本文试图从体育概念纷纭复杂现象出发,尝试对体育概念多样性、模糊性影响因素给出看法。

1 语言译介致因

近现代体育运动的创生、发展与演进源于欧美国家,汉语的“体育”词语来源于英语“physical education”的译文:在1876年,日本确定用“体育”去对应“physical education”,即“身体教育”或“身体的教育”的缩写来称谓 ;1897年上海大同译书局出版康有为的《日本书目志》,其中“第五册.教育门”收录日本两位学者的《体育学》;在1922年随着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学说传入,我国的“体操”课更名为“体育”课,这种变化可在官方于1923年公布的中小学《课程纲要草案》中得到确认。

在欧洲,Physical Education (体育)概念肇始于法国。在18世纪60年代有关儿童教育的著作中已经有法语“educatiou physipue”一词;此后在德国、英国也有了“体育”和“属于教育的身体练习”等类似用语。“体育”一词的产生和应用直接导源于当时教育学说的发展,许多教育家和社会学家都主张应当从道德、知识、身体3个方面对儿童、青少年实施教育。可推知,Physical Education一词最早是从教育学的角度提出来的,按照我国的语言认知习惯,其确切内涵应当与“学校体育”相对应;随着体育现象与体育形式不断扩展,体育超越学校教育领域,内容也增加了俄罗斯的“卫生保健”、德国的“促进健康和增强体力的身体运动体系”、法国的“锻炼身体的规律”等含义,据此欧洲又出现了社会学上的广义“体育”(Physical Culture),日本又将之直译为“体育文化”,而在我国语境中应当与“社会体育”相对应。在英语词汇中还存在另一个“体育”(Sport)概念,含义有二:体育运动;体育项目。20世纪80年代以来,“体育”(Sport)在欧洲普遍作为广义体育概念来使用,并派生出了sport for all(大众体育)、top sport(竞技体育)等 ,我国也接受了这一概念,如《体育科学》杂志译为sport science。本文认为,“体育”(Sport)正是从体育学的角度得以界说的,它的出现定会促进体育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毋庸置疑,近现代体育由西方国家所主导,对体育概念的界定自然也受其国家语言历史文化的影响,我国在引入相关术语时一定要分析其语言文化背景,以便尽量明确术语所对应的客观实际。英语词 汇 gymnastics、athletics,sport,physical education,physical culture,physical training,physical exercises等在近现代汉语中常用“体育”一词来译介,这样“体育”一词就被赋予了多重含义,通过“语义延展”机制,“体育”一词在汉语中确实已经能够表达广义体育(Sport)。但是要在如此众多体育语言文化现象中探究并归纳出体育概念的共同内涵实属不易。因此,这种语言上的不清晰和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掩饰了体育的真实规律、增添了人们对体育概念理性界定的难度。

2 外延广阔致因

对于本质的理性思考首先需要对“现实存在”进行体验认知,现象学的口号就是“回到事物本身”,“现象”的本意是指显现出来的东西,“事物本身”在传统哲学中一般被理解为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体或本质。语言文字描述的概念是人类在头脑里所形成的反映客观现实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它已经把所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并加以概括,事物概念都具有特定的内涵和外延,并且随着主观、客观世界的发展而变化。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对象类,即概念的使用范围;内涵是概念的质,说明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什么;外延是概念的量,说明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有哪些。二者又具有反制关系:内涵越多,外延越少;内涵越小,外延越大 。目前体育理论界之所以对体育的定义仍然处于非统状态,就是因为其外延太大而致使其内涵太过狭小,所以需要高度抽象思维能力才能寻获其众多现象的共同本质属性。

最初的“体育”对应“Physical Education”,此时它所反应的客观现实是教育学语境下与德育、智育并行的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其实施主体是学校体育教师,客体是学生,内容是身体活动,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身体或体格、体型发育和保护;在体育概念出现之前的学校体育活动用gymnastics(体操)表达,该词产生于古希腊,其含义相当于现在的学校体育和军事体育概念,但主体是奴隶主贵族;athletics (竞技、田径运动)的产生比gymnastics(体操) 更早些,竞争比赛的意味较重,具备现在部分竞技体育特征;physical training(身体训练、尚武教育)、 physical exercises(身体活动、身体练习)强调各种体育活动中的身体动作,在特定语境中也用“体育”一词来指称 。

另外从人类学角度看,原始社会就已经有了体育的萌芽,如原始社会中对青少年的生活技能、采摘技巧、渔猎技艺的培育,同时还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狩猎武器操作技法等;随后世界各个民族(部落)都创造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用于祭祀、防身、娱乐、休闲、康体、养生、生产、战斗、教育、竞技等身体练习手段,现代竞技体育也大量借鉴了这些体育元素,有的甚至直接加以规则化而作为当今体育运动项目;对身体的军事能力训练更是贯穿了人类的整部历史[ ]。由此可见体育就包括了原始社会体育、民族(民俗)体育、军事体育、学校体育、大众体育、竞技体育、职业体育等体育形态。由于体育外延不断扩展,体现体育的本质属性的内涵受到持续挤压,从而导致了人们更难以把握其共性,困惑也就在所难免。

3 逻辑方法致因

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称为定义,通过定义去找出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才能使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依据形式逻辑,定义由被定义项、定义项与定义联项所构成,以《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中对体育的定义加以分析,“体育是人们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延长生命的重要方法;是与德育、智育、美育等相配合的整个教育的组成部分;它以竞技的形式,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内容和各国人民之间加强联系的纽带” 。在此项定义中,“体育”是被定义项,“是”为定义联项,“人们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延长生命的重要方法;与德育、智育、美育等相配合的整个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定义项,余下的部分“它以竞技的形式,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内容和各国人民之间加强联系的纽带”不属于定义项的内容,只是用来补充描述了体育的社会地位与功能。从形式逻辑学看,定义项是用于揭示被定义项的内涵的概念,它通常包括2个部分:一是邻近的属概念;一是种差。即是说,被定义项=定义项(种差+邻近的属概念)。邻近的属概念是指被定义项的上一层次的概念,在上例中就是指体育的上一层次概念,种差是指定义项中除了邻近的属概念以外的其他部分,种差说明的是被定义项与其同层次的其他种概念的区别(属概念包括多个种概念,被定义项只是种概念之一),这需要运用辩证逻辑的方法找出属概念与种概念、种概念与种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但是在上述定义中,定义项是模糊不清的,我们既看不到体育(种概念)的上一层次概念,也不清楚种差为何,我们仅仅看到了体育对于人类身体的功能目的价值和教育地位的说明。

以上述同样的形式逻辑分析方法考察了另外存在的较有影响的欧美系列、苏日系列的体育定义也能得出类似的结论。由此可见,现存的各种体育定义都以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词表达了以下共同认识:体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体育的目的和任务是发展人类身体、增进技能;体育的手段是身体活动或身体运动。它们当中或者以对体育总体认识的描述来替代逻辑意义上的界定,或者以部分外延特征汇总而成,或者详细罗列其功能目的价值等,不是找不准体育的属概念,就是道不明体育与同层次种概念之间的根本区别,完全体现不出体育这种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独有特征,似乎存在或以偏概全或描述性定义之误,导致国内外关于体育概念的认识不能获得一致公认的定义,因此对体育内涵的把握还需进一步探索。

4 本体论视角的体育概念

本体是指一切实在的最终本性、本原,研究一切实在的最终本性的学说为本体论。从古希腊哲学到当代哲学,人类一直在不断探究世界的本原或基质(onteing),企图寻找宇宙、自然、物质、客观存在、客观现象等的普遍性和本原性,而本体论(Ontology)正是探究世界的本原或基质的哲学理论,是对客观存在的概念化详细说明。体育本体论(Ontology on sport)能够构建一个正式的体育专业术语体系,其功能在于定义体育领域的专业词汇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各方交流提供统一的认知基础和平台。

体育史学按照历史进程将体育划分为史前体育、上古体育、中古体育、近代体育和现代体育等阶段,无论谈到哪一阶段,人们头脑中均会反映出该阶段的体育形式、内容、主体、特点、手段、规则等;按照国家或地区进行划分表述时,体育又会呈现出各自的地域人文特点。但是无论如何区分,诸多类型的体育现象均离不开人类身体活动这一共同基点,人类身体活动能力来源于遗传基因、生命本能和习得传承,而习得传承正是外界因素作用于“生命体”进行体育改造的“主动性措施”。

史前人类身体活动中的奔走、纵跃、攀援、过障、投掷等肢体操控能力的习得与提高为自己及部族集体在与自然环境做斗争的求食、避险、迁徙等日常活动中提供了生存、生活的本领,这是人类对身体进行的最初培育与改造,生存与生活的压力迫使人们主动积极地从事自身操作与控制能力的改进、优化;从渔猎劳动生产及部族战斗对抗动作中演绎出现的祭礼竞技或活动游戏自史前体育后期至今都是人类生活中休闲娱乐健身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祭礼竞技动作或身体活动游戏同样需要习得与传承;族群械斗、部落攻伐、国家战争、阶级对抗、秩序维护、殖民侵略等军事斗争形式则贯穿了人类的始终,军事体育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人类身体操控能力水平和工具器械操作能力的提高;中古时期的骑士体育实质上是为国王、大贵族及教会等统治阶级维护秩序培养所需的军事力量;中古时期以后出现的学校体育则是统治阶级以国家或利益集团的名义对下一代为应对生存、生活、生命所需技能进行的身心操控能力专门培训;近现代竞技运动与职业体育不仅丰富了人类休闲娱乐健身方式更为从业者创造了生存与生活平台。

不难发现,尽管目的不同、方式各异,在以上所有的体育表现形式中却都存在着共同的地方,即需要对生命体的操作与控制能力进行专门性改造以使其更优化,其内容包括:对自身肢体、躯干的操作与控制能力提升,如奔跑、跳跃等;对劳动工具、军事器械、游戏器具的掌控改进,如掷标枪;对体育专门器械的操控能力改良,如陀螺、鞍马等;对自身与器械的联合操控能力促进,如滑冰、滑雪、划船等。

在劳动生产、军事对抗、祭祀竞技、休闲游戏、骑士教育、艺术表演、康体保健、户外旅游、职业竞技等社会实践活动中均存在着人类对自身肢体躯干或外界工具器械的操作与控制,这种自身肢体躯干或外界工具器械的操作与控制能力不会凭空而来,而是需要通过经验传承、亲身体验并不断操练的专门内化过程才能习得,由此可以推证出体育是人类专门致力于构建自我身心操控能力水平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此需要明确的是,自然形成的操控能力与体育无关,体育并不等于操控能力,它具备两点特征:对身心操控能力构建的专门性,即为提高这种能力进行专门训练;身心操控能力提升性,指对身心操控能力的优化。如此,人类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专门用于构建自我身心操控能力水平的身体训练自然地属于体育的范畴。

5 结 语

近现代体育发轫于欧洲、勃兴于英美、传播至全球,语言文化差异必定成为体育统一认知的障碍;体育目的、体育功能、体育手段、体育价值、体育主体等多样化导致体育现象复杂化,体育更与人类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相纠结、相促进,采取“盲人摸象”似的定义方法自然无法厘清体育深藏的本质;本体论视角对抓取体育诸现象的共有特征提供了认知条件,所得出的体育概念能够含括所有体育现象并使体育与其他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相互区分。

猜你喜欢
竞技定义概念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以爱之名,定义成长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概念飞行汽车,它来了!
严昊:不定义终点 一直在路上
定义“风格”
古代的时间概念
深入概念,活学活用
花与竞技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