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课文大意之“六巧法”

2019-03-11 09:24李燕娇
广东教育·综合 2019年1期
关键词:小标题题目课文

李燕娇

概括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中的重要一项,特别是在小学中高段语文教学中,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有利于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广泛迁移,使其更好地掌握知识。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概括课文大意之“六巧法”。

一、巧借题目,找准基点

常言道:“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题目有时也是文章的大意所在。从文章的题目中,我们往往能够获取重要信息,因为题目本身有着重要的提示作用,如交代课文的主要人物、主要对象,揭示课文的中心思想,点明事件的时间地点,概括课文的主要事件,等等。只要我们充分重视课文题目,学会从中挖掘有用信息,必定能为文章大意的概括找准基点。

例如,小学高年级课文《山中访友》《草船借箭》《晏子使楚》《一夜的工作》等便是课文大意的高度浓缩,我们只需稍微点拨,将题目加以适当扩充,便能完成文章大意的提炼。而课文《顶碗少年》《地震中的父与子》《跑进家来的松鼠》《白杨》等则是交代了课文的主要人物或主要对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同样可以通过提醒学生紧扣此类课文题目来展开概述。笔者在教《跑进家来的松鼠》一课时,要求学生围绕题目概括课文大意,许多学生都能马上回答:讲的是一只跑进“我”家来的松鼠,在“我”家发生的一系列可笑的事情。由此可见,题目对于大意的概括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当学生能够做到充分重视题目,善于分析题目时,学生的概括能力必定有所提高。

二、巧取字词,提取信息

生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但有不少语文教师将课文大意的概括与其简单地划下“楚河汉界”。笔者认为,两者有时是可以形成较为密切的关系的,只要我们巧妙地从中提取一些较为重要的关键词语,便可以“一举两得”。当然,当生字词的信息无法“聚合”成课文大意时,我们也可以有所选择地提取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语来帮助学生梳理大意,让学生顺利地概括出主要内容,并使其概括能力得到一定锻炼。

例如,在教《我最好的老师》一课时,我巧取四个词语“编造”“零分”“教训”“独立”,要求学生围绕这四个关键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结果很多学生都能轻而易举地概括出大意:怀特森先生故意编造了“猫怪兽”这一动物来糊弄我们,希望我们从零分中吸取教训,学会独立思考和判断。同样,在教《詹天佑》一课时,我也给出了关键词语“京张铁路”“阻挠”“毅然”“克服”。根据这一提示,学生纷纷回应,准确地说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写了詹天佑在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无惧帝国主义的阻挠,毅然接受了任务,克服了重重困难,提前完成了修筑任务这一事迹。这种“巧取字词”的方法,能够帮助学生从字词中找准“取舍”的点,让学生更快地了解课文大意。

三、巧用标题,归纳总结

对于个别篇幅较长的课文,我们可以通过合并小标题的方式来概括大意。教师可要求学生在理清课文结构的基础上,给文章各部分拟定小标题,这对于概括整篇課文来说,显得较为轻松。继而引导其把各部分的小标题串联起来,并加以适当的“润色”,使之顺畅,便于文章大意的提炼。例如,在教《最后一头战象》时,由于该文篇幅较长,概括大意有点困难,我先让学生自主探究出各部分的小标题,将范围缩小,让学生的目标也更为明确,如此,学生很快就总结出了四个小标题:“嘎羧幸存”“重披战甲”“凭吊战场”以及“庄严归去”。结合这几个小标题,学生也能较为轻松地概括出课文大意:该文记叙了在抗日战争中幸存的最后一头战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重披象鞍,到打洛江畔凭吊战场,最后庄严归去的故事。

四、巧选句子,直奔大意

在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我们还可以提醒学生关注文章的一些关键句子,如“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及“中心句”等,这些句子本身往往就是文章大意的概括。如《手指》这一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总起句”便是课文的大意所在:“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而在《草虫的村落》一文中,我们同样可以找出概括课文大意的“总起句”:“我目光追随着爬行的小虫,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在《我的舞台》一文中,“总结句”兼“中心句”也很好地向我们诠释了其与课文大意的密切关系:“我在舞台上慢慢成长,舞台如一炉火,炼就了我的勇力和毅力。”由此可见,抓住此类句子,课文的主要内容便能一目了然。

五、巧串要素,合理组织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以写人叙事的文章居多。针对此类文章,我们可以采取“巧串要素”法,明确让学生找出记叙文的四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然后合理地组织它们,使之成为一段表达清楚的话,由此提炼出课文大意。例如,教《一面》时,在此方法的引导下,学生很快就给出了答案:这篇课文讲述了在1932年的秋天,作者在上海内山书店见到了鲁迅先生一面的事情。而在教《凡卡》一文时,我同样采取了这种方法,学生也很快给出了答案:圣诞节前夜,凡卡给爷爷写信,告诉爷爷他在莫斯科鞋匠家当学徒的痛苦生活,恳求爷爷接他回去。

六、巧留空缺,穿针引线

小学生的思维往往局限于具体形象思维,在课文中提取简明信息的能力还是有限的。对此,“巧留空缺”法可以派上用场,它能够较好地照顾到全体学生。所谓“巧留空缺”就是一种“填鸭式补充”的练习,即教师在课文大意的概括中给出一定的提示,帮助学生“穿针引线”,让学生补充句子,完成主要内容的概括。例如,在教《桃花心木》一文时,我就给出了以下的提醒:“课文写了一个种树人让__________的奇怪育苗方法,让我明白了_________。”结果很多学生都能自信地发表见解,大意概括都较为准确。

综上所述,课文大意的概括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果我们就文章的具体内容展开深入分析,并采取恰当方法,就能在课堂上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当然,“概括”毕竟是一种思维过程,只有持之以恒地做到教师的“导”与学生的“练”相结合,才能让学生逐渐内化出一套有效方法,在概括主要内容时,能够做到“胸有成竹,阔步前行”。

责任编辑 黄铭钊

猜你喜欢
小标题题目课文
让机关文稿小标题“亮”起来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关于题目的要求
追根求源
中学生如何自主写好作文的小标题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