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诚林
留公村———给人以敞亮、宏阔的想象,没想到却如此玲珑剔透,温蕴、娇颜而多姿。
我在幽幽的漓江畔散漫着寻找风景,一草一木,一花一瓣,江滩,峰峦,以及古韵人家瓦脊上的炊烟,让我感受着村庄的灵性秀美与生命脉息的鲜活跃动。我踩着江岸上兴奋的细软黄沙和卵石,听它们歌吟,听江水流动的袅袅梵音,回头眺望着村里十分耀眼的古建筑物———得月楼。
领略留公村,最好上得月楼。欣赏村庄的古朴风韵最好上得月楼。得月楼乃村庄诗魂,假使村中没有这座秀珍般的得月楼的傲立,将会缺失怎样一幅景致?小楼显得那样古朴安静,那样典雅别致,一抹红光打在留公村山壁之上,另一束光打在甜竹上,打在得月楼上。光含情韵,让人心生诸多感概。
我想象着这座叫得月楼的楼,当年该是怎样的一副情景:或高朋满座,或清晨间的朗朗读书声。八月十五晚上,一轮明月自峰后冉冉升起,欣慰或寂寞的姑娘坐在房间弹奏琴弦,为此倾情的后生哥伫立窗下听月……
几位外国游客在江洲凤尾竹下边,仿佛梳妆打扮,实则借凤尾竹为背景拍照。激动不已的我的相机,一面摇头晃脑地摄着风物,一面观察适才间处在外国游客中间,闪烁着身段的鲜艳衣裙女子。这会,她已离开,走向江边洗衣服的红衣嫂子身旁,然后缓缓蹲下。
俩人衣着相约,样儿相约,画幅倒映江中,有一种既含风采,亦涵神韵的效果。
俩位聊得十分亲切投入。细听时发现,她们说的是土话。我不无惊讶地问鲜艳女子,还以为你是外国人呢,原来……
她扭头笑问,你说呢?那是一份不经意的扭头,给人以无限俏皮感觉。她的独特目光转向江对岸的数列雄峰,那里,似乎有什么把她吸引住了。
我问,那些山峰叫什么名字啊?
鲜艳女子随口说了句什么,我没听清楚,但我分明感觉到,受她调侃了,即便如此,我不免又追问了一句山的名字。
她反问我,你觉得叫它们什么好?
我满脸惊愕。
鲜艳女子自问自答说,拇指峰。
我微笑了,确实,高耸而微微后倾的峰峦,的确像大拇指呢。
我更惊愕的是,鲜艳红衣女子反手指着村子身后沉默无语的雄峰说,它叫留公山!
啊,我恍如梦中醒来,心想,鲜艳女子的灵巧心思让我汗颜,她竟然预知我会问山的名字。
一位干瘦老者在相距不远的上游洗衣服,那份专注,生怕手中衣服会离他而去似的。不觉间,我举起相机。先前一切全然不在意下的老者,突然抬头朝我的相机射出一道寒光。老人眼神犀利地斥责我,你不要拍我啵?
老者对相机警觉厌恶的程度令我吃惊,仿佛我的相机是条毒蛇,随时可能扑向他。或许,他在相机身上曾经吃过苦头,或者曾经许多人拿他当模特,拍摄照片赚钱,他损失大了。总之,相机一定对他造成过伤痛与不快。
幸亏我没按下快门。
我微笑着走近他说,老伯,洗衣服啊。
你不要拍我啵。
我将相机显示屏呈现给他,老人家,我没拍你呢。我真诚友好的微笑,打消了老者的警惕与敌意,他的严肃面孔就像遮蔽风景的屏幕一般徐徐拉开,显现后边的生动。
我问他,你屋后生家呢?
老者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不为难他们。
我略感惊讶后问他尊姓。
姓黎,我今年已九十岁啦。他微笑了。显然,他对我已卸掉防范心理。
这又令我微微感觉吃惊。
两位嫂子一边洗衣服,一边聊着漓江水道收费和自家竹排难进江里的诸般苦恼事迹。有趣的是,闲聊的当儿,也没忘了打趣般地笑着看我和老头说些什么,她们的脸上展露出若许惊讶与疑惑。
终于,我听出老者口音来了,老者是湖南人?刚才我听那位性情乖巧,极善调侃的鲜艳女子说过,她的丈夫也是从湖南上来的。
我问老者,你老家是湖南的。
是的,老者说,我祖上迁居上来已六百多年啦。
想想也不奇怪,湖南人多,湖南人好迁移游走讨生活,湖南人吃苦耐劳,早为世人所知。
留公村民主要姓黎,姓朱和姓黄。老者一面介绍,一面洗衣,这样的事他都亲力亲为,我想,勤劳二字穿戴在他头上当不为过。由此,我对老者多了几分敬意。许多人活到六十来岁,尤其某些惰性甚强的人,便倚老卖老,分明还能干许多事情,却借年龄大了,懒于动弹,等着过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老者显然不属此类。老者说,他的辈份在湖南上广西人当中,已非常稀有。他说,福利镇住着我黎姓家族,他们的辈份全比我低,该叫我老太公了。
恭喜你啊,老人家。
老者又微笑了。
他持续锤着衣服,下锤很重,很劲道。
突然间,我感觉到一种孤独,历史的孤独,情境的孤独。为何陡升这种感觉,不得而知。我在村中四处游弋,三色潭路掩荒草,大约不在旅游季节,以至如此;太平天国纪念碑,给人以历史风烟感概与思索味;两广议事之家,静寞悄然,大有人去空之概,但精神意涵尤可查验;留公义渡碑,如今早已孤立无援,仿佛植物苗木长高了,精神的枝干矮下去了;惟古樟依旧生机盎然。一条线状般古老青石板路,穿越正建筑中的现代高楼和古老的墙根之间。
天仿佛刚下过雨的样子,地面十分湿滑。我摸索着路径来到沉默的留公山脚下,登临漫布青苔的数十级台阶。天气十分闷热,我大汗如雨。猛抬头,寺庙前,一道横幅骤然拉开,迎面三个大字,应求宫。另一幅:金玉满堂。
寺庙照壁,当头一个佛字,佛字旁上边一幅观世音画像,书:西方极乐界,静身坐莲台,准提来点化,灵童正善哉。说的是神的力量无边。
下一幅:画幅里有棵松树,松树下坐着一仙翁。
字曰:静坐松树旁,冷眼看入江,万河归大海,正道是沧桑。劝人行为要端,行路要正。又一幅画,山水图案,诗曰:
江邊屋矮不抬风,洲无林树草蒙茸。
独坐檐前观流水,万水千河总归东。
门前千峰滴翠,江水悠然。这是神仙住的地方。想来,心怀虔诚的世人上应求宫祭拜求子,求福,求心灵安逸。一切旨在尊重心灵,尊重自然,尊重人性,行端走正。观世音菩萨赐福的同时,可看见世人都在做些什么。
走廊外有好几块石碑,那碑已满布青苔,想来年代久远,上面刻满着村民捐款数目。
我望着山脚下的漓江,望着江对岸座座青峰,望着颇显古朴风韵村庄一角的青砖黛瓦房,心里想了许多,有关生人,有关应求宫,有关观世音菩萨,并聆听着留公村的历史书页翻动的声音。
村里仅存不多的青砖黛瓦房,散发出阵阵历史沉香味。而今,它们中间夹杂进好些新式建筑物,呈现出对立般的不协调状态。
访历史,进走历史心脏,触摸历史脉息、脉象,即如探访自家的血脉之根,认知自身血脉之源。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