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振兴路小学 苗 丽
小学语文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小学阶段语文以阅读教育为主。我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一些文学经典更是被各国学者研究讨论,因此,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经典教育是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小学经典教育教学内容为主要研究方向,探讨对学生进行经典教育的方法。
汉字是学习语文的基础。从学生进入小学开始,学校就要有组织、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汉字教学。文学经典是由汉字组成,要对学生进行经典教学,小学生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汉字功底,让学生在阅读文学经典作品时能够顺利流畅地阅读。另外,要学习汉字,就需要了解汉字的起源、发展,教师要让学生了解我国每个历史时期所使用的汉字形式不同。例如:对学生进行认识汉字、了解汉字起源发展教学,学生了解我国汉字演变由甲骨文一直到现代社会的方块字,从将汉字刻在龟壳、墙壁、竹简、丝帛,一直到现代写到纸上甚至电子产品中的汉字。教师也可以通过某些事例让学生从中发现汉字的变化,以“火”字为例,无论甲骨文还是金文、篆体、隶书等各种汉字形态,“火”字的形态一直呈变化趋势,但又没有过多的变化。让学生了解某些汉字是在变化中呈静止趋势,了解汉字的发展,在学习经典时会明显感受到文字强大的力量,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自身接受知识的能力。
小学生处在启蒙教育时期,家长就会给孩子买很多成语故事的书籍,教师也会鼓励学生阅读成语故事,可见成语故事对经典教育教学的重要性。成语一般都有出处,学习成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让学生具有非常广泛的文学知识和成语功底。成语故事以故事的形式让学生学习成语,从而加深学生对成语的印象,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作用。例如:在对学生进行成语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分享一个小故事,从故事入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望梅止渴”讲的是曹操带兵打仗的途中,士兵因为缺水而逐渐丧失斗志。曹操说,前方有一片梅林,等到了就可以解渴。因此,士兵重燃斗志,最终打了胜仗,但是前方真的有梅林吗?没有。从这个故事中可以告诉学生:一个人有前进的动力和目标,才有机会真正成功,若没有前进的目标,就会像一开始的士兵一样,丧失斗志。
古诗词是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据显著地位的传统文学形式,许多古诗词流传至今仍能带动读者的情绪,对学生进行经典教学,必不可少的就是古诗词的朗诵与赏析。我国的古诗词讲究平仄押韵,上下对仗,前后呼应,情感丰富。因此,朗诵起来也是朗朗上口,赏析的同时会被作者表达其中的情绪所感染,学生在理解了古诗词的创作背景以及表达方式后,会不由自主地被其吸引,被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所吸引。例如:在学习《赠汪伦》时,首先点明场景,说在李白与汪伦好友二人分别时,作者作出这首诗。前两句给读者营造送别场景,让读者在阅读时能从脑海中想象出两个至交好友送别的场景。接下来一句“桃花潭水深千尺”又带读者走到了深千尺的桃花潭,让读者从简单七个字中感受潭水之深。最后一句“不及汪伦送我情”将感情拉到二人之间的情谊,与深千尺的桃花潭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学生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更加深入了解我国传统文化。
小学阶段学生会学习一些经典名著的片段,名著是我国古往今来非常重要的一种文学形式,其中最广为流传的是我国“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小学生需要从经典名著中学习更多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在学习名著时,教师首先要带领学生了解该名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在创作该著作时身处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和朝代变更中,学生在了解这些知识后,再开始阅读,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学生阅读《红楼梦》时,教师首先交代作者曹雪芹的时代背景,以及其生前悲惨的遭遇。学生阅读著作时,会不自觉地将当时的时代背景带入到著作中,读到贾府的繁荣景象再结合当时的朝代背景,会发现贾府的繁荣不过是树大招风,果然贾府很快没落。主人们悲惨的遭遇和仆人的表现,给人一种兔死狐悲的体验。帮助学生学习名著,提高学生自身的理解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总之,小学生接触的经典文学作品还非常有限,学校要对学生进行经典教育,需要通过教师或学生自身进行课外经典文学作品搜集,继而进行教学。学生学习经典文学,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还能传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是非常值得推广和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