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索郸城县优质强筋小麦丰产高效保优不同的耕作方式,探索小麦产量与品质同步提高的关键技术,客观公正地评价不同的耕作模式对优质小麦品种的丰产性、抗逆性及品质的影响,为加快优质专用小麦品种丰产高效保优的耕作方式在全县的推广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促使郸城县优质小麦生产水平整体提高。
试验地点选择交通便利、利于观摩、地势平坦肥沃、排灌条件较好的城郊乡时洼行政村。试验地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22 g/kg、全氮1.41 g/kg、速效磷28 mg/kg、速效钾103 mg/kg,肥力中等,土壤为砂浆黑土。播前0~15 cm土壤含水量为25.2%,15~30 cm土壤含水量36.2%,30 cm以下土壤含水量44.1%。
本试验采取用优质强筋小麦周麦36,共设置5个处理,每小区长45 m、宽8 m,面积0.036 hm2,均采用大区设计,不设重复,每处理设有代表性的样段1 m双行5个,用于调查群体动态。
处理 1:旋耕(10~15 cm)后不镇压、不耙地,即前茬收获后仅旋耕1~2遍,播种前后不镇压。
处理 2:浅耕(15~20 cm)后耙实镇压,即前茬收获后用小型拖拉机耕地,耕深在15~20 cm。
处理3:深耕后耙压,即前茬作物收获后用大型拖拉机深耕30 cm以上,精细整地,多耙压实。
处理4:垄作栽培,即前茬作物收获后直接用起垄播种机一次性完成起垄施肥和播种等。
处理5:免耕覆盖,即在前茬作物收获后,不进行翻耕直接播种,将前茬作物秸秆覆盖在小麦行间。
前茬作物为大豆,肥力中等,深耕细耙,每667 m2施小麦复合肥50 kg、尿素15 kg、有机肥20 kg。受晚秋阴雨连绵天气影响,整地推迟,2017年10月25—26日整地,10月29日播种。播种前每667 m2用辛硫磷颗粒剂3 kg处理土壤,防治地下害虫;用3%苯谜甲环唑和40%甲基异柳磷拌种。11月7日和11月13日连续浇水2次。2018年小麦返青拔节前3月4日每667 m2追施尿素10 kg;2月25日用苯磺隆和炔草酸混合剂防治小麦田杂草;4月26日用戊唑醇、高效氯氟氰菊酯、磷酸二氢钾混合喷洒防治小麦蚜虫和纹枯病等;5月5日用上述农药进行第2次防治;其他管理同大田相同。
小麦出苗后,选代表性的样段1 m双行5个进行调查,记载考种。具体见表1、表2、表3。
2018年,郸城县优质强筋小麦丰产高效保优耕作栽培试验,因受气候因素影响,整地较晚,播期推迟,加上播后持续多风高温,土壤失墒快,口墒不足,造成出苗困难。冬前苗龄不足,表现为弱苗,根较少,越冬群体小。春季虽加强了麦田管理,总体情况有所好转,但与2017年相比群体较小。2018年3—4月,气温正常;4月5—7日全县虽有晚霜冻害,但对试验田影响较小,试验田基本无冻害;5月25日前后,全县出现强降雨,雨后暴晴,气温急剧上升,最高温度达34 ℃,导致小麦高温逼熟,灌浆期缩短。但由于后期连续2次喷洒磷酸二氢钾使小麦千粒质量较高。综合表现:处理4和处理5表现优异,处理1、处理2、处理3产量基本持平。该试验在大灾之年进行,有些耕作方式的优异性没能发挥出来,还有待于进一步试验。
表1 生育期调查
表2 群体动态
表3 产量结果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