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群体的影响

2019-03-08 02:52赵杭飞马志娟张爽鲍思奇吴小益程志强
西部论丛 2019年6期
关键词:思想教育大学生

赵杭飞 马志娟 张爽 鲍思奇 吴小益 程志强

摘 要:劳模精神对培育大学生的价值观具有重要导向作用。本文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在校大学生为样本来源,运用访谈法,问卷法等手段调查劳模精神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程度。调查研究后发现,劳模精神在大学生群体中的空间影响范围广,但个人对于劳模精神的认知弱,劳模精神落地难。本文分析其现状并最后从个人、校园、和社会三个角度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劳模精神 大学生 思想教育

一、研究背景

劳动模范是社会生产和社会实践主体中的先进分子和标兵榜样,具有强烈的社会属性和时代特征。他们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优秀代表,是国家栋梁,民族精英,社会中坚,人民楷模,更是时代的领跑者。劳模精神在提升劳动者的热情、促进经济与社会建设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2015年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把劳动模范身上具有的劳模精神精炼的凝结为“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这24个字。

弘扬劳模精神,传承劳模精神也被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作为中华全国总工会下的一所直属高校单位,劳模班的开设是其办学内容的一大特色亮点,也有助于本校学生对于劳模精神更加贴切、直观的了解。本文基于对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班的访谈,和对在校大学生的调研数据,对劳模精神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程度及影响现状进行统计分析,以便提供更好的建议将劳模精神融入大学生教育。

二、调查过程与样本特征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访谈法、问卷法、文献法和统计法。本次调查我们一共访问劳模班25位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劳动模范,访谈内容包括劳动模范的性格特征、价值取向,劳模精神的传承方式与劳模精神的具体内涵。此外,本调查还对大学生群体展开了网上问卷调查,在2017年4月和10月两次共发放228份问卷,回收228份,有效问卷221份。问卷的覆盖面广,涉及理工类、经管类、文史类和艺术类等,包含了中国劳动关系学院8大系院的所有专业。

样本呈现以下几个特征:(1)年级比例集中在大一大二,大一占53.25%,大二占36.36%。(2)知道劳动模范的人数比率特别高,占94.81%,说明绝大多数同学是知道有劳动模范。(3)不了解劳模精神内涵的同学比率占72.97%,这说明许多同学虽然知道劳动模范,但缺乏对劳模精神更深层次的内化理解。(4)同学首次了解劳动模范的渠道多样化,其中校园社区宣传占比较高,达74.68%。

三、劳模精神对大学生影响程度总体描述

(一)大学生对劳模精神的认知现状

根据调查数据,从横向维度来看,劳模精神在大学生群体中的空间影响范围广,94.81%的同学知道劳动模范这个群体。2010 年,教育部专门向全国发文,响应党中央关于让全体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都认知并践行“劳动最光荣、劳动者最伟大”真理的重要指示号召,要求高校组织开展劳模进校园活动,宣传劳动模范先进事迹,充分发挥劳动模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引导、示范和辐射作用,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文件发出之后,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劳模精神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劳模精神也越来越融入进校园文化之中,“劳动创造财富”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我校借助劳模班的办学特色,积极开展各种形式、多种内容的大国工匠进校园、劳模精神驻我心的相关活动,聆听劳模讲座、与劳模面对面的交流使得劳模精神在我校学生中广泛展开。

根据调查数据,从纵向维度来看,个人对于劳模精神的认知弱,劳模精神落地难。“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是当下时代的号召,干一行爱一行,精益求精,专注追求完美和极致也是各位劳模、大国工匠不懈的追求。但对于大部分大学生来说,对于劳模精神的认知只是机械的停留在概念层面,并未对其作出深刻的自我理解和自我实践。思想意识中机械的概念固化,并未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大学生对于劳模精神的学习还只是停留在表面,未来对于大学生的劳模精神教育还有很长一段时间的路要走,最终达到使劳模精神真正影响一代人、真正促进我国新时代发展的结果。

(二)高校的劳模精神教育存在的问题

劳模精神的当代发展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离不开国家倡导、政策引导、学校教育等各部门、各阶层的推动。劳模精神作为一种精神理念乃至价值观,交给大学生的是专注、坚持、精益求精的良好品质,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才能成为行业里的专家能手,才能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人生道路中克服重重困难,取得成功。劳模精神不仅要融入职业教育,更应该融入普通高等学校的专业教育里。而当下高校在劳模精神的教育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教育内容重理论轻实践。劳模精神是在广大劳模的工作岗位上衍生出来的一种精神品质,脱离了工作岗位,劳模精神便褪去了其重要的核心来源。而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我们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却缺乏实践动手能力。根据图3的数据表明,绝大多数同学了解劳模精神的内涵却是通过传统媒体直白的文字、校园讲座的宣讲等一些传统、填鸭式的教育形式获得。劳模精神作为一种理论它是来自于无数个工作岗位的凝练与提升,对于劳模精神更深刻、深入的理解应该从工作岗位的实践做起。由于劳动模范的稀少性和一些工作的危险性,我们无法全方位、广泛的深入劳模的工作岗位上进行体验。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劳模精神产生于各行各业因此也适用于各行各业,对于身边的每一个工作岗位我们都可以用劳模精神来要求自己。对于劳模精神的学习不应只停留在理论学习層面,更需要亲身落实于实践之上。

2.教育方法重形式轻结果。对于劳模精神的宣传和弘扬重点不在于教而在于学,不论用什么样的方式去传播劳模精神其实质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学习,而当下一些高校的教育方法却有点本末倒置。学校用各种方式去宣传劳模精神但却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却没有做到一个较好的反馈机制,从而没有达到最初的目的。对于劳模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学校承载着重要的交接作用,我们不仅要看学校教了什么更要关注学生掌握了什么,学生对于劳模精神的掌握和理解程度是检验学校教育传承的重要指标,而不只是表面上关注学校做了什么。

3.学生自身易于接收,但难以深化理解。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当代,信息容量大、获取渠道多,这都使学生对于信息的辨别难度不断加大,从海量的信息中获取到有价值的信息变得愈加困难。这使得我们更加容易的去接受信息而难以对这些信息做更进一步的深化理解。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对于相当一部分的学生来说,劳模精神只是停留在其思想意识领域的表层,没有进行更深入的内化和融合,这就说明未来对于劳模精神的教育和学习各方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学生自身对于劳模精神的学习应该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为实”,以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客观、合理的将劳模精神融入在自己的成长实践中,而不是毫无辨析的对外界信息进行接收。

四、建议

目前我国对大学生在劳模精神教育的方面也存在着些许问题,无论是从高等学院对劳模精神教育的重视程度还是从大学生对劳模精神的认同和效仿程度来看,劳模精神发挥的价值和作用都很小。此外,偏向功利主义的社会氛围也是造成劳模精神无法发挥它对大学生应有的价值和实践引领作用的另一大原因。劳模精神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氛围和道德规范还有很长的一段路,以下是从社会、高校和个人三个维度来提出具体建议来增强劳模精神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力。

(一)社会层面

1.拓宽宣传渠道,增强劳模精神的影响力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同学是通过传统媒体了解劳动模范。近年来主流媒体对于劳模精神的宣传力度有明显增大,尤其是《中国劳模》、《大国工匠》、《永不过时的劳模精神》、《吕玉兰》等优秀纪录片的播出,更大范围地使人们接触到劳模精神。但纪录片毕竟受众有限且略显枯燥,如果能更多地以电视剧或电影的形式将劳动模范搬上银幕,可能会取得更好的宣传效果。另外,微博和直播是现下年轻人接受信息的两个重要源头,微博或直播的宣传方式可以使广大网友直接与劳动模范互动交流,这种形式简单方便且轻松愉快,更适合应用于类似大学生这样的年轻群体,此方法在征得劳动模范的同意后可以试用。

2. 充分发挥党政干部的示范作用

党政领导干部在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方面有着明显的示范带头作用,他们具有较高的精神觉悟,充分的学习能力,以及良好的实践环境,因此更容易学习和发扬劳模精神。党政领导干部作为连接政府和群众的桥梁,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作用,将劳模精神渗透到广大人民群众当中去,促使劳模精神对于整个社会产生更广泛、更深入的正向影响。

(二)高校层面

1.弘扬劳模精神的形式多样化

目前我国高校针对于学生进行的劳模精神学习活动的形式较为单一,仍以专题讲座为主,过程缺少互动,形式枯燥乏味,学生对其兴趣不大。学校方面可以尝试创新劳模精神学习活动的形式,例如:主题演讲比赛、学生科研、舞台剧展示等,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在准备过程的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劳模精神正能量的熏陶。

2.搭建双向交流,亲身感受劳模精神

“劳动模范进校园”的活动屡见不鲜,但高校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劳动模范的工作环境,要想使劳模精神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其作用,仅仅依靠劳动模范单方面的灌输是远远不够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高校应尽力与相关单位达成合作,共同搭建起发扬劳模精神的平台,让学生深入劳动模范的工作环境,了解劳动模范的工作内容,感受劳动模范的工作状态,学生将会对劳模精神有更深层次的体会。

(三)个人层面

1.弘扬正能量,做劳模精神的传播者

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大学生理应关注国家大事,及时洞察新动向。近年来,习总书记在大大小小的会议上多次强调“劳模精神”的重要性,这就是一个鲜明的“信号”,大学生要保持对于所处时代及社会的敏感度,充分发挥青年的激情与活力,积极学习并发扬劳模精神,做劳模精神的继承者和弘扬者,肩负起祖国和时代的责任,将正能量传播到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2.深入思考,做劳模精神的践行者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97%大学生认为劳模精神是对人生有意义的。劳模精神是处于理论层面的一种思想,学习劳模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指导大学生在某些事情上的选择和行为。大学生可以将劳模精神作为一种方法论,结合实际,运用其思考和解决一些生活和成长中的问题,通过对其进行借鉴来指导自身的思想和行为,从而提高自己。

参考文献

[1] 王慧民.让劳模精神引领时代精神风貌[J].中国职工教育,2010(5).

[2] 徐大慰.勞模精神的时代内涵和现实价值[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6(05).

[3] 丁建安.简论劳模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4(01).

[4] 杨志强.弘扬劳模精神 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5(02).

[5] 刘菲.弘扬高校劳模精神 促进校园文化建设[J].经营管理者,2016(32).

猜你喜欢
思想教育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渗透思想教育
体育教学基本原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关于高中班主任思想教育的创新方式摭谈
小议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