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为探索南方6省就业压力、高等教育现状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响应的内在机理,基于PSR模型进行测度,选取了未就业人数比例变化率、预计毕业生数量变化率、教育经费支出变化率等13个变量,通过评价值转化、综合评价值计量、协调度测算等方法而剖析研究区域的压力—状态—响应水平。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压力呈现向广东省集聚的态势,但广东省在状态和响应上仍在区域内处于占优地位,研究区域内呈现出综合评价得分与协调度评价值呈负相关的态势,表明地区隐藏的危机广泛存在。研究结论:(1)经济发展与教育发展的不同步造就就业压力等问题高企;(2)改变大学生传统择业观,从被动就业向主动创新创业转型。
关键词:就业 高等教育 创新创业 政策
伴随大学扩招、研究生扩招趋势发展,我国每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呈指数增长,从2001年的114万人增长到2016年的765万人。但统计数据上仍然有10%左右的失业率缺口,而实际缺口或将更大(存在就业证明材料造假、关键节点辞职等问题)。因此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以缓解当前高校畢业生就业压力,并激发高校毕业生创新潜力,砥砺国家发展。当前高校毕业自主创业的比例在3%左右,在各高校开设“创新创业学院”创办创新创业课程、举办“挑战杯”创新创业计划大赛、开辟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的制度支持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如火如荼开展,对此诸多学者从其发生机理与发展机制等方面加以探索。从大学生创新创业发生机理视角,李克非(2016)认为就业压力增大、高校大学生就业率长期不理想的现状促使国务院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为大学生拓宽就业机会、实现创新创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1];时昱(2017)的研究同样表明就业压力感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具有驱动作用[2];兰华(2016)的研究表明,新常态下提倡大学生创新创业是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一种提升[3]。由此表明,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驱动大学生不断挖掘自身潜能、提升自我能力以应对生存与发展问题。从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机制视角,诸多学者在政策支持[4,5]、平台建设[6,7]、教育支撑[8,9]等领域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从政策量化分析视角探寻就业压力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响应的影响机理。本文选取“就业压力—高等教育现状—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响应”这一分析框架,探寻就业压力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的影响,并探寻当前响应机制的作用状况,从而探寻近年来就业压力问题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时空影响差异,以揭示近年来我国部分区域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从而诊断新时期区域大学生创业创业水平。文章采用PSR(Pressure—State—Response,简称PSR)对两个时空截面(2011—2012、2015—2016)加以评价,以“就业压力—高等教育现状—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响应”为基本逻辑框架,以揭示就业压力与大学生创新创业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为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国家科技进步提供政策依据。
一、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区概况
本文的研究区域为广东及其周边(陆地、水域相邻)5省(福建、海南、广西、湖南、江西),上述地区属于泛珠三角地区,存在共同特征是教育资源相对北京、上海、江苏、湖北等教育大省相对薄弱。就原“211工程”大学布局而言,广东省仅有四所(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福建省仅有两所(厦门大学和福州大学)、江西省只有一所(南昌大学)、湖南省仅有四所(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广西自治区只有一所(广西大学)、海南省只有一所(海南大学)。而全国重点大学中,广东省的华南农业大学和广东海洋大学、湖南省的湘潭大学以及江西省的江西农业大学却均无缘“211工程”与当前“双一流”建设,区域教育水平呈现弱势。然而,广东省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发展水平位于全国前列,本区域人才培养的弱势被外部省份流动人口所填补,加上广东省高校组内资源分配不均,如广东海洋大学虽隶广东省教育厅,但由于地处湛江,距离广州较远而受到资源配置上的扭曲,造成组内资源分配不均等,大学生就业受到歧视性对待,由此而引发本区域内部就业资源被挤占,出现大学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状况。面对高企的就业压力,研究区域内各省均采取一系列刺激政策,如广东省“211工程”、人才引进费政策、创业补贴等政策,由此激发区域内生创造力,解决就业压力,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砥砺区域发展。本文依次为研究区域目的在于挖掘研究区域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翘楚,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就业压力与大学生挖掘自身潜力,从压力—状态—响应视觉探究其深层次原因,为区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二)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源于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2—2017)、研究区域各省统计年鉴(2012—2017)、国务院以及各部委政策文本等。
二、分析框架:就业压力—高等教育现状—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响应
本文聚焦于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对其创新创业的影响,就业压力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作用机理表现为“就业压力—高等教育现状—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响应”,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首先,压力层包含未就业人数比例变化率、预计毕业生数量变化率、教育经费支出变化率等三个指标。未就业人数比例变化率用以反映伴随大学毕业生人数的激增导致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程度;预计毕业生数量则是对毕业生数量预期增长的刻画,强调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严峻竞争形势;教育经费支出变化率反映当前就业难与财政教育支出之间的困境,即财政教育支出不断上升,但就业难问题却与日俱增。
其次,状态层包含生均科研经费支出水平、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省部级以上科研奖项数量、学术论文发表数量、专利申请数量、获得各级科研项目数量。生均科研经费支出水平用以表明当前对大学生培养的资本投入水平;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用以表明师资水平对大学生整体能力的影响;省部级以上科研奖项数量、学术论文发表数量、专利申请数量、获得各级科研项目数量均从大学生培养水平予以量化测度。
最后,响应层包含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支持变化率、基础建设固定资产投入变化率、财政补助变化率、教辅资料支持變化率。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支持变化率采用政策累积数量来反映国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支持与就业压力的缓解努力;基础建设固定资产投入变化率、财政补助变化率、教辅资料支持变化率则是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和就业压力缓解的软硬件支持。
根据图2的综合评价图可知,受产业结构、交通发达程度、教育资源布局等因素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心不断向广东省集聚,其原因是多层次的。首先,广东省作为改革开放的先驱,市场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处于占优地位,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制度支持、宏观环境支持,因此广东省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领域能够将计划更多付诸于实践,而非单单纸上谈兵;其次,广东省交通网络四通八达,伴随京港高铁的开通,广东省对外沟通能力进一步加强,有利于广东省产业外向型发展,进而营造良好的商业环境,拓宽市场规模,无疑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良好机遇,也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成功奠定宝贵的外部条件;最后,广东省在区域内教育资源不断积聚,吸纳外部教育资源、深挖本省教育潜力,因此通过两阶段的分析表明,广东省在教育资源布局上逐步赶超湖南省,这一优势为大学生创新创新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智利保障。而海南省虽然在2012年阶段综合评价水平占优,但2016年则出现明显下滑,原因在于海南省教育资源薄弱而在近年来难有更大突破。湖南省虽处于中部崛起战略的关键区域,但受地形、文化结构、人口流动等多重因素影响,传统教育体系(煤炭、冶金、国防等)在面对新兴数字智能化创业环境下略显疲软,难以支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因此在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创新创业产业发展中难以与广东省相媲美,其根源于教育结构问题。因此,当前研究区域面临两点问题:其一是如何通过整合原有产业使之与新兴产业相连接,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实践提供桥梁,以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其二是如何整合区域内教育资源以适应社会发展多元化需求,以满足提升人才能力、服务于就业需求、致力于社会发展的现实性需求,砥砺社会经济发展[12]。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压力、状态与相应子系统评价
根据表1以及图3—5可知,文中选取13个指标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压力、状态、相应加以评价,故而对各个子系统的评价如下。
(1)压力子系统评价
从压力子系统的评价值与得分看,受人口流动、产业结构、教育资源布局等因素影响,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向广东省集聚。2012年广东省的压力明显低于其他区域,而到2016年期间又发生质的改变,其压力更多源于近年来珠三角地区创新型经济发展吸引内陆及沿海其他省份人才涌入广东就业,加之广东省高等教育基础薄弱更在经济高速发展中显示出其不适应经济发展水平的一面,由此压力高企。江西省在两阶段中存在压力上升问题,原因在于江西省在中部崛起战略支持下吸引一部分劳动力回流,并且存在一个显著矛盾,即高等教育水平与经济发展速度之间的矛盾长期成为江西省崛起的瓶颈,由此而产生大学毕业生的能力素养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差距,由此形成结构性失业,这反映出当前大学教育更多强调课堂上书本化教学,而在创新创业实践领域显现出不足,从而使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脱钩,大学生就业难是多方教育思想、管理思想、就业思想与时代相脱钩的现实反映[13]。
(2)状态子系统评价
从状态子系统的评价值与得分看,广东省和湖南省的两阶段状态在区域内占优,其中湖南省的状况存在向好趋势,而其他流域次之,由此表明广东长期以来的经济优势与湖南省扼守长江中游中部崛起关键节点的地缘优势对多方压力的承受能力显著高于其他区域。广东省得益于经济实力在研究区域中的占优地位而不断向教育领域投入资本,一方面政府不断投入财政支持;另一方面社会团体(民间组织、企业)及个人(社会名流)纷纷捐资助学,诸如李嘉诚、邵逸夫、田家炳等企业家,卢永根等科学家,腾讯、碧桂园等企业纷纷设立基金支持高校建设与人才培养,从而造就其在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省部级以上科研奖项数量、学术论文发表数量、专利申请数量、获得各级科研项目数量等方面在区域内处于占优地位。而湖南省得益于先天教育资源基础优越,是国家传统重工业和国防军工业人才培养基地,近年来其受益于中部崛起战略支撑,在教育领域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不断上升,因此其状态亦逐步向好[14]。
(3)响应子系统评价
从响应子系统的评价值与得分看,广东省和江西省的两阶段响应在区域内占优,其中江西省的状况存在向好趋势,而其他流域次之,由此表明广东长期以来的市场经济发展优势与江西省绿色崛起优势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响应的能力显著高于其他区域。广东省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受到来自于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对方对教学科研领域的资金支持以及软硬件投入强化,从而使得广东省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响应最优,对就业压力及一系列压力与潜在压力的应对策略在区域内占据比较优势。江西省近年来加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扶持力度,举行多类创新创业大赛、开辟创新创业孵化园、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由此江西省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响应呈逐步上升的趋势。因此,在政策、资金、软硬件等方面的投入能够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有力响应,从而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适应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砥砺区域向好发展[15]。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的协调度分析
模型的协调度即为压力、状态、响应等3个系统相互关联,该评价值愈高则表明该省在大学生创新创业问题上三个子系统间距与离散程度占优。经测算,南方6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PSR系统在2012年的耦合协调度排序为湖南省>海南省>广东省>江西省>广西自治区>福建省,2014年的耦合协调度排序为广东省>湖南省>江西省>广西自治区>福建省>海南省。其中,广东省的耦合协调度呈现上升趋势,表明该地区压力—状态—响应子系统之间协调度在逐步向好发展,表明其综合评价得分与子系统协调度呈现正相关关系。而广西自治区和福建省在两阶段中均呈现压力—状态—响应子系统之间协调度与综合评价得分城负相关关系,表明这些省份压力与响应之间存在不协调,危机潜藏,着力推动区域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投入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路径,以实现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16]。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从南方6省综合评价视角可见,广东省的综合水平逐渐成为区域中心。从压力子系统评价视角可见,压力不断向广东省集聚。从状态子系统视角可见,广东省的状态始终在区域内处于占优地位。从响应子系统视角看,广东省具有超出其他省份的响应能力。由协调度评价可知,多省份呈现出综合评价得分与协调度评价值呈负相关的态势,表明地区隐藏的危机广泛存在。基于前述实证研究,文章可得出如下结论:
(1)经济发展与教育发展的不同步造就就业压力等问题高企。通过研究可知,广东省等经济发达省份教育资源的薄弱往往為结构性失业等问题提供了缺口,原因在于教育资源不能培养出足够的市场仅需的专业人才,由此而造成大学生就业压力频增而缺乏解决机制来应对当前危机,因此大学生更需要在创新创业等领域进行二次塑造以适应市场需求,探寻经济需求与人才能力供给之间的均衡点,以砥砺经济可持续运行。
(2)改变大学生传统择业观,从被动就业向主动创新创业转型。当前,受交通、网络等新型工具与平台的发展,大学生就业的竞争对象已不局限于本地区就业者,外部就业者的不断涌入引发就业市场长期处于买方市场,因此大学生必须转变传统择业观念,摒弃“毕业=就业”理念,应在提升自身能力、参加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实现有效转型,从而实现有效融入市场,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二)建议
(1)各省应基于本省省情(教育资源、发展程度、人口状况等)来制定适宜本省的政策支持方案,诸如在税收、小额金融贷款、创业产业园政策等方面做出细分,以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潜能真正迸发,助力地区经济发展。
(2)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应从大学生入学之日抓起,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大学生的专业学习、社会实践与理性思考。学校扮演引导角色(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以及创新创业生产实习),政府应积极搭建平台〔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提高奖励标准与实施事后资金使用和创业监督)、创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等〕,社会给予包容(企业和社会组织应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更多的业务机会与绿色通道),从而形成全方位的支持系统,鼎力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克非.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拓展大学生创业路径[J].继续教育研究,2016(4):99—102.
[2]时昱.当代中国大学生创业意愿与创业实践——基于全国12所高校调查数据的经验发现[J].青年研究,2017(3):1—11,94.
[3]兰华.新常态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6(15):79—81.
[4]任胜洪,刘孙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的演进逻辑及展望[J].教育研究,2018,39(5):59—62.
[5]江英,欧金梅.基于M—O—S模型的大学生创业影响因素及大学生创业政策分析框架研究[J].江淮论坛,2018(1):175—179.
[6]陈岩松,甘静娴.大学生创业服务平台的链式协同机制研究[J].江苏高教,2018(08):84—87.
[7]杨通明.大学生创新创业生态服务链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8(15):63—66.
[8]赵宇.创业素质视域下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8(11):91—94.
[9]丁翠娟.新时代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构建探索——评《众创时代高校创业教育新探索》[J].上海纺织科技,2018,46(08):75.
[10]杨俊,宋振江,李争.基于PSR模型的耕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以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17(3):301—307.
[11]宋振江,杨俊,李争.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耕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以省级面板数据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7(20):290—294.
[12]何迪.“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9(6):223—224.
[13]吴远征,李璐璐,董玉婷.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综述——研究、政策与发展[J].中国林业教育,2015,33(6):1—7.
[14]曹瑞明,冉清文.关于深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6(1):104—108.
[15]刘伟,邓志超.我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调查与政策建议——基于8所大学的抽样分析[J].教育科学,2014,30(6):79—84.
[16]林泓宇.政策引导与文化驱动:以行动者网络理论分析大学生创新创业困境[J].教育评论,2017(6):79—81.
〔本文系广东海洋大学2017年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路径研究”(项目编号:XJG201755)阶段性成果〕
(王明对,广东海洋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