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语文教学中难点突破

2019-03-07 11:21桂素素
考试周刊 2019年16期
关键词:难点突破有效课堂课堂教学

摘 要:本文对教学难点的概念进行了阐释,并结合教学案例,谈了突破难点的方法:一是抓住课文中矛盾点深入解读;二是抓住课文中核心段落搭建台阶;三是抓住课文中关键句设置主问题。通过挖掘教材,突破难点,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课堂教学;难点突破;有效课堂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識,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教师要着力想出各种有效办法加以突破。解文深,还得教学巧。教学就必须确定好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挖掘文本隐含信息,通过难点的突破把文本的丰富韵味与内核充分地显现出来。下面,笔者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谈谈语文教学中难点突破的方法。

一、 抓住课文中关键句设置主问题

《我的第一本书》是部编教材自读课本里一篇文章,诗人牛汉记叙了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段经历,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人间温情和生活乐趣。本文语言浅显易懂而又耐人寻味,所写的内容距离今天的学生生活比较遥远,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课文开头一句话信息含量非常大:“可是这一本却让我一生难以忘怀,它酷似德国卜劳恩的《父与子》中的一组画,不过看了很难笑起来。”这句话有两个关键点:一是“难以忘怀”,二是“很难笑起来”。可以根据这个关键句展开课堂教学,突破本课难点。可设计如下的主问题:

(一) 为什么作者因“这一本书”而终生“难以忘怀”呢?

这个主问题是从文章的结构脉络入手设计,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用这个主问题牵动学生的整体阅读,明确“难以忘怀”的是作者与“这一本书”经历过的人与事。父亲要“我”拿书,“书是拦腰断的,只有下半部分,没有了封面,没有了头尾”,书以极寒碜的模样初次出场。“我”找元贞要书,乔元贞家还是买不起书;而学校“规定,每人要有一本,而且得摆在课桌上,我只好把书用刀裁成两半,他一半我一半”,交代了半本书背后心酸的故事。父亲替我补书,把两个半本书修补成两本完整的课本。我带狗背书。“我”立在院当中背书,两只狗也陪“我”背书,令人忍俊不禁,让生活窘迫的童年时代充满着童趣。

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问题的设计着眼于带动对课文的整体理解品读,引导学生概括事件,体会故事背后的人情世故,读懂苦难年代里半本书的不寻常,难点的突破也就水到渠成,课堂教学也更有效。

(二) 为什么作者“很难笑起来”?

这是一个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探究的重要问题,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能奋力搅动学生的思维。明确“很难笑起来”是作者回忆人生与品味人生的一种反思,表明作者经历的故事充满着苦楚、苦涩、辛酸与无奈。这个问题引导学生长时间地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关注文本中的细节。语言是文章的外壳,是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的表露。农村生活的困苦,“大麻袋红薯,在村里变成稀奇的东西”。“我”家生活非常困难。为了生计,父亲要到离家十几里地的崔家庄小学去教书,不常回家。“我”的书裁成两半后,父亲为了节省,亲自修补好了两本书,让“我”“很难笑起来”。乔元贞家生活非常困苦。买不起书,最终,因为家庭贫困,乔元贞的妈妈不让乔元贞上学了,让“我”“很难笑起来”。同伴命运的苦涩,这些都让作者“很难笑起来”。

既有深度又有温度的主问题,让课堂教学不停留在课文表面,对文本内容进行整体性的阅读思考,展开长时间的讨论探究,巧妙突破教学难点,在叙述中感悟生活的苦难,感受人情友善。

二、 抓住课文中核心段落搭建台阶

《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先生1922年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演讲。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题,再到解决问题,主旨鲜明,层次清晰,逻辑严密,很好地体现了议论性文章“说理”的特点。阅读理解的难点是作者是如何分析论据,一步步推进论证的。其中第6、7两个小节论述的是“我们要敬业”,这一部分篇幅较长,论证层次丰富,逻辑严密,以这一部分为突破口,为学生搭建思维台阶,渐进式剖析作者高超的说理艺术。基于这样的设想,设置了如下两个教学环节。

(一) 默读这两个小节,圈点勾画出作者提出的观点,划分论述层次,并说出理由。

勾画圈点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潜能,提高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效率,而且能极大地激发学生揣摩研读文章的兴趣,将阅读引向深入。学生在议论文阅读时通过把握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来明晰文章思路。本单元在整体规划时侧重于把握作者观点,因此将教学难点进行拆分,引导学生辨清观点和材料的不同。明确朱熹说的“主一无适便是敬”,庄子说的“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曾文正说的“坐这山,望那山,本无成”等等,都被作者拿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大量引用名人名言,属于道理论证。指导学生运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这一组词语,准确表述这一部分论证思路。这一教学环节,关注教学细节,注重从点滴处培养学生文本阅读的习惯,例如,“圈点勾画”的习惯、连贯有序表达的习惯等。一步步搭建台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筛选、理解、概括、提炼中突破难点,提升能力。

(二) 议论文在论述过程中,常运用一些话题转换和推进作用的词语或句子,如关联词、设问句等,请你从第6—7段中找出这类词句,说说它们的作用。

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通过关键词进一步理清论证思路,明确议论文中论据不仅要紧扣论点,还需要对论据做点分析,才能将道理分析得全面透彻,文章才有说服力。指导学生关注“业又有什么可敬的呢?为什么该敬呢?”“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这些句子,明确在论述过程中,文章常使用设问句提醒注意,引导思考,突出内容,强调观点,转换话题,引出下一层次的论述。新知识的形成都有其固定的知识生长点,找准知识的生长点,才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因此,利用新教材单元知识里对复句的介绍,引导学生去发现文章还使用了一些关联词语如“凡”“只要”“所以”“总之”“至于”等,明确关联词的使用令文章过渡流畅,层次清晰,逻辑性强,推理严密,更有说服力。找到这些设问句和关联词,有助于学生划分层次,理清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理清论证思路,学会如何分析阐释,在阅读和写作中具有现实意义。

在文本解读中,研读核心段落,充分挖掘其中的教学价值,思考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探寻论证过程中层层深入的说理方法,将教学环节精细化,由肤浅向深刻发展,读出文本的深度,激发学生的学习智慧,“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三、 抓住课文中矛盾点深入解读

《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散文,作者用移步换景、特写等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形似写景,实则写心。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小石潭的清幽葱茏、怪石曲水,游鱼的活泼可爱,令人“心乐之”,可刚写完的美景,却笔锋一转,“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心里觉得“其境过清”,就匆匆离开了。这一乐一忧,耐人寻味。学贵有疑,思源于疑,教学中抓住这个矛盾点,发幽探微,挖掘隐微的内容,突破难点。

(一) 荒僻之地寂寥之心

柳宗元山水游记有一个突出特点是,自然山水的性格化。他在处理“物我关系”上,不仅纯客观描摹精彩绝伦,借景抒情恰到好处,还擅于情景交融,客观之景着上作家的主观感情色彩。引导学生关注美好之境虽清幽,可文字背后是作者寂寥荒芜的内心,只有深入钻研文本内容,理解作者意图,才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小石潭比小丘的位置更偏远,且被一片竹林阻隔,如不用心探访,很难被人发现。“伐竹取道”,一个“伐”字写出了初识小石潭的艰难,竹林掩映,无路可走,只好费尽周折,开辟道路。谁愿意劳心劳力,来赏玩一个不出名的小水潭呢?除了柳宗元,大概无人有此雅兴。试想在这永州城的荒僻之处,“荒凉之处的荒凉地”,哪里还谈得上引人注目呢!

翻閱这些主要写于永州贬所的记游之作,其中呈现的大都是奇异美丽却遭人忽视、为世所弃的自然山水。引导学生发现偏僻《小石城山记》对小石城山的被冷落深表惋惜和不平,《钴鉧潭西小丘记》直接抒写对“唐氏之弃地”的同情。他的笔下绘尽弃置蛮荒,寂寥冷落,无人赏识的永州山水,心中哀歌贬逐南国,英雄失路,壮志难伸的愁情。这样,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不幸遭遇同自然景物就水乳般地交融在一起,心中愤懑难平,因此凄苦是他感情的基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

(二) 乐与凄的矛盾

初识小石潭,柳宗元“心乐之”,那是探寻佳处之喜;欢快的游鱼,在溪水中嬉戏,那是偶得自然之趣的愉悦。清幽美丽的环境,使他在自然美中获得暂时的忘却。潭水源头“明灭可见”,若隐若现,给人以幻灭之感。“不可知其源”表面写水源的不可寻求,暗示着作者对未来的迷茫与无措。刚刚还沉浸在“乐”中的柳宗元,为何会顿生迷茫,进而“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孤寂凄冷让人不忍直视呢?政治上的失意,环境的压迫,被贬后无法排遣忧伤与凄苦,长歌当哭,强颜为欢,聊为优游,乐而复悲。近代学者陈衍曾这样评价《小石潭记》:“而前言心乐,中言潭中鱼与游者相乐,后凄神寒骨,理似相反,然乐而生悲,游者常情。”细读之下,前后并不矛盾,因为作者是在被贬的背景下,与友人来到小石潭,因为看到小石潭美丽的景色而按捺不住心中的快乐。但这快乐是暂时的,因为小石潭毕竟幽深冷寂,唯作者和友人外无其他人,这一环境又激发了作者被贬的抑郁忧伤之情。柳宗元注重主观情感的宣泄,“借山水写心境”。作者对谪贬人生的感悟,对民生疾苦的关怀,对山水美学的体悟等等渗透其中,使得这些模山范水的游记文有了更丰富深蕴的内涵。

在课堂建构中,注重引入矛盾冲突,来辨析质疑作者情感变化的合理性,在关键点上重锤敲打,溯而思之,启发学生关注隐藏在文字背后的重要信息,直抵作者的内心深处,突破了难点,主旨理解也就水到渠成。

总而言之,突破难点方式的选取,基于对文本本身的透彻、合宜的解读,关注文本中关键性的句子,搭建支架让学生思维有一个明确的落脚点,发掘文本解读和学生认知的契合点,引导学生质疑探究矛盾之处,让学生逐步获取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让课堂教学更加有效灵动。

作者简介:

桂素素,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

猜你喜欢
难点突破有效课堂课堂教学
解题难点突破策略初探
课堂教学难点突破策略探究
实现初中美术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高校英语教学中有效课堂评价策略的建构
洗去浮华,回归本真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物理课题教学设计中的创新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