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为了更进一步地提升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职业竞争力,教师要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为平台,着力提升中职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本文将在借鉴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紧紧围绕“理论为先、实操为主、微信助力”等三个方面浅显论述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一些有效教学方法。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法
一、 引言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一门基础学科,其内容主要包括Windows 7和Office 2010等。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各行各业都已经步入了办公自动化。因此,计算机应用能力也就成了中职学生未来从事本职工作的一种必备能力。
既然计算机应用能力是中职学生在未来胜任工作岗位的一种基本能力,那么,教师就要依靠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富有成效地提升中职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下面笔者将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浅显论述一些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有效教学方法。
二、 理论为先——立足课堂,夯实理论基础
为了切实提升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教师首先必须要让学生扎实掌握林林总总的理论知识。
部分中职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太理想,一则是因为他们缺乏学习兴趣,再则是因为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比较薄弱。
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鉴于中职学生薄弱的学习能力,教师想要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夯实理论知识,显然是不太可能的。为了夯实中职学生的计算机理论知识,教师还是要立足于课堂,大幅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
比如说,在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常用计算机设备”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巧妙地利用思维导图提升学生学习的实效性。教师可以将“计算机设备”作为核心关键词。围绕这一核心关键词,教师可以发散出计算机“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等。输入设备又可以分为键盘、鼠标、摄像头、读卡器等;输出设备则包括打印机、显示器等。基于思维导图图文并茂的特征,能够让学生形象逼真、迅速准确地记住计算机的各种设备。
中职教师多措并举将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如此这般,中职学生的计算机理论基础知识也就能够得以夯实。
三、 实操为主——聚焦作业,提升实操水平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提升中职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也是如此。就算是中职学生的计算机应用理论知识再丰富、再扎实,如果不在具体的实践中运用,中职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是不容乐观的。
因此,在中职《计算机应用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紧密结合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前提下,紧扣教材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各种实际操作作业。让学生聚焦这些实操作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就能够得到显著提升。
比如说,在学习“Word”排版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布置一项家庭作业,即让学生在Word上面写一份自我介绍信,并按照一定的要求格式正确排版;在学习“Excel”函数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布置一些让学生求自己各个学科平均分以及对运动员比赛成绩进行排序的题目等。
因为教师布置的这些作业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所以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完成这些作业的兴趣。据此,学生以完成作业为契机,着力提升自身的实际操作水平。
四、 微信助力——借助微信,扫清学习障碍
不可避免地,学生在完成教师布置的各种作业的过程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学习困难,产生各种各样的学习疑问。如果这些困难、疑问得不到及时解决,那么,学生的学习过程就会被“搁浅”,就会陷入“困境”,借助各种作业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益也就成了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基于此,为了更好地发挥作業在提升学生学习效益方面的重要作用,教师要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各种困难、疑问等。那么,教师究竟应该如何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学习过程中遭遇的困难、产生的疑问呢?在教育信息化时代,教师应该巧妙地利用微信,帮助学生摆脱学习困境,解决学习疑问。
比如说,当学生在完成教师布置的各种作业(既包括理论作业,也包括实操作业)的时候,如果遇到了一些形形色色困难或问题等,那么,他就可以在微信群中求助。针对某学生的提问,教师要鼓励其他学生帮助其解答。如果其他学生仍然解答不了这些问题,教师就可以亲自介入引导学生有效解决相关问题。
由此可见,借助于微信,教师就能够帮助学生摆脱学习“困境”,使得学生的学习顺风顺水;借助于微信,教师就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疑问”,使得学生的学习畅通无阻。
五、 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立足于课堂教学活动,富有成效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为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提供理论支撑;教师要聚焦学生实操作业,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实操能力,为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搭建实操的平台;教师要借助班级微信群,及时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各种学习困惑,为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扫清障碍。
参考文献:
[1]李明.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初探[N].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2):142.
[2]黄颢.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误区与对策探讨[J].现代职业教育,2018(4):142.
作者简介:
张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宁市,第四师伊犁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