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慧|文
信息技术在国有企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制造2025和大数据国家战略的提出,数据的重要性也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本文从分析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呈现出的各种问题出发,提出将数据视为一种生产资料,建立统一的数据管控用平台,进一步挖掘大数据所能带来的巨大商业价值,助力国企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科学系统的网络强国战略思想。作为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国有企业在新常态下,其改革的深度、广度和难度远胜以往,我们要牢牢抓住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借助信息化建设倒逼管理创新与变革,促进企业转型与升级,以信息化助力国企高质量发展。
传统企业的组织是一种智能型层次式组织结构,生产指令由上而下的下达,市场响应速度慢。现代企业应建立扁平化组织结构,企业可根据目标和环境的变化进行再组合,动态调整企业的组织机构。扁平化组织机构是在现代信息网络广泛应用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的。企业需建立一个覆盖经营管理全过程的信息系统,并广泛应用社会化的通信网络,达到信息共享,从而达到减少中间层级,缩减业务流程的工作周期,降低成本,提高企业市场反应能力。
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是企业全面变革的过程,我们既要看到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又要深刻认识到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对企业管理方式向集约型转变,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对节能降耗和加速资金周转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目前国有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形成百花齐放却又各自为战的局面,导致信息化的结果与预期存在差距,同时不适应变革的要求。二是信息化意识不足,倾力推广资源与流程类管理平台,致使以核心业务为导向的计划和进度类管理平台重视程度不够。三是各系统和平台的开发商不同,理念、开发语言和数据结构不同,信息化平台之间无法打通,造成各系统或平台间相互融合、集成较为困难。四是企业信息共享水平低;尚未建立全面统一的数据标准,数据质量亟待改善。信息化对数据的要求很高,缺乏统一的信息化技术标准、服务规范,同一数据在不同的系统间的不一致,致使信息重复录入,信息资源不能共享,结果是不同系统之间集成困难,企业内部“信息孤岛”无处不在,缺乏协同工作的能力,严重制约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五是不同程度存在对信息化管理认识程度不到位,信息化基础薄弱,发展不均衡,国企信息化人才匮乏,体制机制不适应等问题。
国企信息化建设要解决以上问题,建立系统集成和商务智能的基础支持平台尤为重要,即数据管理平台。建立数据标准数据库,逐步统一集团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种信息标准,为集团公司后续经营管理的信息化管理、数据分析奠定基础。
建立数据标准定义和发布的平台。建立统一数据标准,规范企业的业务数据定义、数据处理流程和共享的标准,实现数据的集中创建、子公司分散应用,实现集中式ERP 系统与在用的其它应用系统的集成,给其它应用系统提供数据集成标准,为企业业务扩展后的系统整合提供标准,使业务流程更加顺畅,提升企业的战略扩展能力。同时统一数据采集使用标准,进行规范的采集、描述、处理,有利于把数据作为资源,保证数据在不同的业务流程中统一,为数据共享、数据的分析处理及转化创造条件;底层统一的数据流也能更好地应对企业管理流程、组织架构不断变化调整。
建立数据管理的业务管控平台,保证定义的数据标准在不同的信息系统中使用。建立信息系统数据的申请、审批、导入、分发、校验、变更、冻结、统计分析等功能的业务管控平台,实现与ERP系统、采购系统等数据的无缝集成,形成完备的业务处理日志、数据分发和同步日志等监控和自动反馈机制,保证不同系统中各种数据符合标准规范,有利于实现数据共享,提高业务数据质量,确保数据及时性,提高历史数据对比、数据决策分析的效率,最大限度体现和挖掘企业信息数据的价值。
建立数据知识库,通过数据相关的、结构化的业务知识固化,在数据管理的过程中能够直接引用,帮助判别、搜索标准数据,通过知识综合积累,实现专业化管理,控制、提升数据的应用水平。数据不再是社会生产的“副产物”,数据的本质是生产资料和资产,是可以通过二次乃至多次加工的原料,科学的分析处理使用,从中可以探索更大的价值。
国有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任重道远。完善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能够使国有企业在精细化管理、计划和成本控制、考核与激励等方面获得一次飞跃,将会持续对管理活动质量和层级升级、其他管理手段提升起到巨大促进作用。
在信息时代,信息化程度是企业“智商”的程度。过去决定企业利润的是劳动力和资本,现在决定企业利润的是信息,是对信息的组合、分析和加工后形成的“知识”,我们要把信息变成知识,把知识变成决策,把决策变成利润。我们要紧密结合国企改革发展实际,加速产业发展与资本运作的“双轮驱动”,实现国有资本增量发展和存量资产快速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