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数学题引发的思考

2019-03-06 12:29罗会琴
读与写·上旬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经验探究

罗会琴

摘要:作为一名农村小学教师,我们不仅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准确把握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提高自己的专业化知识素养,在不断的总结与反思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与此同时我们还应真正的去落实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开展有效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真正的经历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因为经验是不可传递的,只能靠亲身经历,只有让学生亲自参与才能获得经验。

关键词:低年级;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1-0131-02

前几天带同学们复习时遇到了这样一道题,题目的内容是这样的:小明买了一架28元玩具飞机,售货员找回22元,他给了售货员多少元?

批改时我发现有些同学是这样解决的:

28-22=6(元)

答:他给了售货员6元。

当时我就纳闷,埋怨学生怎么这么笨啦?把答案带到题目里想想也会知道不对呀,飞机就要28元,6元哪够买呢?刹那间,我又想到他们会不会是受我前几天讲解的一道题目的影响,因为题型很相似,内容是这样的:小明买一个书包,他给了售货员50元,找回10元,书包多少元?当时也有部分同学不会做,选择了加法,看到后我就及时纠正了他们的错误,并在全班做了分析讲解,明确了要用减法,所以他们在解此题时也用减法。

现在回过头来想想,我觉得还是学生缺少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他们对生活的方方面面接触的太少,甚至可以说是匮乏。

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想不外乎这两个原因:其一,源自家庭。如今的孩子娇生惯养,很多事情都由父母或爷爷奶奶代替,上学放学接到校门口,书包爷爷奶奶背。就拿我们一年级的王阳来说吧。在一次课间操上,我发现他的鞋带散了,便叫他把鞋带系上,可他却两眼眨巴眨巴的瞅着我,我问他怎么啦还不快点把鞋带系上,他却说我不会。自理能力都这么差,何况让他们去接触与体验生活呀?又何来生活经验之谈。再者,农村的孩子家长在如何有意识的教育培养孩子这方面还是有欠缺的,他们更多是看护,因为他们自身读的书就并不多,也不知如何去教育。其二,源自学校。是教师对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理解的不够深入,忽略了对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培养。打开新课程标准,我们在多处都可以看到这样的语句——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忽略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和独立思考的时间,即使有大多也是流于表面与形式的比较多。导致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我想不外乎这样几个方面:一,数学活动经验无法考究;二,课堂时间有限;三,组织学生活动的教具缺乏;四,数学活动会使教师的课前准备变得繁琐。因而,很多时候很多地方是学生该独立思考的,是学生该主动探究的都被老师的讲解代替啦。孩子们往往得到是“伪经验 ”和“被经验”, 学生模仿了“经历”的“形”,未真正领略其“神”,没有真正的经历,自然无从积累有价值的活动经验。因而对那些学困生来说,他们连“伪经验”都不能建构。 犯错又何以为奇呢?

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又该如何开展有效的数学活动经验呢?笔者做了一点思考:

1.引导学生经历自主、多样化的体验过程,积累探究性经验

积累探究经验不是通过简单的活动和思考就可以完成,它更强调的是一种真实的情境,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和体验。因此,教师应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组织适度开放的探究性活动,启发学生拓宽思路,多方位、多角度地获取多样化的信息,积累丰富的探究经验。教学《七巧板》的时候,我准备了充足的教具,发给每一个学生一组七巧板,课堂上让学生在小组内自己认说七巧板的组成,然后说说每一个小方块的形状,再自由拼搭图形。学生在这样的课堂里不仅学得很开心,也在无形中積累了不少对图形的认识,感悟出了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不同特点。探究经验的获得是一个不断猜想、验证和思辨的过程。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开放性的探究情境,引领学生在广阔的数学背景下自由驰骋,学生所积累的探究经验将更科学、更丰富。

2.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对接生活的过程,把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经验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数学的原始、初步的经验。对于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有时需要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背景,让生活经验和数学经验“有效对接”,使得日常生活经验“数学化”。例如:乘车,买东西等问题都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将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让学生亲身经历将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活动经验的过程,使学生充分积累“数学化”的活动经验。

3.引导学生经历操作与思考的过程,积累有效操作的活动经验

“智慧自动作发端”,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动手操作能把抽象的知识变成看得见、讲得清的现象。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使操作、思维、语言有机结合,获得的体验才会深刻、牢固,从而积累有效的操作经验。在学习《谁的红果多》的时候,我让学生动手动脑在小组内借助不同的学具比较数的大小,学生在实物模型的建构下,轻松的比较出了一百以内数的大小,同时也牢牢掌握了比较数的大小的多种方法。学生在“摆”“画”“说”的过程里,不仅丰富了感觉、知觉的经验,而且也为相互之间的思维碰撞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动手操作不仅仅是直观、形象的“手指运动”,更是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操作经验与思考经验、策略性经验的有机融合,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也要发展,教学也要随之而改进。我们的教学目标不能仅限于一节课,应有长远的眼光,立足使学生终生受益。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经验探究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