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俏彦
小学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的编写是按照儿童的生活路径,以儿童成长与发展的生活逻辑为核心设计的。它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必要深入了解其与儿童成长的关联。在此,结合《道德与法治》教材与课堂教学实践,就以下四方面的关联进行探讨。
一、教材与儿童心理的关联
《道德与法治》教材坚持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关注儿童的经验,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引导儿童知行合一。如“我为我们班点个赞”是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我爱我们班”的第二个主题,这个单元的内容层次分明,从集体感到集体规则再到集体责任,彼此间是一种递进的关系。班集体就是反映学生生活环境、生活关系的微型社会,处理好与同学、与集体之间的关系,是儿童今后融入社会生活的重要条件。但是对小学二年级学生来说,集体概念是抽象的,他们只知道大家是同一个班的学生,是一起上课、一起玩耍的伙伴,对大家在集体里为什么要相互扶持、相互合作不甚理解。所以,教材试图用温暖而快乐的班级生活图片去调动学生的情感,而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图片并将其迁移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通过现场体验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教师的关心和同学间的友爱,对班集体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喜欢自己所在班级的生活。
例如,为了再现教材上同班学生一起包饺子的生活场景,教师就找到之前班集体共同参加某次活动的照片——在学校庆祝“元宵节”活动中,学生们一起做汤圆的场景。请学生回忆做汤圆时大家是如何分工合作的(如有的揉面团,有的分面团,有的搓汤圆,有的负责把汤圆送到食堂去煮),以此引导学生感悟到大家都是集体的“一分子”,是因为大家的合作,才吃到了香甜的汤圆。班集体的每一次活动和评比、每日的常规秩序,都是所有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在已建立的“集体”观念的基础上,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集体荣誉观。以班级参加校运会为例,让参赛的运动员说说自己为了比赛是如何刻苦训练的,以此引导学生体会他们为了集体荣誉而付出的努力,從而懂得一个理解、包容、向上的班集体比名次更重要。
儿童的心理发展和道德发展是需要实践体验和自我感悟的,教材给儿童留下了自主思考的空间,而这个空间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实际生活填补进去。
二、策略与儿童成长的关联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极具生活性的综合课程,而儿童道德发展的根源在于主体与道德环境的积极交互作用——活动或实践。例如,低年段的课程是要培养儿童“乐于探究”的精神,这就要求教师设计一些有特色的活动。如一年级上册“玩得真开心”中的内容,重在鼓励学生在课外玩耍时玩出花样,享受群体活动带来的快乐。所以,当学生初步体会了玩耍的乐趣后,教师要把教学目的定位于“在创造中寻找乐趣”——如何安全地玩,如何顾及他人感受,如何玩得更持久、更和谐……设计出适合学生们在课堂上一起玩的游戏——“魔术毯”活动,让全体学生在有限的范围内都站进去。若毯子越来越小,游戏的难度就会越来越大,那么该如何完成游戏呢?在生生、师生的思维碰撞中和实践体验中,学生们的想法越来越多,也深刻地体会到与其他同学合作解决难题并完成任务的快乐。
道德观念不能靠灌输形成,它需要学生在丰富多彩的集体生活中去孕育、去感悟。引导学生将道德观念、规则意识的形成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这是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最重要的策略。
三、问题与儿童思维的关联
发展学生的思维需要教师在教学理念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课堂问题要少而精,避免低效,并能抓住生成性问题进行有效引领,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的内涵。这样的课堂,将会成为促进学生道德成长的高效课堂。
例如,在二年级上册“我为我们班点个赞”中,有一张图片是反映班级在校运会里没有拿到第一名,但同学们还是很开心的情形。鉴于二年级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较为片面、单一,缺乏综合、深入的分析,对于荣誉、成功的认识更关注结果而不是过程,教师要把“树立正确的荣誉观”作为教学的重难点,引发学生思考:我们为什么开心?我们班没有拿第一为什么也值得点赞?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启发学生回忆班级里真实发生的事例并进行对照,让学生了解事件背后的努力与付出,理解、包容未取得第一的遗憾,感受其中蕴含的温情,为这一团结向上的班集体点赞,进而树立正确的集体荣誉观。
四、体验与儿童学习的关联
儿童道德的形成源于实际生活,只有在实践体验中才能建构起道德认知,引发内心的道德情感。因此,教学要立足于儿童的生活,注重与儿童生活经验的联系,引导儿童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体验学习”实现“教与学”的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例如,在教学“大家一起欢乐多”一课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游戏体验过程中感悟游戏安全的重要性、安全和规则的关系,以及游戏带来的愉悦,同时培养学生的“乐群”意识。在课堂上,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穿越呼啦圈”的体验活动,即让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圆圈,通过肢体运动传递呼啦圈,但不能松开手,呼啦圈也不能着地。这个游戏简单而有效,而且涉及到学生的智力、情感和态度等多方面,特别注重经验的积累,尤其要求学生从中学会合作和自主探究。
在第一次的小组体验中,教师要给学生预留充足的体验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去充分地体验、沟通、分享。活动结束后,通过师生互动让学生思考团体合作的重要性和如何解决困难,营造一种相互信任、接纳、尊重的学习氛围,保持共同学习的良好风气,引导学生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在第二次的全体体验中,学生将过去的经验、认知与目前的体验联结,产生新的认知及经验——与伙伴团结协作、同舟共济是一件很快乐的事。这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正好契合。
道德与法治课程重在珍视儿童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儿童的道德发展,源于其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泰戈尔说:“孩子一开始必须通过对生活的热爱来获得知识,随后他们便会脱离生活去求得知识,再往后,他们又会带着成熟的智慧重返自己更为充实的生活。”可见,只有遵循儿童发展的规律,才能彰显出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价值。
(责任编辑 张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