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继青 华 薇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手术室,江苏南京 210000
诸多甲状腺疾病都需要接受手术治疗,尤其是甲状腺炎、甲状腺结节等,但机体甲状腺血运较为丰富,且手术过程中医生可操作的范围较小,因此在进行手术时要求患者采取颈过身位,即垫高患者的肩背部,头部呈后仰式,确保机体下颏、气管及胸骨三部分处于同一直线,术野得到良好展露[1-2]。但该体位会压迫椎动脉,可能会引发痉挛使机体血流受阻,诱发甲状腺手术体位综合征,使手术治疗效果不佳[3]。相关研究[4-5]提示,颈过身位维持时间越长,患者在术后出现甲状腺手术体位综合征的可能性越高,症状越严重。因此,需寻找更为合理、有效的体位,改善手术治疗效果。因患者体型存在差异,常规甲状腺手术体位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需要通过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最适甲状腺手术体位,对于改善椎动脉血流量、降低甲状腺手术体位综合征发生率等具有重要意义[6]。为探究应用于甲状腺手术患者更为有效的体位,本研究将个性化颈过伸体位应用于甲状腺手术中,并探究其对甲状腺手术体位综合征发生率、不同颈过伸位双侧椎动脉血流量变化及临床满意度的影响。结果如下:
选取2016 年12 月~2018 年12 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以下简称“我院”)住院的甲状腺手术患者112 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56 例。对照组男23 例,女33 例;年龄18~70 岁,平均年龄(45.42±7.85)岁;手术方式:甲状腺腺叶切除术20 例,甲状腺腺瘤切除术14 例,甲状腺腺癌根治术5 例,甲状腺次全切除术17 例。观察组男22 例,女34 例;年龄18~70 岁,平均年龄(45.65±7.94)岁;手术方式:甲状腺腺叶切除术21 例,甲状腺腺瘤切除术13 例,甲状腺腺癌根治术6 例,甲状腺次全切除术16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入选标准:①美国麻醉协会评分为Ⅰ级或Ⅱ级者;②心肺功能良好、心律齐、心率60~90 次/min、血压正常者;③谈话反应准确且能够正确回答与阵痛研究相关问题。排除标准:①长期使用镇静或镇痛类药物;②存在晕动症、脊椎病者;③伴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者;④手术过程中使用血管活性药物者;⑤合并高血压病史、吸烟史;⑥神经系统疾病者;⑦胃肠功能紊乱者。
两组均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麻醉诱导用药包括咪唑安定(徐州第三制药厂,批号:980501)0.08 mg/kg,芬太尼(河南羚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号:090701)0.004 mg/kg,维库溴铵(四川科瑞德凯华制药有限公司,批号:131001)0.12 mg/kg,丙泊酚(Astra Ieneca 公司,批号:CW421)1.2 mg/kg;麻醉维持用药为瑞芬太尼(宜昌人福药业有限公司,批号:6120702)8 μg/(kg·h),1.5%七氟醚(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批号:200806680)1L/(m2·h),维库溴铵(四川科瑞德凯华制药有限公司,批号131001)0.08 mg/(kg·h)。术中及术后不给予止吐药物。
对照组为常规手术体位,使用长方体海绵背垫35 cm×43 cm×8 cm,小沙袋22 cm×15 cm 固定在患者的颈部两侧。
观察组为个性化颈过伸体位,使用选择性充气体位垫包括楔形肩背垫40 cm×50 cm×10 cm、颈垫9 cm×20 cm×14 cm 及可调节U 型头垫头圈。使用步骤为:术前,医护人员引导患者卧在铺有未充气气垫的手术台上,楔形肩背垫、颈垫与U 型头垫头圈垫在相应部位,U 型头圈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调节。医护人员注意引导患者主动参与,并在手术医师的引导下调节气囊至最适充气压力(颈过伸位与平卧位),并做好充气压力记录。消毒与无菌巾铺好后,缓慢给气垫充气至甲状腺手术所需颈过伸位的高度,以便术野暴露良好,固定头部。楔形肩背垫充气压力为(4.20±1.24)kPa,颈垫为(3.64±0.78)kPa,头垫为(0.40±0.60)kPa。
1.3.1 甲状腺手术体位综合征发生率 术后1 周观察并记录患者出现颈部、肩部、背部、头部、眼部疼痛及恶心呕吐等甲状腺手术体位综合征的发生情况[7]。其中恶心并吐出胃内容物≥1 次视为呕吐;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对头部疼痛程度进行评价,0~10 分代表疼痛程度,0 分为无痛,10 分为剧痛,数值越高,疼痛程度越高。
1.3.2 不同颈过伸位双侧椎动脉血流量变化情况 术后1 周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日本HITACHI 公司,型号:EUB-5500)检测患者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情况。在颈过伸位摆放前、摆放后0.5 h、平卧时,检测同一部位、同一角度对患者的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平均血流速度(Vm)、双侧椎动脉内径(D),机体双侧椎动脉血流量(Fv)=Vm×[(D/2)×2π],同时计算血流量变化(ΔFv)及平均血流速度变化(ΔVm)[8]。
1.3.3 临床满意度 术后1 周使用自制临床满意度自我调查评量表对患者进行评价,总分为100 分,以90 分与60 分为分界,0~59 分为不满意,60~89 分为一般满意,90~100 分为十分满意。满意度=(十分满意+一般满意)/总例数×100%。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甲状腺手术体位综合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甲状腺手术体位综合征发生率比较[例(%)]
观察组术后1 周不同颈过伸位双侧椎动脉血流量变化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同颈过伸位双侧椎动脉血流量变化情况比较(±s)
表2 两组不同颈过伸位双侧椎动脉血流量变化情况比较(±s)
注:ΔFv:血流量变化;ΔVm:平均血流速度变化
观察组临床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满意度比较[例(%)]
甲状腺手术过程中经常采取颈过伸体位,但该体位会压迫椎动脉,使其扭曲,进而引起痉挛,导致颈部血流不畅,增加术后恶心、呕吐等症状[9-10]。对甲状腺手术患者进行研究后发现,垂头仰卧位对患者脑部血液供应情况产生一定影响,易导致术后出现恶心、呕吐[11]。本研究中,观察组术后1 周甲状腺手术体位综合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其原因为个性化颈过伸体位选择充气式楔形肩背垫、颈垫与头垫,术前患者参与手术过程中体位的摆放,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好肩背垫、颈垫与头垫的充气压力并缓慢充气,使患者头部、颈部缓慢适应手术所需体位,避免颈部因突然过度牵拉而导致静脉血回流受阻,减少术后甲状腺手术体位综合征的出现[12-13]。
颈过伸体位中,患者头部后仰易导致血管变形,影响椎动脉血流速度[14]。同时因供应脑干、小脑等组织的血液不足,患者出现恶心与呕吐症状,影响手术效果。由此看出,甲状腺手术中颈过伸体位对椎动脉血流造成的影响是手术效果较差的主要因素之一[15-16]。因此,改善椎动脉血流在改善手术治疗效果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1 周不同颈过伸位双侧椎动脉血流量变化低于对照组(P<0.05)。其原因为个性化颈过伸体位选择合适的充气垫并充入适量充气压力,使其颈部与躯体其他部位压力分布较均匀,缓解其颈背部神经与血管受压,改善不同颈过伸位双侧椎动脉血流量变化[17]。
甲状腺血流循环丰富,手术部位特殊,故属于风险较大、危险系数较高的手术[18-21]。由于甲状腺手术需要选择特殊体位--颈过伸体位,促使术后患者甲状腺手术体位综合征的发生,不仅会降低患者的临床满意度,还会对其治疗效果产生较大影响[22-23]。因此,为患者选择合适、有效的手术体位极为重要。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1 周临床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其原因为个性化颈过伸体位应用时,根据患者实际需要适量充气,使其术野充分展露,同时引导患者主动参与,提高其依从性。此外,医护人员在术前做好消毒、铺无菌巾等工作,避免不良事件出现,提高患者的满意度[24]。
综上所述,甲状腺手术应用个性化颈过伸体位,可显著降低甲状腺手术体位综合征的发生率,改善不同颈过伸位双侧椎动脉血流量变化,并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