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洋
“故乡不是以前的故乡”
这几年,每年除夕夜,李隽一都在自己的酒吧度过。
三年前,他从北京回到自己的家乡,一个存在感颇低的三线城市。北漂十年,李隽一原本认为自己已经离不开帝都的光怪陆离和繁华,但现实是他很快适应了家乡的生活。回到家乡,处处都是在建的项目工地,无处不在的二维码和外卖小哥,刚刚崛起的各大商圈中楼宇鳞次栉比,地铁站、艺术区、发达的餐饮业和雾霾更成为这座城市的标配。“地域感消失了,所有城市的节奏开始趋同”。李隽一说。
2015年春节前夕,李隽一将自己的北漂十年打包装进行李箱,回到老家。每到年关前后,网上一个老段子总会流传起来:“回家那几天,就是Linda、Mary、Vivian、George、Michael、Justin变回秀兰、翠花、桂芳、大强、二饼、狗剩们的时候了。”李隽一想:自己终于沦为了无法在首都立足的外乡人,在某年的春节前带着自己曾经的期待一同滚回老家。
在离开家乡之前,李隽一们的身份是秀兰、翠花、桂芳、大强、二饼、狗剩,他是家人眼中的“孩子”,是这座小城的“土著”,内心安宁有归属感,处处受到庇护。家人为他们遮风挡雨,对其唯一要求是认真学习;相熟的人会关心他们的生活,张嘴便是关切;还有亲密无间的发小,一起玩耍、闯祸、长大——这些场景构成了李隽一们对家的最初回忆,同时也是乡愁的最大来源。
在李隽一外出打拼的岁月里,他成为了别人眼中“来处不明”的Justin,很少有人关心他从哪里来,更多的是关心他在北京待了多少年。在最初的几年中,当李隽一回到家乡过年时,他开始发现春节于他发生了转变。儿时含情脉脉的温情都变成了“中国式盘问”:“一个月工资多少呀”“找着对象没”“打算什么时候结婚啊”“买房的事定了吗”……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说,乡土中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呈现出差序格局。重叠交错的人际网络是以个人为中心,以血缘或地缘关系为原则而延展出的同心圆体系,中心势力越强,同心圆的层次和范围就越广,与其他同心圆的交错重叠也越多,并由此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络。也就是说,乡土社会强调的不是人与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而是约定俗成的“礼”,以及以血缘和地缘为核心的“人情”,所以乡土社会就是一个人情社会。
春节中,这种“人情”被无限放大。这种“人情”,首先是一种温情。相较于陌生人社会和无缘社会的相互隔离、原子化、老死不相往来,“人情”的存在让人们感受到自己被关注、有人关怀、有人需要。对于儿时的我们来说,这种“人情”其实是难忘而美好的。可“人情”对于成年人就不太友善。跟孩子不同,成年人需要更多的界限感、隐私和选择空间,但“中国式盘问”的无孔不入,以及其背后裹挟的价值观对人们的压迫,让很多人感到压抑。
物质的丰富,让李隽一感受不到新衣裳、年夜饭带来的喜悦感,仪式的精简,让春节变成日历上沉闷而面目模糊的某一天。距离消失了,但令李隽一感到困扰的是,回到家乡后的春节却再也不是他向往的了。“故乡好像不再是以前的故乡,家也不再是以前的那个家了”。
微信红包微信群
幸好,还有手机。在成年人对春节倍感压力的时候,手机成为李隽一们暂时逃避现实的一种工具。随着近几年手机硬件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手机在春节中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
手机将人们春节里的局促隐藏了起来。在家人无休止的追问中,手机陪伴我们度过尴尬的时刻;在无聊的同学聚会中,我们躲在手机屏幕后,避免参与老同学们故作热络的寒暄;甚至手机中的各种社交软件代替了往日的登门拜年……
李隽一小时候,亲朋好友之间相互祝福是春节的标志,挨家挨户串门拜年是必不可少的固定节目。随着时间流逝,人们开始用电话、短信拜年,2011年微信推出,微信拜年开始成为文字拜年的主要方式。如今,微信早已成为了拜年的绝对主力。文字信息、语音信息、微信群、视频、语音聊天和发朋友圈等拜年方式大行其道。微信让短信,甚至是QQ都被边缘化。“小时候,去别人家拜年,总要想些吉祥话,说的好了会换来大人们由衷的称赞。后来短信拜年,也会搜集各种拜年辞,工工整整地编好给对方发过去。现在在微信上,各种‘套路的拜年话术被互相转发,有的甚至忘了改掉致辞人的姓名。”
过年是小孩子们“丰收”的季节,新衣服、不被限制的糖果、压岁钱都曾是李隽一的春节记忆。现在,手机红包变成了主流。手机红包最流行的是微信红包。这离不开微信的社交属性。微信红包主要形式是联系人之间发红包、微信群抢红包和春节特殊红包等。每年,除了微信、支付宝以外,各种平台都推出了自己的春节红包活动。各家眼花缭乱的红包活动都是为了争抢用户注意,拉拢客户群体。
李隽一常常看着朋友圈中有人晒出成叠的红包,拍照手法千篇一律,将红包依次错开,以显示其数量之多。也有的直接将崭新的现金散落在床上,配文以炫耀自己今年收到了红包。这样的人,像是在宣示:人家还有一颗未泯的童心。这几年,更多的晒红包却是微信的转账截图了。
现代人的春节,与手机有着莫大的关系。记录与分享美好瞬间是春节亲朋好友相聚时最开心的事。在这背后,手机拍照性能、社交网络的普及和移动网络的发展扮演着重要角色。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微信随手拍个小视频然后直接通过4G网络分享到朋友圈。这一系列操作在20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在李雋一看来,手机里的春节多少有些荒诞。年轻时,他总是认为某些时间节点被赋予重要的意义,他也曾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长篇大论大发感慨,可是发现年年总结下来都一样。去年过年,李隽一的朋友圈里到处都在晒五福,许久不联系的朋友突然发来微信:请问你有敬业福吗?李隽一开了一家小酒吧,“全年无休”是他的经营理念,连续三年的除夕,他都守在自己的店里。他发现,即便是跟自己最爱的人在一起,人们也拿着手机不撒手,即使是跨年的那一刻,也总有人一手举着酒杯,一手拍着小视频……
除夕夜的街道很冷清,李隽一的酒吧里却很温暖,倒计时之前,客人们刷着手机,举杯、合影,倒计时最后十秒,大家开始共同倒数,在又一个春节里,迈向未来。手机里的新年,成为了人们手中转瞬即逝的烟花,璀璨若何,却几无留存。这时,李隽一的手机往往一时间内接到很多消息,他在恍惚中,将所有的春节记忆串联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