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方式,打破了传统语文教学在时空上的限制,能够创设更真实的教学情境。通过多媒体微课展现,帮助学生更全面地学习语文内容,解决语文教学中的疑难点,这不仅能够增加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也提升了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到的文体和内容较多,对于初中生来说难以把握学习的脉络,在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之前,学生常常会很努力但是成绩却不够理想。将微课教学模式引入初中语文教学课堂,能够在教学内容的展示上更加丰富多元,将语文的知识点和难点展示在课件上,并使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学生在学习时会更有代入感和参与感,课堂的气氛也会更活跃。
例如,在古诗词教学中,学习《赤壁》这篇文章时,语文教师可以在微课课件中为学生创设出关于赤壁的视频情境,营造出赤壁之战的战争情境与场面,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赤壁的意境与氛围,这样学生能更快地进入到学习状态中,并且让学生讨论观看视频和阅读文字的不同之处,对于发挥语文的情感式教学也能起到重要作用。再如,在进行《藤野先生》一文的教学时,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前群发信息,告知学生学习步骤,如: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简介及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通读课文,梳理鲁迅先生在仙台同藤野先生交往的事件,试分析两人的性格特征;结合鲁迅先生为何由东京来到仙台,分析其弃医学文的原因。学生们在收到微信后,积极投入到问题的查阅思考中,课堂效果非常好。
语文教学是一种偏重感性思维的教育,和抽象的学科不同,感性教育需要直观和形象的展现。初中生具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对于视频和音频非常敏感,教师在微课的使用上可以增加视频的内容,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主动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形象思维的感知力。
例如,在教学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时,教师可以在微课中放入有关西湖春天的照片,让学生对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诗句观看,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也可以在微课中放入一段音乐,让学生伴随音乐朗读,促成语调和音乐之间的和谐。在这种立体、多维的学习气氛下,学生能够对春季的画面有更深入的感知,用感性化的认识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在加深印象的同时也降低了课文背诵的难度。
初中语文的教学目标除了让学生获得知识的积累之外,也在于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应当以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教学资料选择的重要标准,让学生不仅能获得课堂上的知识,也能实现课外教学延伸。在课堂教学内容和课外资料承接上,微课能够发挥出重要的作用,语文的教学内容可以在微课上实现视频直观化呈现,从视频的角度展现语文知识让学生站在生活的视角思考语文,提高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
例如,在讲解《伤仲永》这堂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看微课视频短片,让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理解这篇课文,然后再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对于文章中不懂的词语和句子做出标记,在查阅资料后实现通读全文,最后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仲永的看法,并讨论如何在成长的路上保持勤勉和努力。这样的系统教学,学生能够在学习文章时更有针对性,而且不会因为对整篇文章都不理解而产生畏难情绪,同时也有了精神境界的提高,带动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运用。
微课能起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带动后续的语文学习。在这一点上,教师需要通过微课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在兴趣中被激发出创造力。
例如,在学习《变色龙》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认知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的本性,明确学习本文的真正目的,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引入微课视频,将自然界中变色龙这种动物展现在学生的视野中,让学生在课堂一开始就能集中注意力,同时也能清楚认识变色龙这种动物善变的本性,产生了极高的兴趣。此时教师再及时地提出问题,如提问“变色龙有什么特性?为什么要变色?本文用它作为标题的用意何在?”,学生对前两个问题很快就回答了出来,对第三个问题虽然回答得不是很全,很理想,但是对文章的阅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接下来再带着问题继续阅读,此时微课的教学方法不仅利于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效果,而且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将微课视频运用于整堂课中,能够让教学内容进行得更加顺利,从而达到预期教学的目标。
综上所述,在微课的使用上,教师需要针对所在区域的具体情况,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让微课教学模式能够打开学生语文学习的思维、拓展教学内容、实现扩展学生知识视野的作用,实现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