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美育理论,提升古典诗歌教学有效性

2019-03-05 18:02孟智敏
语文天地 2019年34期
关键词:美育古诗词意象

孟智敏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古典诗歌具有形象性强、意蕴深刻的特点,阅读古诗词作品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逐步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念。因此,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古诗词开展美育教学,促使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评价美,在尊重学生审美心理的情况下,引导学生逐步树立其正确的审美观念,让学生形成崇高的审美理想。

一、比较意象,探究情感差异

在古诗词审美鉴赏中,体会古诗词的意象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我在教学中常常组织学生比较作品中的意象,然后体会作者的情感。我鼓励学生比较意象中寄托的情感,探究其中的差异性。

在指导学生阅读《声声慢》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结合自己扩展阅读中读到的诗词作品展开分析,比较一下这些作品的意象所表达的情感是否一致。有学生发现,《声声慢》有“黄花”这个意象,黄花就是菊花,是古诗词中的宠儿,不少古诗词作品都运用菊花、黄花这样的意象。但是学生在对比分析中却发现不同诗词作品中的菊花、黄花所表现的情感却未必一致。《声声慢》中的黄花意象给人凄苦、悲凉的感觉,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作者的幸福生活被战争所破坏,让作者陷入到了无助的境地。但是在其他古诗词作品中,菊花、黄花的意象却不一定代表悲凉和凄苦的情感,学生发现:“陶渊明的作品中也有很多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其中之一,这里面的菊花给人的是一种优雅闲适的感觉,代表了远离世俗、追求田园生活的理想。”在对比中学生认识到相同的意象表达的情感也会有所不同。

在比较意象的过程中,学生能更深刻地体会到作品中的情感,体悟其中的思想,进而提高自己的古诗分析能力。语文美育的内容有很多,体会古诗词内容美、意象美也是美育的一个项目。我鼓励学生在对比中走入古诗词,体会其中的美。

二、追溯背景,体会思想内涵

不同的时代背景造成了古诗词作品有不同的风格特点和思想内容。在阅读古诗词的时候,我常常鼓励学生追溯作品创作的时代,探究其中的时代背景,并借此机会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不少学生在分析古诗词时喜欢使用套话,这样分析古诗词不够深入,若能在特定的背景下加以理解,则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能得到很大的发展,能把握住特定时代的特征,体会出独特的思想内涵。

在教授《琵琶行》的时候,我鼓励学生展开自主搜索,了解一下这首诗创作于什么年代,作者怀着怎样的心情创作了这首诗。学生发现,这首诗创作于白居易被贬官的第二年,当时唐朝宰相武元衡被杀,政治上起了很大的风波。白居易建议要快点抓住真凶,这本无可非议,却被别有用心的人抓住了把柄,说其不是谏官,不能这么说,于是就找了这个借口将其贬官。我鼓励学生展开思考:“在这种境况下,作者的心情会不会好受呢?他是否会想到朝政被别人把持,因此内心愤愤不平呢?”在这个基础上再来分析古诗,学生就能理解作者到底为何而叹息了。

语文美育是语文教育和审美活动相统一的过程,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在语文训练的过程中感受美的实践过程。在古诗词赏析的过程中,体会作品的思想内涵是必不可少的内容。我鼓励学生在特定背景下进行鉴赏,并组织学生参与到资料搜索等实践活动中,从而提高阅读效率。

三、深度漫溯,概括语言风格

不同的作者往往有不同的创作风格,创作风格是作者经过长期的古诗词创作实践,结合自己的身世背景和人生态度所形成的独特语言风格。我鼓励学生阅读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然后归纳总结,说说该作者的作品具有怎样的语言特点。这样能加强学生的审美体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逐步和作者形成共鸣。

《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两首词都是怀古主题的作品,但是它们的创作风格却有所不同。我鼓励学生对比这两首词,说说两首词给你的感受有什么不同。学生首先发现:“苏轼和辛弃疾都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作品都有豪迈的特点,和婉约派的柳永等有所不同。”我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那么,同样作为豪放派的作者,他们创作的风格是否完全一样呢?”学生在对比后发现其实并不一样。有学生认为:“苏轼的语言风格可以归为旷达,他虽然不得志,内心却没有郁闷的情绪,依然十分畅达。但是辛弃疾的语言风格不是这样,他的作品给人一种沉郁悲愤的感觉,似乎写的都是内心的苍凉和悲壮。”我又鼓励学生结合他们的生平经历进行分析,说说他们这样的创作风格到底是怎样形成的。

语文美育要求学生能和同伴、教师、作品进行多元对话,拓展自己的审美思路,加深对于作品的审美体验。我在教学中组织学生深入鉴赏作品的语言风格,让学生在审美个性和审美共性统一的基础上更好地体会古诗词的魅力。

四、知人论世,升华人文品格

“知人论世”是孟子提出的观点,孟子提出:“诵其诗,读其书,而不知其人可乎。”指的是要基于作者本人的思想、经历等进行把握,然后对作品进行评价。我在引导学生鉴赏古诗词作品的过程中也鼓励学生抱着知人论世的观点进行分析,尝试体会作者高尚的人格,体会作品中深厚的人文情怀。

在指导学生学习《离骚》的时候,首先,我鼓励学生抱着知人论世的态度进行分析,说说作者在何种境况下创作了这篇作品,通过这首诗能否让人感受到作者的品德和思想。学生发现,这首诗是屈原被流放后创作的,作者在这首诗中展现了愤懑不平的内心世界,所以可以认为这篇作品是一首政治抒情诗。其次,我还鼓励学生探究作品展现了怎样的诗人形象。学生认为:“诗人当时十分痛苦,不知道自己是应该退隐还是继续进取,此外,作者还发现自己的理想和现实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在这首诗中,学生感受到了作品表现出一个敢于和黑暗势力斗争的人物形象,作者敢于揭露君王的错误,并抒发想要报国的志愿。最后,我鼓励学生展开读写结合的活动,写一下自己在作品中感受到怎样的形象,对自己的人生是否有所启迪。

学习古诗词作品就是为了把握诗人的真情实感,体会诗人高尚的情怀,了解其创作意图。语文教育心理学提出,高中阶段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变得更为成熟,逻辑思维能力发达,审美态度逐渐形成,抱着知人论世的观点进行阅读,能让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提升美育效果。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组织学生积极展开古诗词审美赏析活动,让学生在品味古诗词的过程中感受美、交流美,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起到语文美育的效果。

猜你喜欢
美育古诗词意象
论公民美育
踏青古诗词
抚远意象等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我爱古诗词
意象、形神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