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中学附属学校(226100)
语文源于生活,生活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让语文走进生活,从学生的生活中选取学生所熟悉的,感兴趣的素材来引入语文学习,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探究中构建语文知识,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语文教学也才会变得更加有效,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导入的目的是让学生从课前休息状态快速转入学习状态,能对学习内容形成感知。以生活化的导入方式来引入学习内容,要注重从学生的生活中寻找和教学内容相符的素材作为切入点,搭建起生活和语文的联系,让学生能从生活过渡到语文,从而快速进入课堂,为整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首先,导入中应结合生活让学生多开口说,由说而过渡到读。如《我的母亲》(胡适)阅读中,以“我眼中的母亲”为话题,让学生先说说自己的母亲,接着以“那么,胡适笔下的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为引导,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又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的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回忆小学的生活,说说自己的经历,再过渡到鲁迅的学习生活,引导学生在初读中对比,由此而引入。
其次,要注重搭建起课文和生活的练习,情境导入。如《中国石拱桥》(茅以升)中,借助课件呈现石拱桥图片,让学生在看中说,然后以问题“中国石拱桥有什么特点”引入阅读。又如《背影》(朱自清)的阅读中,课件呈现文中父亲的背影,学生交流对自己父亲背影的印象,再引入,寻找文中的“背影”,更利用学生理解课文。
语文课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也和学生的生活有着密切联系。从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编的课文来看,多是中外经典名篇,其中有较强的文学性和艺术性,也和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割裂这些内容和生活的联系,相反要以教材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认识生活,在生活中感受语文。
将语文教学内容生活化更多的是要将语文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创造性的解析,把语文和生活融为一体的过程。
首先,要将语文学习内容和生活结合起来。如在《身边的文化遗产》的教学中,通过“说”(说说身边有什么名胜古迹、节庆礼仪、民间技艺等)“看”(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呈现文化遗产)“做”(带领学生剪纸)“查”(对生活中的文化遗产进行调查)等活动,把生活和语文有机整合。
其次,要结合教材和生活而引导学生写作。如八年级上第二单元的学习后,要引导学生写人物小传,那么,在教学中就可引导学生结合课堂中所学,给父母、教师或身边的朋友、同学写小传,写后进行展示。
革新语文课堂模式,以生活为切入点,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生活化,更利用学生构建语文知识,丰富学习体验。
首先,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了解语文。如“有条理地说明事物”教学中,以“我们的教师”“我的圆珠笔”等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引导学生展开介绍,介绍后再写作,更利于学生掌握介绍事物的方法;同样,在“学写故事”的教学中,先组织讲故事活动,活动后交流,再写作。
其次,要注重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体会和感受文学作品,这主要是在阅读教学活动中进行。如在《最苦与最乐》的教学中学生对“不尽责任最苦”理解不够深入,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谈对人的不负责任、对事不负责任、对自己不负责任的一些案例,由此来体会不负责的苦处。又如《故乡》(鲁迅)的学习中,结合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如杨二嫂),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感受作者对故乡变化的情感,学习后引导学生写作,效果会更好。
练习是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练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一定的应试技巧,更多的是要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知识的应用方式,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加强实践,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用语文”,把语文课堂中所学应用到生活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在练习环节,除了以抄写、朗读等方式来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外,尤其要注意以实践类练习来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如“景物描写要抓住特征”的写作,先布置观察任务,观察后交流,再选择生活中最熟悉的景物进行写作。如《昆明的雨》的学习后,先对家乡的雨进行观察,然后将其和昆明的雨进行对比,以“家乡的雨”为主题写作。又如《孔乙己》的学习后,以“我所知道的封建科举制度”为主题,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查阅资料,了解封建科举知识,进一步体会孔乙己的形象。
语文和生活是不可分割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立足学生主体,以生活为出发点,结合课堂教学需要,多直观导入,将内容生活化,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语文,在应用中感受语文,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让语文教学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