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华
(黄淮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驻马店 463000)
思政教育实践育人工作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立德树人为基础,以理论实践为有效方法,积极运用课内外以及校内外的实践载体,根据第一、二课堂间的彼此互补、正确认知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广大学生道德素养、思想品质、心理承受能力、创新意识与实践水平。实践育人是新形势下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各大院校应努力促进该项工作的进展。
其一,对思政教育实践育人工作重要作用的认知不足。社会中某些部门和院校并未充分重视思政教育实践育人工作,仅将其停留在口头与制度上,没有付出实际行动进行改革。其二,对思政教育实践育人重要阵地作用的认知不足。单纯的认为实践教学工作是由团委负责开展的课外活动。实际上,实践教学工作通常处在附属位置,未将其提高到教育主要阵地及重要构成部分的认知层面上。其三,是对思政教育实践育人范围界限不了解。许多院校当前依旧将思政教育实践的有效载体局限在传统意义上的思政基础理论课中的实践教学和假期实践活动,没有构建全程、全员以及全方面的大实践思想。
首先,在组织管理保障方面,许多院校并未创建实践育人工作专项小组,缺少科学合理的管理和领导组织。其次,在师资团队保障方面,存在思政教育专职与兼职师资团队对实践育人工作不重视、不用心、能力有限、院校缺少对实践育人工作充分认可等问题。思政教育外的其他教职人员和工作者在教学管理当中缺乏育人意识,未构成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最后则是在费用、安全和阵地保障方面,这是长期阻碍思政教育实践育人工作顺利开展的主要原因。某些院校实践基地构建存在有名无实的问题,导致工作不顺利、安全举措不到位,造成工作稳定、费用不充足等情况发生。
思政教育实践育人工作属于一项复杂的系统化工程,协同联动是确保工作高效开展的根本,可实际情况却并不理想。各个管理部门间与不同教学环节间都缺少密切联系,并未构成部门互动、环节相补的管理合理与协同联动格局。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院校和社会间没有形成高效的互动。政府部门对思政教育工作的扶持力度不足,并未确立社会、企业为院校实践育人工作提供有效资源的责任和义务。其次是校内各个部门之间没有实现紧密协作。思政教育实践育人工作与党委宣传部门、教务处、团委、学生处以及人事部门等都有着紧密的关系,不同部门彼此独立工作,未形成协同促进工作的合力。最后则是课堂内与课堂外间没有建立联动关系。理论课堂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内容彼此脱节,既影响了理论教学的育人实效性,同时也减弱了实践教学的育人功能。
考核奖励机制是推动实践育人工作进展的根本动力,利用考核评价,有助于增强师生自我反省能力和自律能力。但当前的考核奖励机制缺乏合理性,没有制定相应的精细化准则,对师生产生的积极作用并不明显。在教师工作评价上,由于物质与精神上的评价制度不完善,比如工作任务的归属以及课程费用未按时发放等,造成专职教师参与热情较低。在学生参加评价上,单一的评价指标、统一的实践途径,严重影响了广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让许多学生出现了功利性以及敷衍了事的心理。现阶段评价制度对师生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形式化倾向,无法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实践积极性,阻碍了思政教育实践育人作用的最大化发挥。
首先,提高对实践育人重要作用的认知。在思想意识上,加强思政教育实践育人的积极作用,树立实践育人和基础理论教学并行的教育理念,将思政教育实践育人全面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其次,如果想对思政教育实践育人进行全方面、多维度的认知,就需要树立大实践思想。从载体层面上来说,思政教育中的大实践育人载体,不仅包含传统意义上思政基础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工作,以及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同时还包含校园文化活动、志愿服务、勤工俭学、社团活动等。从内容上来说,在大实践载体中渗透爱国教育、信仰理念教育、双创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各个方面的思政教育,以此来实现隐性与实践教育目标。
首先,加强管理团队建设。院校应组建一支高效能干的管理团队,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方案,并按照工作的特征、规律构建相应的管理体制,以广大学生全面发展为基础,持续优化组织团队建设。其次,强化导师团队建设。根据专业需求,院校应分配具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专职导师;根据社会需求,院校应严格挑选有关专业教师进入到社会不同部门参与挂牌实习;根据广泛性参加,院校应主动开展思政基础理论课程教师、指导员、团干部参与社会实践、挂牌实习以及研究考察等活动。院校应积极引导校内教师充当实践育人导师,同时还要给予有关教师一定的课时量或是工作任务,将每位导师开展思政教育实践育人工作情况纳入到年终考核中。最后,建设学生骨干团队。思政教育实践育人的主要对象是在校学生,院校应依托青年马克思主义工程以及学生党建工作,全面发挥学生干部的师范带头作用,并利用学生会以及学生社团等院校学生自主举办的各种校园文化与实践活动,切实发挥广大学生在实践育人过程中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以及自我管理等积极作用。
思政教育实践育人工作得顺利开展,应建立在充足的费用、平台的支撑以及重要的安全保障基础上。具体来说,在费用上,院校应在全面整合学生活动费用、教育实践费用的过程中,努力获得企业、社会组织的协作和自主。在育人平台上,要在整合当前现有的实践载体前提下,设计并建设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心理辅导、校园文化、团体文化、志愿服务等综合性实践平台,积极运用业务联系、科研协作等有利关系,打造实践基地。而在安全保障上,院校应加大安全培训力度,提高广大学生的安全意识与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并且还要为学生提供意外伤害险,实施全程跟踪以及带队辅导等。
思政教育实践育人工作是一项全院性的系统化工程,需要构成党委统一引导、党政共同管理、专兼职团队协作、不同职能部门与教学组织通力合作、学生自主教育的新格局,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思政教育实践育人的积极功效。首先,院校应结合党的教育政策和方针,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基础,以靠近现实、靠近生活、靠近学生为根本原则,切实制定出一套严谨、合理的思政教育实践育人工作体制。其次,校内各个部门应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坚持以院校发展和学生全面成长为核心,朝着相同的方向迈进。要最大程度地调动院系积极性,发挥基层部门组织、协调、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形成院校、院系、班级三方组织彼此配合、相互推动的合力。此外,团组织在学生日常实践活动中充当着引领者、组织者、规划者、管理者的多重角色,在动员推广、大众基础上具有其他部门无法替代的优势。
首先是教育部门对院校的考评鼓励。教育部门应结合院校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促进院校实施思政教育实践育人工作。构建硬性体制,在对各大院校实施考评的过程中,利用软策略对其进行鼓励,激发各大院校实施思政教育实践育人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其次是对院校二级学院的考评鼓励。院校按照院校办学宗旨和发展历史制定详细的考核标准,对院系实施定期考核,并对表现出色的院系给予重点帮扶,包含费用帮助、项目资助等。最后则是院系对广大师生的考核鼓励。各院系应从院校整体考核指标入手,构建更加精准、更加完善、更加科学的考评鼓励机制,让广大师生能够从以往的被动适应,转变成积极参与到思政教育实践育人工作当中。
实践育人工作有效打开了思政教育的崭新局面,是新形势下提高思政教育质量的重要方式。教育管理部门与各大院校都应理顺思路、积极采取实际行动,全面拓展思政教育实践育人路径,确保其育人作用的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