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琳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5)
《大地之子》是日本NHK电视台与中国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一部电视剧作品,该剧以中日战争为背景讲述日本战争孤儿多舛的命运以及在中国的成长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宣布投降后,曾经大量迁移到中国东北地区生活的日本移民在遣返过程中,由于父母被杀或其他原因,有大量儿童或被遗弃或被遗留在中国,由中国养父母抚养长大。这些儿童后来被日本政府称为“残留孤儿”,指在1945年8月9日在前苏联对日参战的混乱中和父母失散被遗留在中国的未满13岁的日本儿童。中日建交后在双方政府共同的努力下,很多“残留孤儿”返回日本居住。
《大地之子》剧情梗概如下:由中国养父母抚养长大的日本少年陆一心(日本名松本胜男、上川隆也饰)经过诸多苦难,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技术工作者参加到中日合作建设的钢铁厂项目中。在钢铁厂创建过程中,陆一心与作为日方企业代表的亲生父亲相遇相认。在茕然一身的生父和恩重如山的养父之间几经挣扎,陆一心最终决定留在中国这片养育自己的大地上。
该剧一经播出,便获得来自观众和媒体的热烈反响。据NHK1995年12月24日的记者招待会资料记录显示,截止当日(《大地之子》大结局播放日为1995年12月23日)为止,共收到来自观众的反馈2761件,其中45%的观众希望能够尽快重播,20%的观众对于电视剧的反战主题、演员的表演、真实的拍摄取景持肯定意见,有5%的观众对字幕速度过快提出了批评性意见,其他30%为咨询。《周刊新潮》评价说这是一部可以“写进历史、令人感动的剧作”,评论家松尾羊一认为,该剧是第一部触及到真实的中国剧作,给人冲击感。此外该剧还获得了日本国家文化厅最佳电视艺术作品大奖、1996年蒙地卡罗世界电视展最佳电视剧金像奖等奖项。
原著作者山崎丰子在日本被称为“社会派”小说家。社会派小说家共同的创作特征是将情节的发展编入宏大的社会背景下,或以真实事件为背景,讲述事件真相,对社会不合理现状提出质疑,不惧暴露政府财团的黑暗。
书写真实是山崎丰子创作原则,身为一个外国人,为刻画真实的中国以及“残留孤儿”真实的生存状态,山崎丰子在中国国内采访历经3年,足迹遍布所有书中涉及的地方,七台屯、勃利县、北京、北戴河、大连、上海、长江、三峡、重庆、黄河、河北省、万里长城、范家屯、长春、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16个省市自治区,采访对象共计达500名左右。比如陆一心(松本胜男)失散多年的妹妹张玉花(松本あつ子)生活在贫困的农村,山崎丰子寄住在普通农民家里,以了解中国农村的生活状态;日本援建的上海宝山钢铁厂是小说重要背景事件之一,为写好高炉点火、钢铁厂建设过程等相关场景,山崎丰子就和工作人员一起吃住在工地。山崎丰子“真实”的执着表现在小说从环境描写到人物对话的每一个细节上。如陆一心去河北的一个县城医院探望生病的妹妹时,对其形象及路上的细节描写(以下为笔者译):
陆一新穿着质朴的中山装,这在贫困的农村也是毫不起眼的。他把月梅让他带给病人的衣服装在旧塑料袋里,从北京站坐上了一大早的火车。
从月梅那听说了县人民医院的地址。从古城站下车走路大约30分钟路程。
与北京钢筋水泥建造的医院不同,医院是木质结构的平房,像小学教室那样简陋的建筑。
陆一心出场服装为中山装,蓝色、灰色中山装在80年代前曾是中国民众最为普遍的穿着。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开展,西装和时装才开始流行起来。陆一心和妹妹在1981年重逢,虽然在北京等大城市人们的着装在色彩和款式上已经丰富起来,但中山装与人物谨慎、沉稳的个性和技术工作者的身份设定相符。接下来“在贫困的农村也毫不起眼”“与北京钢筋水泥建造的医院不同”等细节描写则完全归功于山崎丰子的实地采访。
除实地采访以外,山崎丰子为了解中国,还阅读了大量相关文献,包括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小说、中日战后关系、游记、生活等各个方面,数量达100多部。正是因为其不肯懈怠的努力和“书写真实”的信念,让这部以现代中国为舞台的作品让中国读者毫无违和感。
《大地之子》是一部讲述日本战争孤儿在中国成长的故事,故事主要场景发生在中国,陆一心的饰演者上川隆也百分之八十的台词是中文,因此该剧的内容决定了NHK必须与中方合作才能完成拍摄。事实上结果也证明中日合作的制作体质成为这部剧成功最有力的保障。
NHK与中央电视台的合作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双方签订合作协议后,联合制作了《丝绸之路》《大黄河》等大型纪录片,开启了合作之先河。在此基础上,双方在电视剧制作领域也开始合作,有1989年的《不知其名》、1992年的《川流不息》和《离开广岛的日子》,《大地之子》是第四部。可以说NHK和中央电视台通过之前的合作的成功经验以及建立的信赖关系为《大地之子》的合作奠定了前提和基础。《大地之子》之前双方的合作方式基本为NHK承担制作经费和工作人员,中方对在日方在中国的取景拍摄予以协助。《大地之子》是双方的第一次深度合作,不但制作费用由双方共同承担,除剧中主要演员外,中方还有70多名工作人员参与制作。
可以说正是与中央电视台的合作,才能实现《大地之子》全实景拍摄的制作计划。该剧在中国的拍摄时间共计128天,拍摄地包括长春、大连、北京、上海、内蒙古等地区。中日合作建设的华宝钢铁厂是该剧重要场景之一。体现合作主题的中日技术工作者为钢铁厂建设夜以继日工作的场景、主人公第一次与生父相见、高炉点火成功等重要场景都发生在这里。而当时上海宝山钢铁厂恰巧在建设中。因由与中央电视台的合作,制作方取得了在宝钢进行拍摄的特别许可,所以剧中呈现的高炉点火、出铁水的场景都是未经合成的真实画面。而点火前高炉内部镜头、高炉填充枕木的镜头则是在日本千叶县的新日铁君津制铁所拍摄,使用的是刚好由于改修而处于停产期的一座高炉。
在《大地之子》的拍摄过程中,超出预想的真实镜头还有很多。据时任中方副导演的张加贝回忆,陆一心等一批技术人员视察军舰的戏、需要借用北京机场拍摄的戏,为追求艺术的真实性,中日双方工作人员通过各种渠道努力都实现了真实的取景拍摄。不仅取景如此。陆一心的生父松本耕次(仲代达矢饰)到东北寻亲的一场戏中,戏里的战争孤儿就是当时实际居住在中国的日本孤儿,眼神中流露的对故乡的渴望和对亲人的思念真实而动人。
将战争孤儿的真实历史尽可能以真实的面貌呈现给观众,这是原著作者山崎丰子和中日双方电视剧制作人的共同追求。拍摄过程中,那些看似可遇而不可求的巧合促成的“真实”,实际上中日工作者孜孜以求努力的成果。
演员的表演对于影像表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事件的讲述、人物情感的表达都依靠演员的表演,演员真实而丰富的表演才能带给观众真实而丰富的体验。《大地之子》中日双方演员真实自然的演技受到观众和媒体的广泛赞誉。
朱旭(饰演养父主人公养父陆德志)和仲代达矢(饰演生父松本耕次)两位中日老演员可以说是该剧的两位老戏骨。养父和生父见面的一场戏,被两位演绎得十分到位。一方倾尽全力、历经艰辛把主人公抚养长大,一方老父妻儿惨死异乡、老后茕然一身;一方猜测生父此次突然前来是否将儿子带回日本,内心充满不安,一方作为没有尽到养育之责的生父,再次来到曾经侵略过的土地,其复杂心情不言而喻。朱旭在表演中将过去的艰辛和内心的不安化作平静理解的态度,礼数周到地接待着不速之客,而仲代达也则将惭愧和感激化作厚重,两位老父亲把复杂的心理交织在讲述主人公童年往事的简单朴素的语言中,对孩子的爱让他们心意相通,几乎同时流下热泪,而过去的恩怨也似乎消解在两位父亲的眼泪中。两位演员没有过多的表情动作,由于语言关系,甚至台词也减到最少,但极简的表演中由于情感饱满而蕴含的张力,正是让观众动容之处。
电视媒体人田原茂行对朱旭的表演评价说:“养父陆德志出现时,几乎所有的观众都确信这个人物必然会改变少年主人公的命运,从朱旭真实的演技传达出中国民众的生存方式,他温和的目光中闪烁的是人性理性的光辉。朱旭因为在《大地之子》中的出色表演而获得第33届日本放送批评恳谈协会“银河奖”个人奖(电视剧类别)。
电视剧《大地之子》深入挖掘原著日本普通民众在战争中成为弃子的悲惨命运以及超越战争、仇恨的人性之光这一主题,原著作者山崎丰子、中日制作方、演员将和平友好的祝愿铭记在这部剧中,给观众带来巨大感动和思考的同时,在中日影视合作交流史上也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