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钰 吕宝军
(华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
“一带一路”的英文解释为:The Belt and Road(缩写B&R),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提倡国际合作,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从文化共同体角度分析,了解沿线国家的文化内涵和特征,有助于加强合作的进一步深入。文化传播是双向的,也需要将我国文化传播出去。为此,本文从文化翻译和文化传播角度,分析了推广我国文化的策略,现做如下分析。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大倡议。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后,我国加速了与各国人民一同开拓经济发展的协同机制。“一带一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转化发展理念并积极践行,由愿景化为现实且造福人民的宏观战略。在这种聚焦中国发展,加强国际合作的伟大倡议中,文化传播成为一项极为重要的发展要务。翻译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为国际友人提供一种解读范式,了解我国文化的思想脉络和总体基调。继而由文化探讨为平台,进一步深化合作意向。历时五载,“一带一路”建设,开辟了和平、繁荣、开放、绿色、创新、文明的合作之路,孕育了新时代的传统文化传播路径。那么在“一带一路”倡议之下,如何更好的翻译我国传统文化,如何将这种文化传播出去并得到国际友人的一致好评,树立我国的民族文化形象,成为一项极为重要的研究议题。
尊重原著是国际范围内对文化传播的普遍翻译原则。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文化的传播,首先需要尊重原著的文化基调,并将这种文化形式突出在翻译文本之中。例如,我国古典文学作品《道德经》中的句式极为简洁精辟,且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原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翻译为:Out of Tao,One is born,Out of one,two,Out of two,three
Out of three,the created universe. 对于原著句式的文化解读规律表现力较强,如果生硬的翻译为:“Tao gives birth to one,life to two,two to three,three to all things.”则容易影响句式的整体阅读效果。虽然也能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解释其中的逻辑关系,但是无法为文化传播提供良好的理解效力。因此,以原著的文本特征为文化解读范式,首先是尊重原著的文化积淀,从中选取有利于文化理解的翻译路径和形式,才能达到更为良好的翻译效果,传播中国文化的内涵与魅力。
在早期文化传播过程中,为了便于文化解读,我国诸多历史名人或典故名称翻译较为简洁。诸如:孔子被译为“Confucius”,这一翻译方式,由明朝传教士借鉴“Kong Fuzi”的口语发音而译,相对简洁的翻译方式,很难突出孔子在我国历史中的文化地位。同时作为教育家和哲学家的身份,也很难在翻译过程中充分体现。但是目前这一翻译结果已成一种共识,并被收录于英汉互译词典,以及英语翻译软件的词库之中。因而,纠正其翻译方式显然无法得到更多的支持,或者文化传播上的积极应用。为此,需要从原文背景角度出发,尽量补充对于历史名人、文化典故、原文等方面的翻译要素。诸如,对孔子的历史年代背景,以及孔子在我国文化中的价值和地位进行翻译补充,方能达到更为良好的翻译效果,支持国际交流中对于中国文化的深入解析,形成更为有效的文化交流环境,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于我国文化的深刻理解。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文化的翻译首先需要符合国际读者的逻辑思维,当一部经典著作完全符合原著文本特征时,往往在形式上过于拘束,造成读者阅读感知的困境。如果能够从合作国家的文化背景或者读者阅读习惯中,总结出一种特定的翻译方式,则能够降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读者对于我国文化的阅读障碍。当阅读难度下降,阅读障碍消解时,我国文化才能在合作国家快速传播。国际友人对我国文化最早了解到的是诸如“China”、“Kung fu”等词汇。在文本形式上,阅读理解对文化再现的魅力很少,却符合了大众传播的基本特征。因而,在文化传播的时效性角度上,将我国文化中极为复杂的文本信息,转化为便于快速传播的简单信息符号,反而能够令读者快速识别其中的文化特征,通过附加的文本信息作为解读方式,补充文本资料之后,也能够形成更深层的传播效力。故而,以读者角度揭示传统文化内涵意境,需要化繁为简,在便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读者感知和体验的角度,加强翻译效果对文化传播的助力。
“一带一路”倡议最为关键的战略目标,是将我国在古丝绸之路的商业文化传播出去,重新构建基于多国合作的发展机制。那么我国传统文化,或者是古丝绸之路的文化精神再现,才是最为重要的文化传播重点。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多种深层次的文化解读方式或文化符号。诸如表现君子情操的“仁、义、礼、智、信”,便是一种体现我国文化魅力,表现我国奉承君子之道,重视合作精神的文化底蕴。在文化传播的方式上,首先需要深度发掘这些传播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诸如:中庸之道、仁者爱人、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文化精神理念的再现,可真正传播正能量,让沿线国家人民能够感受到我国的合作精神和信念,为合作发展奠定文化共识的发展基础和条件,为我国“一带一路”的国际发展战略铺垫文化共识的吸引力,吸引沿线国家的文化接触与合作。
上世纪末,诸多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聚集于巴黎会议之上指出:人类在21世纪更好的生活,需要回溯2500年前,中国哲学家孔子的思想,并从中汲取精神养分。翻译《论语》这种具有哲学价值的传统文化时,更加需要从中寻找适合国际友人解读的文化范式。中国文化早期的英语翻译,多为国外传教士在我国进行的翻译工作,《论语》中的“天(heaven)、道(the way)、命(fate)、圣人(Saint)、小人(sinner)”等参考了西方基督教的意译文化思维。参考了基督教文化体系中的天国、圣徒、向神之路、原罪等文本概念。类似的翻译方式,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并不需要进行普遍更换,是我国文化在传播过程中,更加需要对接国际话语体系,为国际读者提供便于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便捷路径,才能将我国文化更加有效的传播出去,达到更为理想的传播效率。
翻译需要一种传播媒介,传播媒介越多,传播效率和速度越高。但是当传播媒介无限制拓展之后,也容易形成负面的翻译标准度影响。诸如,部分国际网站在翻译我国古典文化时,如果对我国文化历史的了解程度不足,则容易曲解某一文化现象或文化内涵。为此,需要在拓展翻译传播媒介的过程中,将重要的文化标识信息做出系统分类,并明确翻译标准的唯一性特征。诸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可简单翻译为:A gentleman and different,with the villain and discord。在传播这一文化内涵时,重点在于解读其中“和”的概念,故而亦可将此内容翻译为:The gentleman develops together,the small man develops together。那么这样的翻译模式,更加符合文本特征的解读,同时也传播出我国对于“和”文化的深刻理解,与霸权主义形成鲜明反差,更加容易获取沿线国家人民的合作信任。进而在拓展翻译传播媒介之后,令我国的文化能够在沿线国家迅速传播,得到国际友人的高度认可,支持“一带一路”的文化精神可在世界范围内形成更高的影响力,乃至文化凝聚力。
综上所述,参考“一带一路”倡议的合作精神,需要进一步推广我国的优秀文化。建议以原著文本特征为文化解读范式,以原文历史背景为文化译本参照,以读者角度揭示传统文化内涵意境,达到更为理想的文化翻译效果。同时挖掘传统文化,对接国际话语体系,拓展翻译传播媒介,获取沿线国家人民的合作信任,支持我国文化得到更多国际友人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