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微 包大鹏 付 明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黑龙江 大庆 163319)
“分层合作—研究性”教学模式是基于分层教学理念、合作学习机制、共同研究训练方法和效果的体育教学形式,具有更加明显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分层合作—研究性”教学模式注重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体育教师的主导实施、学生主体的参与意识与主动性。为了进一步探讨针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优化设计,本研究以本校开展“分层合作—研究性”教学模式之后所获得的教学成效为基础,探讨了其教学模式对于改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质量的应用价值。
分层教学是以学生的体育成绩、运动能力、技能水平等多方面因素,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层级,采取针对性更强的体育教学措施。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经常能够发现一种现象,学生的基础运动能力呈现出多种层次。这种层次是源于运动能力的个体差异性,身体素质的异同性,运动技能掌握程度的不同等等。那么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采取分层教学模式重要且尤为必要。只有细分学生的个体差异,将体育教学侧重点划分多种层级,才能更加有助于体育教学的针对性。在分层教学理念的支撑下,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和水平也得到快速发展。
合作学习机制指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是一种具有明确学习分工互动性的学习机制。合作学习鼓励学生放弃个人利益,追求集体利益,在完成共同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增强集体荣誉感,是培养学生体育精神与合作意识的重要教学支撑。体育教学采取合作教学模式,更加符合体育教育的培养目标。可以促进不同体育能力的学生共同成长,相互协作完成更为全面的体育训练计划,为形成终身性的体育运动意识与习惯提供支持。因此,合作学习机制在高校体育公共课程中应用效果较为突出,且成为一种提高整体体育训练成绩的重要方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体育教学不仅是对于身体素质的开发,更是对于运动智能的培养。那么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势必需要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双重方向,建立契合度更高的教学模式与环境。单独采取分层教学,亦或合作学习模式,在体育教学中虽然均能够产生较强的支持作用。但总体而言,缺乏一种可探究性的教学维度延伸。如果学生掌握了体育技能,但并不了解其中的运动原理,仍然达不到预期的体育教学成效。因此,分层合作学习模式中需要引入一种研究性,体育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分析、鉴别,研究体育运动中的技术特征、训练方法、身体素质开发等多方面的内容,便可真正有效运用分层教学与合作学习,对传统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进行教学方法的革新,带来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高校公共体育课开展“分层合作—研究性”教学模式时,主要分为三个教学环节进行递进式设计,继而完整对接分层、合作、研究三个层面的体育教学规划。三重教学环节分别为:准备阶段、探究阶段、反思阶段。首先,在准备阶段需要依据学生个体差异进行分组,为开展分层教学准备基础层级。其次,在探究阶段,主要划分合作学习研讨内容,引导学生在训练项目中相互探讨和分析运动技能的呈现方式,以及在比赛和常规训练中自身存在的不足。最后,在反思阶段进行研究性总结,由教师评价、同学评价、自我评价,组成三个方向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分析体育训练内容的开展是否真正增强的学生的体育技能与身体素质,形成更为有效的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反馈信息,为后续的体育教学活动开展提供参考方向。
开展“分层合作—研究性”教学模式,首先是由教师主导构建的体育学习情景,而后在具体的指导实践中逐步开展和实施,在利用教学反馈信息的情况下,对教学过程、训练内容、分层效果、合作情况等等,进行更为系统的体育教学活动组织规划,完善创新性的体育教学革新思路探讨与研究。在实施“分层合作—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全教学过程中,均需要由教师主导,对教学规划的分层组织,合作学习的积极深入,乃至后续研究反思的有效性控制,进而实现“分层合作—研究性”教学模式的系统性与递进关系,合理规划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路径,主导体育教学进度。
在开展“分层合作—研究性”教学模式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发挥出学生主体作用,方能实现优化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质量的作用。一方面,分层教学的设计,需要以学生主体参与为教学规划的第一原则。假设学生对以体育技能为标准的分组机制并不满意,也会在后续体育教学环境中暴露出参与动机不足的现象。故而,开展分层教学的基础条件是学生满意度,需要在分层之后得到学生的反馈评估,适当对教学分层计划进行微观调整,亦或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另一方面,合作学习的开展,需要以5至6人的小组进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首先是组内同学之间的相互信任与支持。那么依据学生自由分组,亦可加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感。除此之外,更加需要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可通过学生的真正反思,加强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总结和探究体育活动过程中的真实感受,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通过对本校2017级学生开展“分层合作—研究性”教学模式,发现其教学模式对高校公共体育课质量的改善存在三种显著的应用价值,分别为:增强整体训练效果、培养集体合作精神、促进终身运动习惯。
在开展了“分层合作—研究性”教学模式之后,能够明显发现对学生体育技能、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具有整体性的训练效果。分层之后学生的训练目标更为清晰,每一层级的学生都明确了自身的训练方向及训练方法。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对于学生体育达标成绩的刻板要求,运动能力较弱的学生亦可在短期训练目标中增强参与感,与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共同进步。而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在设定了更高的训练目标之后,体育技能和身体素质的训练强度也有所增加,训练成绩的提高速度超越往届。故而,可以证实“分层合作—研究性”教学模式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的应用效果,首先表现为对于所有学生体育训练成绩的支持作用,更加具备了整体训练成绩提升效果。
体育教学的目标并非单独训练学生的个人运动能力,在诸多体育运动项目中均需要学生具备更强的合作精神。诸如:足球、排球、篮球等体育项目中,合作精神更加表现出个人价值在集体中的积极导向。采取“分层合作—研究性”教学模式之后,学生的合作精神更为突出。小组内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更为明显,协作能力更为显著。所以,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开展“分层合作—研究性”教学模式,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凝练体育运动中合作精神,是更为科学的教学组织规划模式。
通过为时两学期的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规划调整,可发现“分层合作—研究性”教学模式具备了促进学生终身体育运动习惯的培养优势。而传统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模式中,很难真正激发学生的探讨热情,共同研究体育训练规律或运动方法的主动性度不足,均是由于缺乏研究性机制的最终评价环节而造成的教学弊端。在开展了“分层合作—研究性”教学模式之后,学生的探讨兴趣更为浓厚,对体育训练内容进行了积极的自我反思与对比。在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探讨和交流中养成了分析体育方法的能力,共同建立了体育活动氛围与环境。在日常练习中形成了互动性更强的小组合作单元,相互鼓励和支持下培养了学生的终身体育运动习惯,真正补充了传统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缺失,对于改善体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
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采取“分层合作—研究性”教学模式,能够真正增强整体训练效果,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精神,并促进所有学生形成终身体育运动习惯。可以证实“分层合作—研究性”教学模式具有改善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质量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