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区域活动评价研讨的理性思考

2019-03-05 09:21福州市儿童学园
幼儿教育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研讨要素区域

福州市儿童学园 张 岚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在“说明”部分特别提出要“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这明确地告诉我们:幼儿园教育要立足于幼儿,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去思考如何推进他们的学习与发展。

当前,根据幼儿活动游戏化、幼儿园课程整合的要求,不少幼儿园将区域活动作为幼儿园一日活动的重要内容,并且十分重视区域活动的有效性。因此,有效的区域活动评价研讨,能促进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的主动性,对幼儿能力与学习品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教育评价“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通过评价,既可以了解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情况,也可以了解活动设计的优点与缺陷,还可以发现评价自身的问题,从而通过深入探讨与研究,调整评价的标准,使之相对科学、稳定。《纲要》在“教育评价”部分第七条提出了五项标准:目标、条件、内容、过程与指导。科学有效地开展区域活动评价研讨,必须确定区域活动的评价要素与指标。我们在实践探索中,认为区域活动含有三个要素——条件保障要素、幼儿学习要素及教师指导要素,因而区域活动的评价可以依据这三个要素设置相关的指标。

一、区域活动条件保障要素

区域活动的开展,需要一定的条件保障。这是区域活动的基本要素。这一要素包括如下四个方面。

(一)区域设置因素及指标

区域活动的基本特征是幼儿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来选择活动区域,并在其中积极主动地学习,获得各种有益的学习经验。因此,区域设置是区域活动的前提。区域设置因素应包括以下指标:一是区域设置应基于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共同目标,涉及幼儿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含技能)、学习品质以及经验积累等方面。二是区域设置应涵盖幼儿园五个领域的课程内容,有利于幼儿全面学习与发展。三是区域设置应与幼儿园、班级当下开展的主题活动相结合,并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比如,大班可设置木工区,让幼儿尝试使用简单工具进行操作,这对于幼儿的身心发展是有益的;然而木工区活动却不适合小班幼儿,因为小班幼儿的小肌肉发展水平较低,还不能很好地使用钉子、小锤子等,很容易导致安全事故。

(二)区域环境创设因素及指标

理想的区域活动环境是区域活动的重要物质支持。理想的区域活动环境的评价指标是什么?首先是安全,只有通过创设安全的环境来降低意外发生的可能性,教师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幼儿游戏活动的观察、指导、研究上,比如把家具的拐角做成圆形,或者在四周贴上软塑,避免对幼儿的伤害;其次是舒适,在环境的布置上可以使用地毯、垫子等柔软的材料为幼儿营造舒适的氛围;再次是要有特色,并且能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和主动性。

(三)区域材料投放因素及指标

材料或者玩具是区域活动中幼儿活动和操作的载体,也是支持幼儿活动的物质条件。提供多种材料,幼儿可以选择并用不同的方式与之互动,来表现他们对知识、概念的理解。幼儿在与材料互动的过程中以最熟悉或对他最有意义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创作作品。幼儿的表现为评价提供了真实的信息。区域材料的评价因素包括如下指标:一是充足。充足的材料有助于幼儿自主选择,减少幼儿间的冲突。二是具有可操作性和操作方法的灵活性。三是具有非结构或低结构性。投放非结构或低结构的游戏材料,可以引发幼儿的多种游戏行为,引导幼儿进行多角度探索;半成品材料能够有效地发挥幼儿的想象力,为幼儿自主探索提供条件与机会,从而丰富幼儿的游戏经验。四是具有年龄层次差异。小班可多投放成品材料,少投放半成品,到中、大班后,成品材料逐渐减少,种类逐步增多,逐步加大半成品数量;存放材料的容器上所贴的标签也应具有年龄适宜性,小班可以使用图片作为玩具或材料的标签,中、大班可以逐步采用比较抽象的文字符号。五是便于幼儿自由选择和取放,有助于幼儿产生对环境的控制感。

(四)区域规则因素及指标

规则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保证,是区域活动有序、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区域活动之前,教师会和幼儿讨论规则,或者在环境中以标志性图示等方式隐性地予以提示。规则的制订,对区域活动的有序开展作用尤为明显,如角色区中厨师的小帽子、娃娃家门口的小脚丫等,对幼儿入区的人数进行了适当的提示,以便于幼儿在区域中更好地开展活动,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品质等。区域规则因素的指标包括:一是规则简单明确,易于幼儿理解和执行;二是规则是在教师指导下幼儿共同讨论制订的;三是规则的表现方式形象生动。

二、区域活动幼儿学习要素

区域活动中幼儿学习主要表现在主动与材料、环境、同伴、教师进行不同形式的互动,并在互动中学习与发展。幼儿学习要素是区域活动中的核心要素,即主体要素。其指标实际上隐含了区域活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目标,包括互动中的主动态度、互动中的良好习惯、互动中的能力发挥、互动中的品质发展以及互动中的经验积累等。

三、区域活动教师指导要素

《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区域活动虽是以幼儿为主体的活动,但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指导是区域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为:第一,隐性引导。隐性引导体现为教师在区域设置、环境创设、材料投放与规则制订等因素之中,为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提供导向性的物质支持。第二,显性指导。显性指导体现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在观察幼儿活动的基础上针对个别情况,不露痕迹地点拨和鼓励,给幼儿以提示、提醒和启迪。我们在观察中发现,目前一些教师的显性指导存在着两大问题,一是干预时机不恰当(太早、太迟或缺失),二是干预方法不合适(往往是灌输式)。显性指导还表现在活动结束前组织幼儿对活动过程与结果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许多教师会综合使用多种方式来评价整体幼儿或个别幼儿的活动,但应注意忌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每个幼儿,以保护幼儿的个性行为,促进幼儿个性化地发展。

教师指导要素的评价指标包括指导的态度、指导的方法与指导的有效性。

四、区域活动评价研讨的基本原则

依据上述区域活动因素与指标,我们在制订幼儿园区域活动评价指标体系并开展评价研讨活动时,遵循如下五项原则。

(一)关注整体原则

区域活动三大评价要素相互联系,又各有不同功能,因此,评价时既要关注区域活动的条件保障要素,又要关注区域活动的幼儿学习要素及教师指导要素。

(二)突出重点原则

区域活动评价要根据区域活动的阶段性研讨需要,突出重点,不必面面俱到。比如,开学初重点评价研讨区域活动的条件保障要素,以促进区域条件的完善与优化;之后再根据需要重点评价区域活动中的幼儿学习要素或教师指导要素,以研讨和解决活动中幼儿或教师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调整与改进的措施,不断提高区域活动的水平,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三)精准评价原则

在评价研讨之前,教师要认真学习、领会幼儿园区域活动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内容及标准,理解标准中的关键细节描述,才能在观察记录中抓准细节,尤其是幼儿活动中的表现性细节,做出精准评价。任何粗枝大叶的观察带来的似是而非的判断、犹豫不决的批评,都会影响评价研讨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四)时序连续原则

《指南》指出,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对区域活动的评价应既具有时序性又具有连续性。例如,教师可以按学期初、学期中、学期末做三个阶段时序的连续评价研讨,对区域活动幼儿学习与发展情况做出科学、准确的整体评价。

(五)体现差异原则

不同区域活动的重点不同,而且每个幼儿有其独特的发展优势和个性特点,他们在区域活动中的表现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评价要根据不同区域而确定不同的观察记录与评价研讨的重点。例如,语言区侧重幼儿的语言表达、交流互动的态度与能力;科学区侧重幼儿的观察、操作、探究的态度与能力;艺术区则侧重幼儿的表现、想象与创新能力。

随着课改的进行、教育观念的更新,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幼儿是积极主动、有意义学习和发展的主人。作为教师,要能灵活地运用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策略、正确的评价方法,及时地为幼儿提供个别化的帮助和支持,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更有效、更快乐地学习。

猜你喜欢
研讨要素区域
分割区域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GSM与FDD、NB-loT融合组网研讨
柑桔无公害栽培技术研讨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区域发展篇
建筑工程预算控制研讨
也谈做人的要素
新形势下临床医学教育方法的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