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探索区域活动的指导策略

2019-03-05 09:21惠安县第二实验幼儿园庄小香
幼儿教育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杨杨螺帽双面

惠安县第二实验幼儿园 庄小香

幼儿园科学探索区,是幼儿进行科学探究的区域。在科学探索区,幼儿可以发挥自身的自主性、独特性和创造性,从自己的水平和经验出发,自由地选择材料和方法,独立地感知和操作材料,从中探索发现物体的属性、物体之间的关系,乃至提出别人没有注意到的问题。

在开展科学探索区域活动时,教师不仅应提供丰富的材料供幼儿选择和操作,还应恰当地承担起教育者的角色,支持、引导幼儿探索,培养幼儿的探索能力和探索精神。

一、投放有趣的材料,鼓励幼儿自主探索

有关区域材料投放的策略,已经有很多研究成果。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有的材料摆放在科学探索区,一开始因幼儿没有发现材料的有趣而无人问津,但一旦某个幼儿发现材料的有趣,就会吸引更多幼儿来探索。

[案例一]笔者在科学探索区投放了双面镜,刚开始只是个别幼儿摆弄一下就走开了。一天,区域游戏开始了,幼儿各玩各的,只见明明来到了科学探索区,拿出双面镜摆弄起来。突然间,明明大声喊道:“快看啊,镜子里面有两个我啊!”东东听到后,凑了过来,好奇地问:“明明,你是怎么做到的?”明明拿起镜子边调整夹角边说:“我把镜子摆出一个夹角,里面就出现两个我啦!你快过来看,又不一样了,越来越多个啦。”说着,明明将手中的小镜子变换着角度移动了起来,里面的成像数量也随之改变。“哈哈,太好玩啦!”东东被明明的这一神奇发现逗笑了,他也赶紧取出一面双面镜,玩了起来。不一会儿,他俩的笑声吸引了一部分幼儿,好几个幼儿拿着双面镜跟着探索起来。玩了一会儿之后,东东对大家说:“快到我这儿来,我的镜子里面有很多个我呢!”大家半信半疑,纷纷凑上前去看,果真有很多个东东的成像。“好厉害啊!”幼儿喊道。经过几轮探究,幼儿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双面镜里夹角越大看到的物体数量越少,夹角越小看到的物体数量越多。

投放双面镜时,笔者对幼儿的探索也没有把握,只是觉得班级幼儿的能力适合探索它的奥秘。幼儿在一次操作中发现了它的有趣,进而多个幼儿一起探索。双面镜夹角成像对于幼儿来说是一个非常新鲜、神奇的现象,明明在发现镜子中物体成像数量增加的现象后能专注地投入探索,他的探索活动很快吸引了其他幼儿。他将自己的发现分享给了同伴,大家在获得新知识经验的同时也分享了快乐。

从这个案例中,笔者发现,在科学探索区投放有趣的材料,可以促进幼儿大胆动手操作,拓宽自己的思维,发挥自己的潜能。

二、以幼儿的问题与猜测生成活动,促进幼儿探索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幼儿在生活中常常会产生他们感兴趣的各种各样的话题。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问题,引导幼儿通过讨论生成新的区域活动,支持幼儿发现身边的科学、积极地探索,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

[案例二]在一次观看动画片时,幼儿看到潜水运动员脸上戴着潜水用具,有一根管子通向水面,就问笔者:“老师,潜水员为什么要用一根管子从鼻子这边通向水面呢?”笔者告诉他们:“因为潜水员要呼吸空气。人在任何地方都要呼吸,你试一试,我们现在不正在呼吸空气吗?”小乐又问:“老师,我知道到处都有空气,可是怎样知道它们就在我们身边呢?”于是笔者抓住幼儿感兴趣的话题,通过提供材料,引导幼儿探索,感受空气作用的神奇。

[案例三]在盥洗室,几个男孩正对水管讨论着:“水是怎样在管子里流动的呢?水通过这些弯弯曲曲的管子流到哪里去了?”“我家厨房的下水道总是被堵住,怎么回事?”一个新的游戏话题在幼儿的议论声中产生了。笔者便根据幼儿感兴趣的话题,提供不同长度的弯管和各种不同的材料,引导幼儿在科学探索区开展“有趣的弯管”的活动。

科学探索区的活动,不应是教师硬性指派的活动,而应是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教师应关注幼儿的兴趣,在幼儿的问题与猜测中生成活动。

三、融操作于游戏,使幼儿乐于探索

幼儿园科学探索区的活动,如果幼儿仅仅是按照说明图或者操作图操作,不仅枯燥乏味,而且也失去了科学探索的意义。教师在设置科学探索区活动时,应将幼儿科学探索的操作融入游戏中,让幼儿在玩中做,才能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案例四]科学探索区活动“小猫钓鱼”,是较为常见的活动。笔者在设计活动时,提供了相应的记录卡,且在设计活动时融入游戏,投放了多种颜色的鱼,引导幼儿钓到什么颜色的小鱼就在记录卡上为该种颜色的小鱼打钩。幼儿专注地钓着、记着,却发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大家钓到的都是红色的小鱼?于是笔者引导幼儿尝试比较小鱼的不同,幼儿发现了秘密:原来红色小鱼的嘴巴上别着回形针,磁铁做成的鱼饵可以吸住铁做的回形针。接下来的活动中,笔者又提供了铁、塑料、木头、纸做的各式各样的小物品和磁铁,以及画有这些物品的记录卡,再次让幼儿试一试、记一记,从简单的记录中发现哪些是磁铁可以吸住的、哪些是磁铁不能吸住的。幼儿在游戏、记录中逐渐从直接、零碎的感性经验中得出结论:磁铁可以吸住铁制品,不能吸住木制品、塑料制品、纸制品、棉制品等。幼儿在愉快、宽松的游戏中感受了磁铁的特性。

四、引导幼儿大胆探索,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幼儿在科学探索区的操作可能会有曲折,有时难免会出现一些成人认为是幼稚可笑或具破坏性的想法和做法。面对幼儿漫长的探索,教师要学会等待,不能简单地直接“教”;应鼓励幼儿放开手脚去大胆实践,从尝试中学习、从操作中学习。

[案例五]在科学探索区,笔者为幼儿提供小电珠、多种电池、电线等材料,让他们自己寻找连接方法。开始,由于他们还不知怎样连接,有的幼儿甚至不知道要用电线而直接把电珠放在电池上,有的幼儿将电线绕在电池壁上……试了几次,电珠都不亮。在探索的过程中,幼儿发现了正确的连接方法,使小灯泡亮了起来。他们还不满足,很专注地继续探索,结果又发现连接大电池和小电池时灯泡亮度不一样,连接一节电池和连接两节电池时灯泡的亮度也不一样。

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充分的活动机会,幼儿则在自己的实验操作中经历挫折,不断调整,逐步探究并发现科学的奥秘。

五、以观察为基础,支持幼儿探索

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指导,是以教师的观察为基础的。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要关注幼儿活动的表现和反应,支持、引导、鼓励幼儿操作,与幼儿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关系。

[案例六]科学探索区活动“有趣的弯管”开展一段时间了。一天上午,天天拿着一条毛线,试着用线穿越弯管。他捏住线的一端,让线垂直进入弯管后把弯管抖了抖,但是线没有从弯管的出口出来。第一次实验失败了。天天有些丧气,不想继续探索下去了。于是笔者走到他的身旁,问他:“看看其他物品能不能穿过弯管。”他放下线,改用其他物品做实验。他拿起一颗小螺帽放进弯管,螺帽骨碌碌地滚了出来。他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这时笔者鼓励他用线继续尝试。于是他想了个方法,把螺帽和线系在一起,放进弯管里,只看见螺帽滚了出来,线还是没有穿过弯管。他如此做了两次,还是失败了。笔者问:“你为什么把线系在螺帽上?”他说:“螺帽重一些,可以把线带着穿过去。”笔者继续问:“怎么线老是从螺帽上脱落呢?”他想了想说:“线没有系紧。”笔者说:“你系紧一点试试。”他用力把线系在螺帽上,系了三次,然后投进弯管,这次成功了!天天开心地笑起来,霏霏看见了也学着做起来。笔者提醒他们可以尝试后把方法记录下来。他们画了一条线系在圆形上。霏霏对天天说: “要是这弯管能更长一点就好了。”天天说:“是啊,这样我就可以看看螺帽还能不能穿出来。”

活动中,笔者及时观察幼儿在活动区的表现情况,鼓励幼儿继续探索,并引导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笔者始终坚持以一个支持者、合作者的身份,不断地支持幼儿改变、调整材料,关注幼儿的探究过程,对幼儿的探究给予帮助。

[案例七]笔者在读了《〈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教学案例》这篇文章后,尝试在科学探索区投放玩具汽车、玩具直升机以及气球等材料。杨杨手里拿着一辆汽车,可是他并没有玩,眼睛直勾勾地看着同伴们操作的直升机。博轩笑着对他说:“你的车不好玩,要一直推着才能走,你看我们的直升机多好玩!”听了博轩的话后,杨杨说:“我的车也能走,不信你瞧瞧!”他拿着汽车在桌面上不断地做前后摩擦的动作,想让汽车开动起来。博轩又说:“你的汽车因为没有轮子,就没办法跑起来。”杨杨转过身,问正在观察的笔者:“能用什么让汽车动起来?”笔者说:“那边的材料很多,我也没有把握哪种材料能让汽车动起来,你自己试试看。”于是,杨杨从玩具柜子里取出了气球、皮筋等材料,然后逐个试验,看能否利用这些材料让汽车动起来。杨杨突然冒出这样的一句:“气球能让小车动起来吗?”笔者听后回应道:“你可以试一试。”旁边的子航、东霖、铮铭听后,也凑了过来,拿起材料摆弄起来。四人努力了很久,还是没能让小车动起来。这时,杨杨把气球固定在车上,充满气,手一松,小车动了。四个幼儿欢呼起来。

杨杨和其他幼儿的探索并没有一帆风顺。笔者也没有直接告诉幼儿让车动起来的材料和操作方法,而是鼓励幼儿利用各种材料尝试。幼儿在操作中寻找原因,做出猜测,然后再实验,最后成功了。这样进行的活动,表面看幼儿是在“玩”,其实这样的“玩”就是科学探究。

科学探索区,是培养幼儿科学探索能力的区域。教师的指导、支持要适时和恰当,不能干扰幼儿的自主探索过程,更不能让幼儿进行“做作业”式的操作。教师要尊重幼儿的自主性,通过观察,发现幼儿的兴趣,等待幼儿探索,促使幼儿在活动中获得满足和成功,体验探索科学的快乐。

猜你喜欢
杨杨螺帽双面
出走的螺帽
抗日小英雄杨杨
出走的螺帽
螺帽出走
双面威尔逊
杨杨和希希
深山藏古寺
双面人
双面复大
史上最强的双面间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