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作为中学生的重点学习科目之一,学生不仅要熟练掌握的语文技能,还要在夯实自身语文基础的同时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真正实现个性化教育是现代教学领域不断追求的目标,对此,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设计能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打破传统教学的部分阻碍,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表现,最终令学生产生主体性意识。
在以往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是采取照本宣科式的教学策略,学生不仅学习热情不高,学习效率也不甚理想。“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核心是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将学生作为主体,即让学生掌握自身学习主导权。纵观目前的教学改革情况,部分教师虽然意识到新兴教学理念的合理之处和可行性,但在教学中依然存在力不从心的情况。
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达到的,更多时候需要教师刻意引导。探究式教学通常以提问的形式为学生打开学习思路,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时,可尝试设计探究式课堂教学,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个人探究、小组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主体意识。
例如,在《雨巷》教学中,该诗作为我国现代诗人戴望舒的代表作之一,其所采用的意象表达形式历来被众人所称赞。为了引导学生对该诗中的意象产生自主探究意识,教师可采取分组讨论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即教师安排学生快速按照个人意愿进行分组,但是在分组过程中教师应适当阻止差生的“抱团”行为,而后教师提出讨论问题:“你们觉得这首诗歌中哪些意象最具有深意?为什么?”随后教师请每组学生针对问题展开讨论,在讨论结束后由每组代表起身发言,教师总结每组观点后再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纠正和查漏补缺。如此一来,教师既能减轻自身部分教学压力,又能为学生提供展示自身主体地位的学习环境,从而取得一举两得的教学效果。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已经不仅是学生学习“听说读写”这些语文基本技能的途径,同时也是学生丰富情感体验的有效方式。语文本身的学科特点是“以情动人”,因此,教师应注重“情景交融”的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一昧地带领学生学习技法,却不钻研语文所具备的人文情怀,学生就无法得到全方位的发展。且学生主体性意识的产生不仅体现在理性思维中在个人感性思维中也可表现出来。因此,教师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应以教学内容为萌发学生情感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尝试构建“情境动人”的教学环境,促使学生转化自身角色,开始主动思考,进而提升学习质量。
如在《琵琶行并序》的教学中,该诗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之手,其中的“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等诗句被誉为经典。教师在制作对应的教学课件时,可先在网络上收集诗人的写作背景和生平经历,再结合有关的图片资料,制作出教学视频。而后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时播放该视频,请学生认真观看。在此过程中,教师可通过视频内容和凄婉的背景音乐勾起学生心中思绪,随后教师再趁热打铁地分析诗词内容。看似教师依然占据着绝对教学地位,但实际上由于教师已经成功使学生进入理性和感性双重结合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便会以主观意识来对知识点进行判断,最终逐渐增加学生主体的学习信心。
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和发展并非只能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来实现,合理的评价机制也是帮助学生落实主体地位的重要环节。我国自古以来就推崇“尊师重道”的观点,导致学生群体基本上都以教师的一言一行为中心,且在整个教学流程中教师都缺乏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令学生处于被动机械学习的局面。高中阶段教师普遍更为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却不甚重视,评价方式也过于单一。对此教师可设计多元化的评价机制,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的评价平台,同时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和肯定,以此提升学生的主体性意识。
例如,《劝学》节选自《荀子》,整篇文章都在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对学生的思想觉悟提升有着重要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请学生围绕“当代社会荀子的观点是否过时”的论题展开辩论,学生按照个人观点进行正反方辩论。教师在一旁倾听,而后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总结评价,并对学生在辩论过程中提出的一些新奇的想法予以表扬和肯定,帮助学生树立语文学习信心,也能加强学生的学习参与度。
总而言之,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探讨学生主体性意识时,应尽力从教学氛围、教学评价、探究教学等多方面入手,鼓励学生大胆挖掘自身语文应用潜力。不仅如此,教师还应重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创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充分实现师生、生生互动的前提下带领学生自由遨游在语文知识的海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