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核心素养的提出、新教材的使用、新课标的颁布,语文阅读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对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也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用互文性材料推进深度阅读是近年来较多教师采用的方法,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互文性文本选用过量(文本量多而杂);解读过度(文本难度大而深);运用失当(文本没有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等问题。如何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笔者以《再塑生命的人》为例进行了探讨。
1.共析“再塑”之题
检查预习:结合材料一和课文,你认为题目的意思是什么?
学生自行提出看法,教师明确:可以理解为使人蜕变,塑造一个新的生命;扭转一个人的命运;改变了一个人的生活等。
2.探究“再塑”之恩
学生精读文章,批注课文,探究问题,教师点拨。
活动1:画出描绘海伦·凯勒心情或动作的词句,看看被“再塑生命”的前后,“我”的内心有什么变化?
学生展示批注,教师点拨。
被“再塑”之前:绝望、愤怒、苦恼、迷惘、恐慌、感到黑暗、不懂爱。
被“再塑”之后:快乐、自由、光明、学会爱、对未来充满期待。
3.品悟“再塑”之情
活动2:莎莉文老师成功再塑“我”的生命,你认为哪件“法宝”最重要?请小组合作讨论概括。
小组探究分享,教师点拨:“爱”是最重要的,这是一份充满理解、智慧、包容、耐心的爱。
活动3:找出表达“我”对莎莉文老师感情的句子,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朗读,尝试读出“我”浓浓的情感。
播放配乐,学生展示诵读。
教师点拨:关键词:敬佩和感激。两人互信、互动,谱写了一章爱的交响曲。
4.分享“再塑”之美
活动4:这篇文章洋溢着爱,请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关键词:感受爱,珍惜爱,传播爱。
5.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词。
(必做)本周阅读笔记:结合材料二,看看鲁迅和海伦·凯勒两位作者在刻画老师形象时有什么相同或不同,如:描写角度、描写手法、语言风格等,选择其中一点探究,写400字的研究小结。
(选做)结合材料三,做个小小翻译家,看看能否把文章变得更优美,更能突出作者的情感。
1.提供相关材料,挖掘阅读空间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提供一些基本的知识与线索,如文章题目中每一个字词分开来看都比较简单,但是彼此联结,却可以产生不同的意义。所以,在“共析‘再塑’之题”这一环节,笔者提供材料一是呈现了“再”“塑”“生命”三个字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多种解释。这些材料让学生有一座阅读的阶梯,辅助学生越攀越高。学生可以通过材料的提示进行思考,理解“再塑生命”的多重含义,促进深度阅读。
2.提供感悟材料,营造阅读氛围
在材料一中,笔者还提供了海伦·凯勒的病情介绍、长大后取得的成就、名人对她的评价等,这些材料能够让学生充分感悟到海伦·凯勒虽然是一个残疾人,但她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引起了学生阅读兴趣:是一个怎样伟大的老师帮助一个残疾女孩成就自己,收获硕果?这位老师是通过什么方式培养海伦·凯勒呢?提供充实有效的材料,可以提升学生阅读思考的兴趣,营造更好的阅读氛围,自然起到更好的阅读效果,实现深度阅读。
3.提供比较材料,深化阅读成果
互文性文本除了在课前“铺路搭桥”,课中“激趣明理”,课后也可以起到“深化巩固”的作用。如在布置作业时,考虑到写人手法是本单元的一个学习重点,笔者就布置了“看看鲁迅和海伦·凯勒两位作者在刻画老师形象时有什么相同或不同,如:描写角度、描写手法、语言风格等,选择其中一点探究,写400字的研究小结。”这一作业。笔者所提供的材料二中,一则是学生学过的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绘寿敬吾老师的文段;而另一则是海伦·凯勒描写莎莉文老师的其他片段。这些材料的提供可以让学生接触不同作家的描写方法,通过比较而得出自己研究结论,在比较研究过程中,学生自然对如何写人这一知识点有自身更独特的体验和理解,从而达成深度阅读。
4.提供延伸材料,拓宽阅读视野
本文是一篇外国文章,在布置作业时笔者还针对这一情况做了特殊处理:结合材料三,做个小小翻译家,看看能否把文章变得更优美,更能突出作者的情感。在材料三中,笔者提供了《再塑生命的人》的原文,指出了原文中值得研究如何翻译的两处地方,然后引导学生找找还有哪些句子可以翻译得更好。这一作业既能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又能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文章,理解作者对恩师的情感,进一步践行深度阅读,可谓一举几得。
总而言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情选择适量、适度的文本,并且是适时运用,这样才能帮助学生不断去伪存真、由表及里,使文本的存在意义不断涌现,不断创造学生新的“最近发展区”。这样就确保学生在互文性阅读过程中实实在在的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