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凌燕,王天哲
(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西安710000)
2017年至今,教育部认定的1291 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以下简称“精品慕课”)中,思政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以下简称“思政精品慕课”)16门,占认证总数的1.2%,其中仅有一门高职思政精品慕课,占认证总数比不及0.1%。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基于本地思政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实践,探析“金课”背景下思政精品慕课建设的困境和建议,希望对进一步建设高职思政精品慕课有所助益。
“慕课”作为推动思政教学改革的新举措,利用信息技术和共享理念,推动了思政教学形式的变革。思政精品慕课能使思政教学发生什么变化,慕课建设者需要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进行思考和研究。
回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教学改革的进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尝试与探索阶段(2011——2014年)、引领与创新阶段(2015——2017年)、加盟与联动阶段(2018年至今)。大多数职业院校都是在加盟和联动阶段加入到思政课慕课建设的探索当中,也因此在课程建设之初,其慕课教学模式设计就受到国内众多高校采取小规模SPOC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影响,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国外流行的基于联通主义的C-MOOC 和基于行为主义的X-MOOC 两种慕课教学模式存在的诸多缺憾,如高度的自由化、缺乏必要监督以及效果难以保障等。
无论课程改革发展到什么阶段,呈现何种创新形式,都必然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本质规律,思政精品慕课建设亦然。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什么?马克思基于唯物辩证法从三个方面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即发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普遍拥有的共同属性、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特有属性和反映其根本矛盾的根本属性。基于此国内众多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意识形态性。“历史和现实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都是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的教化和灌输。”思政精品慕课建设要体现思想观念体系,要反映社会现实,要引导学生基于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形成与社会中占主流地位的人群相统一的价值观。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时代青年人迫切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引导其撇开现象看本质,正确认识世界和时代。因此,思政精品慕课建设亦不能忽视用哲学理论和思维方法指导社会实践的根本要求。相比较本科院校思政慕课建设,高职思政慕课建设又因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特定和生源特点,既不能简单“以用代建”全盘使用名校的思政慕课资源,也不能与本科类思政课程建设使用相同的策略,应该具有其独有的特征。
实践证明慕课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后,其知识传播模式和对学习者学习方式的改变,对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课程建设、课程考核等产生了多维度的深刻影响。实施一流课程“双万计划”(“金课”建设计划)背景下,实现“高阶性”、“创造性”、“挑战度”的思政课程改革转型,高职思政精品慕课无论是打造“线上金课”,还是服务于“线上线下混合金课”都应该具备一定的基本特征。
1.课程内容体现时代性。思政慕课建设不仅要实现知识的传递,更要回应时代问题,在帮助学生解释和认识现实问题中形成价值观念。高职思政精品慕课的内容载体要体现时代性和现实性,要面向毕业生就业岗位中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传递给学生面对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新材料等现实挑战的价值底气。
2.教学资源要彰显行业文化特色。依托全国统一的教材体系,全国高校都积极建设思政精品慕课。高职思政慕课何以立足?要给高职院校学生乃至社会公众的分享的优质课程资源势必要彰显职业特色。把高职思政慕课建设成彰显不同地区、不同规模和不同行业背景的特色精品课程资源,服务高职人才培养和行业发展的新要求,是高职院校的使命担当。
3.思政慕课要适合网络传播。慕课学习平台为学习者提供线上优质资源,提供师生交互的平台。学习者以个体身份,参与平台的学习、交流和互动以及互评、考试等,其交互性、碎片化和参与感,需要围绕慕课资源开展。慕课资源应该给予学习个体充分的引导和关注,遵循个体学习者的学习心理,紧紧留住学习者的注意力,以满足个性化学习需要。慕课建设中知识点的讲解、讨论话题的选择、内容难度设置、评价方式以及学员反馈回复等多方面,均应充分体现思政课程内容特点和虚拟课堂学习的体验需要。
4.思政慕课团队成员需协同合作。思政慕课建设需举团队之力,需要持续不断地培育课程教学团队。慕课发展的核心是教师,高职慕课团队的差异在于团队。教学资源制作、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资源优化,都应是课程团队甚至专业人员不懈努力的成果。
5.“两性一度”的高职思政慕课需搭建学习支架。具有高阶性、创造性和挑战度的思政慕课就是金课。思政精品慕课建设团队要充分考虑高职生源结构、学生学习基础等因素,无论纯线上金课还是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都要充分结合课程内容,为学习者搭建学习支架。遵循学习支架理论,摸准学习者学习起点,创造性优化重组教学内容,提高课程挑战度,准确设置高阶学习目标,并用案例示范、学习方法和工具选择等多角度为高职学生搭建学习“脚手架”。
6.思政慕课建设不可忽视实践性。理论课程不能只停留在纸面,要让理论的光满关照现实。优质理论教学资源要依托现实,指导实践,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课程设计的实践指向性是高职思政慕课建设的应由特征。
全国诸多优质高校,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早在五年前就开展思政慕课建设,并相继开展基于思政慕课的混合式教学探索。2017年认证的思政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也都来自这些高校。这些思政慕课建设经过多年积累,影响力大,学生受益面广,声誉较高。2018年认证的唯一一门高职思政精品慕课是鹤壁职业技术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截止2019年6月,开课四次,选课人数近8000人。
整体而言,高职思政慕课建设的基础距离教育部“教高厅函〔2017〕40号”对开放课程认定提出的五个方面的课程要求,还存在一定距离。高职院校思政慕课建设上线全国在线开放课程平台,针对全国统一的课程教材内容,无论从学校政策、师资力量、财政投入、教学理念各方面,与普通高等学校必然存在一定差距。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都表明,高职院校全盘引用名校思政慕课并不能解决高职类院校思政课程的所有问题。高职院校应该适当建设自己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满足本校及同类院校丰富优势课程资源之需。但高职院校建设思政精品慕课建设应用的压力却不言而喻,也面临一些实际困境。
思政慕课建设应用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工程。高职思政精品慕课无论在建设还是应用阶段,都存在一定的内在制约性。
1.精品慕课的课程属性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精品慕课不同于资源共享课和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POC),其大规模在线开放、在线开展教、学、练、测、评、组群交流、认证以及服务线下教学等属性,都使其在建设之初,就要有清晰的界定。加之“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对企业中人才的要求正在转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及职业能力标准的迭代和优化,各类课程建设均受其影响。2018年全国思政课统编均加入了新时代新思想,课程阐释难度加大。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都将建设大规模开放慕课的课程属性成倍放大,是对高职院校慕课建课团队提出巨大的挑战。
2.建课团队实力存在“应然”与“实然”的差距。高职思政精品慕课要建成高水平的课程资源,要运用有吸引力的教学方法,要服务线下混合式教学,并保障长期线上答疑和管理。这种精品思政慕课建设的高标准,与单一高职优质院校的教师队伍的实际综合素质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实际情况也是如此,2017 和2018年国家精品慕课认定申报材料中就体现出高职院校慕课建设带头人综合能力欠缺、建课团队缺乏校校合作、校企合作的短板。
3.慕课团队难以保障周到的教学服务。在线开放课程在平台共享后,最活跃最有特色的教学模块是讨论区,但实际操作中,很多平台明显交流不足,或交流质量不高。实践操作中,多数本科以上院校的慕课建设,配备有研究生助教长期开展课程维护和管理。高职思政精品慕课建设团队是高职思政课一线教师,线下教学和科研任务在身,对在线开放课程运行的指导能力、服务意识、专业化程度均难以保障。
4.思政慕课建设的配套政策和保障机制处于嬗变中。思政精品慕课需要院校提供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支持,这给建设高校提出较高的要求。成功的慕课建设过程,是需要学校综合政策支持和建课团队的热情共同支撑,双管齐下,缺一不可。从现实层面看,中西部众多高职院校中,除了“以建代用”与名校协同创新开展基于思政慕课混合式教学的院校,大部分院校尚未形成校内基于开放课程实施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教学管理制度系统以及相关学分认定管理政策。学校在慕课建设方面尚未有完备的校内长效保障机制,以促进思政精品慕课建设保持健康持续的状态。
5.思政精品慕课有弱化思政课价值教育的潜在风险。在针对慕课建设教师的访谈中发现,因思政精品慕课资源讲究短、小、精、悍,实操层面慕课资源更容易被建设成为知识传播的有效资源,而难以设计为开展有温度价值传递的形式。“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纯粹的知识之学,它还要求有对价值观与生活的感受,使学生能真正地拥有美感与道德善良。”思政教育不仅是需要知识传播更是需要价值的传递,甚至是需要灌输来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它是促进知识体系转化为向信仰体系的一个复杂的过程。毕竟知识的获取并不一定促进情感、认识、品质和意志的发展,并不一定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一定形成信仰。只依靠思政精品慕课完成学习者价值观养成的复杂任务,必然导致弱化思政课价值传导的功能。
6.思政慕课建设应用的理论研究缺乏。信息技术与思政课程融合发展的快速发展中,不可辩驳的事实是,课程改革实践正引领着一线教学理论应用研究。高职思政课教学中慕课应用的有效性和适切性研究需要增强。高职思政课教学中基于慕课的教学模式如何适应学生学习特点,顺应人才培养目标?思政精品慕课在开放共享过程中,教学将会发生什么转变?此类问题均需要思政慕课建设者进一步深入研究,以增强课程应用的有效性。
高职院校建设在线开放课程都希望能够在课程共享平台推广使用,扩大课程受益面,提升课程建设的社会效用。但在实际推广应用中不免遭遇尴尬。
一方面,高职院校的思政慕课在与名校慕课同台竞争中遭受冷遇。目前国内全国性在线开放课程共享平台均支持各类高校应用名校优质慕课,结合课堂教学开展校际协同创新模式,且地方院校学生对此类混合式教学模式满意度较高。类似这样,名校精品思政慕课辐射地方院校开展课程协同创新的教学模式,给高职慕课推广产生纵向压力。
另一方面,同类院校课程同质化重复建设形成横向推广压力。2018年以来思政类课程建设可谓方兴未艾,全国同类高校,甚至省内多所职业院校也均重复建设,期望能同台共享推广,课程同质化现象严重,资源互补性较差,推广应用时必然会院校之间“互选”,从而让实际教学应用情境下师生均陷入“多重选择困境”。
高职思政精品慕课建设是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也是顺应时代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趋势。高职思政慕课要在全国慕课共享平台独树一帜,需要彰显特色、准确定位、立足教学、长期探索。
教育全球化、课程共享化、教材统一化、名师课堂等背后势必造成一定程度的同质化。高职思政慕课需彰显特色文化,增强课程文化吸引力,提升课程文化自信。高职思政慕课建设必须立足教材,对标人才培养目标,深入挖掘课程问题链,在有针对性地回应区域发展问题、行业文化建设、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学生岗位素质需求、地方红色资源挖掘、以及中华传统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等现实问题中,凸显高职思政精品慕课的课程特色。
思政精品慕课建设不是为了一枝独秀,而是要百花齐放、满园春色。正确看待名校慕课与本地线下课堂的优势互补关系,在建设高职本土思政慕课资源的同时,应调整课程建设定位,在“一流课程”建设中,应重点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思政金课”。
在教学目标层面,要理性看待慕课内容多以知识讲解为主、课程缺乏挑战性的事实。要努力保障线上慕课解决知识性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并进一步优化线下传统课堂教学设计,夯实线下思政课堂“高阶性”“创造性”且有“挑战度”的目标达成,力求实现情感、意志、品质、价值和信仰层面的教学目标。思政精品慕课建设的目的就是要让思政教师真正走出简单重复的知识传递的劳动困境,开辟出更多师生思维碰撞、价值分享、启迪智慧、信仰传递的创造性课堂教学情境。
思政慕课建设警惕陷入误区。全世界开放、远程和以技术为媒介的学习领域的杰出思想领袖和实践者约翰·丹尼尔爵士(Sir John Daniel)认为“MOOCs 在炒作背后应该回归理性的发展轨迹,其对传统教育的真正变革应该是将其置于全世界公众的视野中,迫使这些机构重视教学和教学法,并将教学作为其核心使命。”高职在建设和应用思政精品慕课的过程中,需要系统和理性思考,如何避免思政慕课陷入约翰·丹尼尔爵士所告诫的四种谎言和悖论。
思政精品慕课的建设应用要以学生为本,力求实效。慕课建设团队在与共享平台合作过程中,要时刻保持对教学初心的坚守,对学生学习目标达成度的敬畏,不让思政精品慕课的应用流于形式。应依据慕课平台的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督促学生主动参与线上学习,通过线下课堂的过程性考核,检验线上学习实效,杜绝线上视频学习流于形式等问题。
高职院校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过程中,要深入调研慕课建设过程中的遇到的实际问题,坚守教学改革初心,实事求是。不断调整相关支持政策,优化必要的教学制度设计,为打造“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新型思政课堂多做功课。
思政精品慕课建设中,要努力整合校级师资,整合本校优势学科资源,加强教学理论学习和教学设计理论研究,加强与慕课平台的沟通和协调,构建良好的课程应用保障机制。思政精品慕课应用中,要促进线上课程与线下课堂的优势互补,良性互动,重视分析共享平台的教学数据,优化课程考核设计。力争在多轮思政慕课的建设和应用过程中,持续优化课程资源,努力打造思政精品慕课。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教育创新,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高职思政精品慕课建设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努力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八个统一”的具体要求,在困境中学习,在求变中创新。高职院校要建好、用好思政精品慕课,并以此为抓手,努力把思政课程建设成学生终身受益的“金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