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教师文化的特点与意蕴

2019-03-04 18:19:51蒋纯焦
教师教育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人师教育教师

蒋纯焦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学系,上海 2000062)

教师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担负着培养新人、普及文化、传承文明的重要角色。任何一个国家的富强、任何一个民族的兴旺,都离不开教师的辛勤劳动。自古以来,许多大思想家都非常重视培养年轻一代,甘为人梯,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古代中国有孔子、孟子、荀子等。但中西教育文化又有非常大的不同,西方教育学(pedagogy)一词,源于希腊语教仆(pedagogue),专指照料年幼男孩的奴隶。中国未有“教育学”之说,早期的教育活动多是由部落首领任命相应的职官,对民众实施礼乐教化,构建人伦规范,维护社会秩序。《说文解字》释“教”为“上所施,下所效也”,即说明教育活动是自上而下推行。因此,中国文化中,教师是从社会上层获得身份的来源与认同,有很强的道义责任与使命担当,不像西方社会教师直接来源于基层社会,是某一类人谋求生活所需的职业身份中的一种。这也可以从teacher一词得到印证,此词的字面翻译应是“教员”,其构词法与driver(驾驶员)、waiter(服务员)、worker(工人)、writer(作家)无异,强调的是人的职业身份。显然,“教员”虽然符合英语teacher的本意,但与中国尊师重教的文化传统相抵触,不能充分表达中国文化中“师”的特定内涵,因此被“教师”取代了。①章小谦:《传承与嫁接:中国教育基本概念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换》,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23页。

而且,相比较而言,中国古代思想家们从事教育活动的传统远比西方深厚悠久,这以儒家最为突出。张岱年认为,儒家以道德为最高价值,在政治上提倡德治,“主要是因为儒家都是教育家,儒家哲学是教育家的哲学”。张岱年:《儒家哲学是教育家的哲学》,《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9年第1期,第13-14页。历代鸿儒硕彦,大多做过教师,且乐于为师,留下大量有关教师的论述,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教师文化。今天,中国教育事业和教育理论面临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双重追求,要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需要涌现一大批切合国情民情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因此,探讨中国传统教师文化的特点及其意蕴,吸收传统养料就显得非常必要。

一、教师本体:师道重于师术

“师道”是中国传统教师文化的核心,堪称古代的教师本体论。据萧承慎考证,“师道”一词出于汉代,萧承慎:《教学法三讲》附文《师道征故》,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页,第6页。最早见于《汉书·匡衡传》,太子太傅萧望之向汉宣帝奏报:“衡经学精习,说有师道,可观览。”再见于《后汉书·桓荣传》,光武帝刘秀拜桓荣为太子少傅,桓荣上疏辞谢说:“臣师道已尽,皆在太子。”前者讲匡衡学有师承,说本师授,阐释精当;后者讲桓荣对太子的培养已尽为师之责,且太子已通经明义,不想再受官职。萧承慎进一步将师道分“为师”“尊师”“求师”三个方面。萧承慎:《教学法三讲》附文《师道征故》,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页,第6页。就教师本体论而言,师道的核心就是为师之道,即什么样的人可以做教师?如何做教师?要回答这两个问题,必须追溯教师的起源。

历来学者对教师何以称“师”说法不一。俞正燮、刘师培等人认为“师”出于乐官, 最早的教师是由乐官兼任。杨宽:《古史新探》,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16页,第217-219页。杨宽则认为“师”起源于军官。西周大学的主要教学内容是习“射”,目的是把贵族子弟培养成军队骨干,因此就由高级军官师氏兼任大学的教官。大学教学除射之外,还有乐,乐的教学由乐官担任。因此,西周后期乐官也开始称为师。再后,“师”就成为教师的通称了。杨宽:《古史新探》,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16页,第217-219页。《说文解字》释“师”为“二千五百人为师”,师表示人数众多,兼意众人之长。《易·师》:“彖曰:师,众也”。郑玄注《周礼·天官》“甸师”说:“师犹长也”,注《周礼·地官》“乡师”又说:“师,长也”。因此,师的本意为官长,因这些官职人员从事教学活动而转变为对教师的通称。古希腊雅典教育中教师最初是由教仆(有一定的知识的奴隶)或一些有政治权利的自由民来担任,吴式颖主编:《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4-35页。这与中国文化中教师的起源完全不同。

教师既源于官长,则要以社会主流文化教人,其核心是政治观念、道德学问。荀子认为做教师应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中不包括博闻强识:一是“尊严而惮”,要有威严,令人敬畏;二是“耆艾而信”,要老成,值得信赖;三是“诵说而不陵不犯”,要学有师承,且谨守师说;四是“知微而论”,要善于发挥,阐明微言大义。《荀子·致士》。荀子特别强调德行的教导,提出“以善先人谓之教。”《荀子·修身》。汉代扬雄进一步概括说:“师者,人之模范也。”《法言·学行》。意指教师要在德行与才学上成为楷模,教导受教育者成人成才,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唐代韩愈在《师说》中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谓传道,就是传递儒家的道统,即孔孟之道,目的是光大儒家的思想学说,树立社会正统的价值观念和人伦规范。其次才是授业,传递高深学术,主要是儒家经学。当然二者不能截然相分,儒家的道统内在于经学典籍之中,同时又高于典籍本身。解惑即通过言传身教和启发点拨,解学生关于道之惑、业之惑、己之惑。韩愈之后,《师说》层出不穷,据陈桂生研究,从唐代至清代《师说》之作多达40篇,清代就至少有20篇,其要义皆在阐明“师道”(道德人格与价值追求),鲜有授业之理与授业之法的系统研究。①陈桂生:《师资文化研究旨趣》,《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4年第3期,第173-179页。

师术就是教学技能与方法,教育活动要顺利开展,增强效果,必须讲究方法。孔子就非常讲究教学方法,如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孟子主张“盈科而进”“教亦多术”;《荀子》和《学记》里面也记载了许多有关教学原则和方法的内容。但是,师术与师道比较起来,是器与道的关系。儒家哲学有重道轻器的趋向,《易传·系辞上》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论语·为政》孔子说:“君子不器”。因此,做教师重在道德学问堪为人楷模,而不重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的总结提高。后世儒家普遍强调师道,对于师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比如朱熹作《四书章句集注》,却未对《学记》有专门的阐发。只有到了近代,西方教育学传入中国以后,人们开始重视教学方法,才对《学记》另眼相看。

传统教育师术相对不受重视,有两个方面的原因:(1)对教师而言,身教重于言传,身教即通过教师的榜样示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论语·阳货》篇记载: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干脆提出行不言之教。(2)对学生而言,自学重于受教,传统教育强调学生自学、自修、自悟,教师则释疑、解惑。学生自学到一定程度,教师才加以点拨。《论语·学而》记载,子贡和孔子对话时非常恰当地引用了一句《诗经》的话,孔子十分肯定,说:现在可以和你谈论《诗经》了。《论语》的开篇《学而》和荀子的开篇《劝学》,都表达了重学的思想。杜成宪:《中华民族有哪些教育传统可以传承?》,《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年第4期,第5-11页。

由于师道重于师术,传统教育不重教学经验的积累和传递,流传下来的有关教学原则与方法的论述比较零散。这恐怕是中国教育的发展虽然历史悠久,但鲜有教育学、教学法方面的建树的直接原因。直至清代,才出现专门的教学法著作——唐彪的《父师善诱法》(又名《家塾教学法》),且不受学者们的重视,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

近代新式教育引进以后,教育学在中国得到快速传播和发展,其主要内容便是教学法(当时称教授法)。于是,历史的天平开始向师术倾斜,陶行知曾对此评论说:“现在的人叫在学校里做先生的为教员,叫他所做的事体为教书,叫他所用的法子为教授法,好像先生是专门教学生些书本知识的人。”《教学合一》,《陶行知全集》第1卷,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8页。今天,记问之学盛行,师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师道反而退居其次了。这也是技术至上在教育上的反映,更是应试教育所必然。它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教师重教书轻育人,品行修养滑坡,师德问题频发,不断挑战底线,令公众大跌眼镜。在强调学校教育立德树人,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语境下,有必要重申传统师道,重塑中国教师形象。

二、教师身份:社会形象先于职业角色

中国最早的教师是由政府职官来担任的,其目的是代表统治者教化民众、培养人才,其身份和行为有很强的社会性(尤其是政治性)。荀子明确地将教师与君王联系起来,共同构成国家的治理两大支柱,“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荀子·礼论》。既然国家治理离不开教师,荀子又进一步提出教师关系到国家兴亡,“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荀子·大略》。《学记》也将教师与君王联系起来,表达了与荀子类似的思想,“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又认为教师对于构建家庭与社会的伦理秩序不可或缺,“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这些都是强调教师的社会意义,而不是把教师作为一种普通职业来对待。

著名教育史家陈东原认为:汉代及以前教师不成为一种职业。他说:“汉代做官,是一种职业,教书却不是职业。教书的先生虽收学生费用,但当时风气,教师是不尽恃学生费用以维持生活的。换句话说,教书只是读书人的副业。读书人或出而为仕,或退而耕种,并不以教书为谋生工具。”可以举几个例子:东汉郑玄,游学十余年乃归乡里,“客耕东莱”,学徒相随数百千人。《后汉书·郑玄传》。东汉承宫,受业于徐子盛,学成后归家教授,逢天下大乱,率弟子们避地汉中,与妻子在蒙阴山“肆力耕种”。《后汉书·承宫传》。晋代王裒,隐居教授,“计口而田,度身而蚕”,不受他人接济和帮助,弟子们偷偷帮他割麦子,他宁愿将麦子扔掉。《晋书·王裒传》。当然,这些人有可能是小地主,并非全都亲自下地耕种。教师成为专门的谋生职业可能是唐代私塾兴起以后才出现的。

因此,中国古代的教师身份首先表现出一种社会形象,他不只是个教育者,必得在生活中扮演社会所赋予教师的各项角色和功能,才能获得社会的认可。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教师的社会形象越来越丰富,成为沟通社会上层和下层的重要桥梁,成为民间社会的调节剂和粘合剂。概括起来,教师的社会形象大致有教化劝善、调停息讼、赈灾济贫等。

道德楷模是中国传统教师文化的题中之义,教师不仅对受教育者,而且对普通民众起到道德引领和教化劝善的作用,提高社会生活的文明程度。《论语·宪问》孔子提出“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并感叹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学记》讲化民成俗,就是通过教师来实现的。在中国漫长的传统社会中,“美教化,移风俗”,是教师们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明代心学第一人陈献章曾说:“天下风俗美恶存乎人,人之贤否存乎教。”《陈献章集·程乡县社学记》。清代以《圣谕广训》劝谕世人,一些教师便经常为乡民宣讲《圣谕广训》。张仲礼:《中国绅士的收入》,费成康、王寅通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256-257页,第259页,第250-274页。还有些教师出面主持民众订立善规、族训和乡约,以化民导俗。张仲礼:《中国绅士的收入》,费成康、王寅通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256-257页,第259页,第250-274页。清代民间有讲善书的传统,以传说故事向平民百姓宣传孝敬父母、和睦家庭、友善邻里、救难救急等道德观念。有些教师就带领学生到田间地头、街首巷尾、茶楼酒肆宣讲善书。民国中期,汉口有一所“六言私塾”,塾师杨垚每逢阴历七月初七(乞巧节)之前,都会率弟子给附近商号、住户宣讲善书,多则七天,少则三天,主题多忠孝节义、劝善惩恶、因果报应,内容有《六月雪》(窦娥冤)、《珍珠塔》、《马前泼水》、《高山流水》等。岱石:《老汉口的六言私塾》,《武汉文史资料》2004年第12期,第25-28页。

古代底层劳苦大众一般没有多少文化知识,经济能力也有限,一旦发生纠纷,如打起官司来劳神费财,对当事人双方都不利。因此,调停息讼是民间处理纠纷的重要方式,找谁居中调停?主要是找老师。孔子曾说:“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论语·颜渊。》连孔子都以消灭诉讼、追求和谐为乐事,后代的教师们更加会感到义不容辞。宋代有位塾师王昭素,笃学不仕,德行为乡里所称,“乡人争讼,不诣官府,多就昭素决之”。《宋史·儒林传一·王昭素》。据张仲礼对传统绅士的研究,清代教师一般乐于调解诉讼,并列举了大量这方面的例子。张仲礼:《中国绅士的收入》,费成康、王寅通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256-257页,第259页,第250-274页。

传统社会公益事业不完善,教师与乡绅一道,在赈灾济贫、修桥铺路、扶助孤老等公共事务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为无依无靠的平民百姓提供弥足珍贵的人道主义帮助。张仲礼搜集了大量这方面的案例,有的教师在灾荒时开仓济民,有的帮助民众疏浚水利,有的将教学所得救济穷困,有的慷慨扶助孤儿寡妇。张仲礼:《中国绅士的收入》,费成康、王寅通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250-274页。

很明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教师不只是在学校里教书育人的职业人,在社会生活与公共事务领域,也继续保持教师身份,扮演相应的角色,发挥应有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教师身份首先是一种社会形象,其次才是一份谋生职业。既然教师的社会形象先于职业角色,则教师肩负的社会责任重于个人生存。《论语·述而》载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他还明确提出“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

近代以来,中国教育由传统向现代转型,教师身份逐渐被限于教育体制之内,其社会性日渐减弱,职业性日渐增强,结果造成了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的疏离,这对乡村文化和乡村社会的影响尤其明显。陶行知曾有感于此,决定重塑乡村教师的社会形象,希望通过创办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培养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的新型乡村教师,并立下“筹募一百万元基金,征集一百万位同志,提倡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的宏愿。《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书》,《陶行知全集》第1卷,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83页。陶行知开创性的试验只进行了三年,就遭到国民政府查封,但他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乡村教育运动,使人们重新思考现代教师甚至现代教育与中国乡土社会的关系。不过,这并不能扭转学校教育日益专门化、教师角色日益职业化的大趋势。

如今,愈来愈强大、愈来愈封闭的体制化教育,基本将教师从社会生活中剥离出来,成为专职人员。教师的身份几乎限定于教育工作者,离开学校,便无须也不再扮演教师角色。教师在社会生活中的公共形象逐渐消退,成为“隐形人”或“陌生人”,普通民众对教师的敬畏之感不断衰减,“天地君(国)亲师”的观念基本荡然无存。教师社会形象的缺失,其社会性功能得不到补位,容易导致教化不畅,伦常不振,民风鄙陋,习俗乖张,进而降低基层社会(尤其是乡村社会)的整合力,不利于社会稳定和社会治理。

三、教师标准:人师优于经师

人师之说,始于战国时期,本指为人之师。《孟子·离娄上》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礼记·学记》说:“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又说:“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荀子充分认识到教师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性,说:“近者歌讴而乐之,远者竭蹶而趋之,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莫不从服。夫是之谓人师。”《荀子·儒效》。在荀子看来,“人师”应当辅佐君王,以德行感召民众,实现政治抱负。《韩诗外传》卷五说:“智如泉源,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智可以砥砺,行可以为辅弼者,人友也。”韩婴所说的“人师”,兼有学问道德的含义。

经师之说,始于西汉,独尊儒术以后,经学盛行,出现专门授经的老师,中央太学有五经博士,地方官学则有经师。《汉书·平帝纪》记载:“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校、学置经师一人。”汉代经学教育强调师法家法,教师授经,偏重言传,不重身教。顾炎武批评说:“自汉武帝表彰六经之后,师儒虽盛,而大义未明,故新莽居摄,颂德献符者遍于天下。”《日知录·两汉风俗》。

人师与经师对举,始于东汉,《后汉纪》卷二十三记载,名士郭泰“高雅奇伟,达见清理,行不苟合,言不夸毗”,在陈留时,魏昭求入其房,供给洒扫。郭泰问:“年少当精义书,曷为求近我乎?”魏昭答:“盖闻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故欲以素丝之质,附近朱蓝耳。”从这里可以看出,随着经学教育的繁盛,汉代出现了大批专事章句之师,传一经、一家之言,虽博闻强识,然德行不足以为人师表。

将教师区分人师与经师之后,分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人师偏向思想、德行和精神的教导;经师偏向知识、技能和方法的传授。儒家有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思想,《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三立之中,立言最易,立德最难。经师可立言,人师须立德,人师之贵于经师,即在以身作则,以德化人。故古人对人师总是高看一眼,在评价和选择教师时,首重人师,并经常发出“经师易得,人师难求”的感慨,甚至将只教书不育人的教师贬低为“教书匠”。

重视人师还与古代教育观有关。学生求师,老师教人,“成人”重于“成才”,首先强调品性陶熔、人格修养和价值追求,其次才是知识授受、学业精进。当然,二者并不冲突,因为儒家价值观念内在于儒学典籍之中。《易·蒙》说:“蒙以养正,圣功也。”荀子更是直接肯定涵养心性之学,贬低口耳记诵之学,说:“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荀子·劝学》。汉唐以来,教育与选举结合,强化了求学的功利性,加剧了经师和人师的对立,更加显得人师的可贵与难得。宋明理学家提出“学以变化气质”,重新呼唤人师的回归,强调对学生要“栽培涵养”。欧阳修评价胡瑗说:“先生为人师,言行而身化之,便诚明者达,昏愚者励,而顽傲者革。”《欧阳文忠集·胡安定墓表》。便是对人师的诠释和提倡。清代章学诚将老师分为“可易之师”与“不可易之师”,《文史通义·师说》。不可易之师,即为人师,能在道德学问上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对学生成长的作用是他人不能替代的。

人师尚贤,经师尚能,教育追求的不只是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更重要的是形成人格。教师当以完美的人格、高尚的情操,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人们常说:“教育就是把已学的东西都遗忘掉后所剩下来的东西。”说明人格修养的形成比知识才能的获得对人的发展更为持久、更为重要。因此,教师不但要教人求真、求能,更要教人求善、求美。这要求教师既要有学问、懂言传,又要有修养、会身教;既以教育为谋生职业,又以教育为人生追求。从而实现经师与人师的统一,即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中国传统的教师文化强调师道重于师术,人师优于经师,社会形象先于职业角色,其根本之处在于不把从事教育工作当作普通的谋生手段,而是赋予教师以文化传承、培育英才和国家治理等多重使命。强调教师要有责任担当、道义担当和使命担当,实现教书、育人、治国的统一。赋予教师如此重要的社会功能和如此高的期望要求,与中国文化中教师的起源息息相关,也与儒家师道文化倡导的教师自觉一脉相连。西方教师文化关注职业活动,术重于道,由授业之理与授业之法的探求,发展出一套与现代学校制度相切合的教育学和教学法。现代教育学无疑是西方话语为主导,教师职业在“教师专业化”的口号下逐渐接受西方的标准和要求。据相关文献,“教师专业化”源于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66 年在巴黎通过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其中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持续的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能。”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目的在于通过“获得专门的知识与特别的技能”,把教师变为“专门的职业”,像律师、医生、工程师、设计师一样有很强的专业性,并通过强化专业性来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和社会地位。

中国传统教师文化注重教师的社会性,强调价值理性;现代教师专业化注重教师的职业性,强调工具理性。传统教师文化虽然具有专业化不足的缺陷,但在一定程度上又超越了教师专业化,赋予教师更多的社会担当和社会形象,给予教师更高的社会地位和人格尊严。这是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逐渐形成的,符合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的特点。今天我们讲立德树人,提倡四有好教师,其中就包含了对传统教师文化的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转化,也是对教师专业化进行必要的修正和补充。诚如石中英所言:今天重提师道尊严不是搞文化复古、教育复古,而是结合时代精神进行创造性继承和转化,让教师职业要保持应有的尊严和地位,让每一位教师要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率。石中英:《师道尊严的历史本意与时代意义》,《当代教师教育》2017年2期,第18-23页。

猜你喜欢
人师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最美教师
快乐语文(2021年27期)2021-11-24 01:29:04
教师如何说课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1:16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加强师德建设,锻造“经师”兼“人师”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机制构建新视角探究
学周刊(2017年4期)2017-03-30 15:54:06
听于漪老师讲如何做“人师”
今日教育(2016年3期)2016-03-23 10: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