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陕西丰图义仓的建筑历史及保护利用

2019-03-04 23:17冯珍珍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义仓粮仓

冯珍珍

(长江大学 文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0 )

纵观中国古代粮仓, 丰图义仓格外引人注意,作为迄今为止仍在使用中的唯一一座古代粮仓,它兼具使用价值和文物价值,至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然而相关研究成果却为数不多,关于丰图义仓的记载,在地方志或与阎敬铭有关的人物志中,只有篇幅较短的行段。最重要的记载丰图义仓的文献也是专门记载这座粮仓的文献是《朝邑丰图义仓记》这本书,现在存放于陕西省大荔县朝邑粮站,其中对丰图义仓有全面介绍。著作之外,相关的介绍、研究性文章也不多。最早介绍丰图义仓的文章是1995年由杨政、秦建明、魏叔刚共同写作的《丰图义仓调查记》,内容包括丰图义仓的基本情况和特色等,还绘制了平剖面图和纵剖面图等。从历史层面与文化遗产保护层面探究丰图义仓的只有叶玲老师,她的第一篇文章《浅析丰图义仓的建筑特点及保护与利用》立足历史文化价值,论述丰图义仓的建造概况和建筑特点,后又为丰图义仓的保护与利用出谋划策。叶玲的第二篇文章《基于共生理论的丰图义仓遗产保护与再利用设计策略》,基于一个新的视角来重点分析丰图义仓的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策略,是很有启发性的一篇研究成果。从丰图义仓的建筑本身展开研究的文章相对较多,主要有杨宇峤的硕士毕业论文《清代丰图义仓建筑研究》,其中关于丰图义仓的历史也有描述。还有杨宇峤的另一篇文章《“百年仓廪 邑城屏藩”——解读清代丰图义仓建筑》论述了丰图义仓是储粮和军事防御相结合的建筑,并分析其特殊的建筑形式。肖晶的《基于生态设计理念的传统建筑技术研究——以陕西大荔丰图义仓为例》这篇硕士毕业论文通过研究丰图义仓的建筑选址、平面布局、材料使用、构造设计等方面挖掘的生态设计思想与方法,对现代建筑设计提出了建议。本文从历史角度出发,对陕西丰图义仓建造的背景与原因进行了总结梳理,并详细介绍平面布局与建造特色,最后对丰图义仓的保护与利用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

一、丰图义仓建造的历史背景与原因

丰图义仓坐落在陕西省大荔县朝邑镇南寨子村,是清光绪八年由户部尚书阎敬铭倡导修建的一座储备粮食的、民办的地上粮仓。

义仓是官仓的重要补充和民间储备的主要形式,一般在乡村设立,设立的初衷是赈济当地灾荒,粮食由民众自愿捐献。粮仓由当地德高望重的人来管理。遇到灾荒时,义仓及时就近赈济,方便又高效。

清朝关于义仓的记载可以追溯到顺治十一年(1654年):“会典旧制, 各府州县俱有预备四仓、义仓、社仓等法……今责成各地方该道专管, 稽察旧积, 料理新储。”[1]到康熙十八年进一步督促义仓建设:“地方官劝谕官绅士民捐输米谷,乡村立社仓,市镇立义仓,照例议叙。”[2]但从顺治朝到康熙朝对义仓的建设和重视总体来看是任其生灭,全国范围内仅有几所。到雍正时期,义仓开始得到政策支持。发展到乾隆年间,因社仓难以解决灾荒时民间的赈济的矛盾不可调和,政府开始寄希望于义仓,开始积极倡导义仓的建设,此时义仓在华北地区推广较广,其中直隶省效果最突出。但义仓仍处于常平仓、社仓、义仓三仓中最不受重视的一个。嘉道年间政策继续支持,也得到了较为普遍的响应。义仓的建设由华北地区向四周辐射,安徽、四川、福建、广西等地开始大规模兴建义仓,其中陶澍倡导主持的丰备义仓模式影响最广泛。同光年间各类仓储中义仓得到大规模修建,至光绪年间,由于清政府财政恶化,用于救灾的钱粮大不如前,为了救灾赈荒,开始广泛建立义仓,而丰图义仓就是在陕西大办义仓的氛围下建造起来的。再加上清朝末年的常平仓制度漏洞重重,致使富户占尽便宜,而劳苦的租户却无以为继,领粮食的时候贫苦民众更是饱受欺压,地主豪强与官府相互勾结趁机代领,剥削农民。常平仓在此时成了豪强与官府的帮凶,伤害百姓。

修建丰图义仓的导火线是光绪三年和光绪四年的丁戊奇荒。当时的关中,社会经济还尚未从清政府镇压回民起义后的凋敝中得到恢复,就遭受了历史上一次严重的旱灾袭击,惨烈程度甚至达到人与人互食,“别人餐还犹可,父子相餐实不堪”①,可想而知这次大旱有多严重。这次惨烈的旱灾灾情让祖籍为朝邑籍的时任户部尚书的阎敬铭产生了兴建粮仓的念头。在赈灾过程中,阎敬铭已作了谋划,为了抵抗自然灾害和预防此类毁灭性的粮荒,以求丰年储谷,荒年出谷救济百姓的长远目标,准备修建丰图义仓。救灾之后,阎敬铭与朝邑当地乡绅一起联名建议修建丰图义仓,“于县城另设丰图义仓,废止常平,改官仓为民仓,永归并于丰图,由官督而绅办之。”[3]自光绪八年动工,至光绪十一年完成,历时四年。

二、丰图义仓的平面布局与建造特色

从上方俯视丰图义仓,其平面布局一目了然,可以清晰看到三个不规则长方形建筑。

丰图义仓最内部的不规则长方形建筑是储备粮食的主体与核心——内仓城,之所以不规则是因为内仓城的四个角都凹入,呈“亚字形”。仓城坐北朝南,东西长133米,南北长83米,整个仓城高约8米。②内仓城南侧有东西两个门,分别为“东仓门”和“西仓门”,且东西仓门中间镶嵌有“丰图义仓”四个大字的照壁,整个南墙上有女儿墙、垛口、瞭望口,中间的照壁有檐。仓房共有58间,分布在仓城内的四周,北侧20间,南侧16间,东西两侧各11间。一圈仓房之外又是一周檐廊,檐廊深3.2米。内仓城中间则是平展的仓城广场了,广场南面的中间建有一座坐北朝南的三合院建筑,是管理粮仓运行的工作人员的居所,院内上房是一座三开间的硬山顶建筑,且有外廊,上房两侧各有三间耳房,东西面为单坡顶厢房。整个内仓城上部又高出一个建筑,那就是仓顶北面正中部的仓楼,是一座宫殿式阁楼斗拱飞檐式建筑, 为紫阳仓祖——朱公祠。门外的两侧墙壁上分别有慈禧太后亲笔书写的“龙”、“虎”二字。

内仓城外嵌套的是外城墙。城墙只有东、西、南三面,北侧有绝壁为屏障,故不再建城墙。外城墙东西长约277.33米,南北宽约192.81米,高约7.7米。外城坐东朝西,西有城门,东开小门。外仓城的南墙西部还是笔直的走向,但东部则向南凸出,成一弧形。

丰图义仓最外部的长方形是整个仓城的防御工事——壕沟,因为丰图义仓东侧和北侧均为陡壁,所以壕沟只有西侧和南侧两段。

丰图义仓的粮食存储时间长达十年以上,不仅是使用中年代最久远的古粮仓,而且是我国储粮品质最好的粮仓之一。这座粮仓历经百年风霜至今屹立不倒,与其精巧的建筑构造有着直接的关系。

丰图义仓的58孔仓房都依托厚重的内城墙而建,不另外单独设墙,节约了建筑材料,也利用厚重墙体保温。而内仓城为了承托来自58孔仓房的巨大压力,将墙体设计成梯形,也就是下宽上窄、下大上收,这样设计底座更稳,地基的承载力大大提高,也减少了大批粮食对墙体的侧压力。内仓城分列着的58个分粮仓,都是单拱的券顶式砖窑结构,每仓进深9.81-12.63米,宽3.72-4.20米,把一个巨大的储粮空间分为58个独立的小空间,不仅可以做到每一孔仓房的单独作业,提高效率,为调仓、晒粮带来便利,而且倘若粮仓起火,也可以控制火势蔓延。砖窑结构不仅能使粮仓内冬暖夏凉,适合存放粮食。丰图义仓的每一孔粮仓大概能储存两千石粮食,如此大的存储量更加考验粮仓的构造和设施。每孔粮仓除了采用砖窑结构来增加其温度和仓体的稳定性外,又加厚了墙体,且抬高了仓面,使粮仓的储量能力更加突出优越。

厚重的夯土仓墙。厚重的墙体本就使粮仓的绝热保温性能很好了,再加上按压得很结实的夯土密度大,泥土中的空隙更少,这又很大程度地衰减和延迟室外温度,尽可能减少了仓外气候变化对粮食储存的影响,因此,粮仓中的温度可以维持相对恒定,并且常年在17、18摄氏度,适宜粮食长久保存。

悬空仓体。为了防止地下的潮气使仓内粮食受潮变质,整个丰图义仓的仓面都抬高40、50厘米,仓面下的粮仓墙体四周开凿了排气洞,这样设计能确保室内室外空气流通,潮气及时排出,否则仓面下会形成一个密闭的空间,地下潮气聚集且凝结成水珠,极有可能使粮食很快变质腐烂。另外,值得关注的是丰图义仓的仓面是由松木板铺成,这种材料密度高,硬度耐磨性好,是理想的防腐木材且耐虫性强。

分区排水法。丰图义仓的排水系统历来受到多方赞誉和称奇。粮仓仓顶由抗氧化、水化和大气侵蚀的青砖铺成,砌成12个排水区,每个区内中间低四周高,分为东西南北四个向中间微斜的斜坡,巧妙地将雨水汇于中间部位的U型铁铸水槽,水槽向院内延伸,经过专门的带有坡度的导水墙顶,雨水快速流向仓内广场中,这样就使雨水远离仓体,从而避免渗湿或者淋湿仓墙。而分12个排水区且中间低四周高的结构,使仓顶积水只流向一个方向,排水就高效、通畅、迅速得多,有效地避免了积水下渗毁坏仓体。普通排水法有两边分水法和由外向里斜面排水法,这两种排水法的流程时间相对较长,容易渗水和散发潮气,丰图义仓的排水方式与这两种相比优越之处显而易见。雨水排入仓内广场后,由于仓内广场是微微向南倾斜的广阔平底,雨水就会流向广场南部的两处排水口,这两处排水口在地下相连,一齐将雨水自东门下排出,再流向城墙外的排水渠,这样雨水就流下了东侧山崖。为了避免雨量过大时所有内仓城的雨水都排向丰图义仓东侧山崖,对山崖造成的急剧冲刷,特在东门外建造一水池,既可以用来缓冲水势,保护崖壁稳定,还可以作为一个救火的蓄水池。而仓城内侧被导水墙分隔为16部分的檐廊环58孔仓房一周,檐廊是砖瓦结构,其深为3.2米,支撑的明柱共有108根,每面导水墙中开一砖券门洞,使檐廊下可以通行无阻,檐廊具有保护仓房不被雨淋和暂时存放粮食的功能。

粮仓在战乱或灾荒时期经常受到人为侵害,丰图义仓的建造者便在储粮的基础功能上附加了军事防御和临时避难所的功能,所以丰图义仓这座建筑也凸现出了其防御城池的特点和优点。首先是丰图义仓的选址就兼顾到了军事防御,坐落于清康熙四十六年所建的西塬阶上,东北两面都是断壁悬崖,且占据高地,这样的地势和位置也决定了丰图义仓的易守难攻,非常有利于观测和射击,无论是主动攻击还是积极防御,其都是优势一方。其次,丰图义仓的整体建筑结构就是一座设施齐全的卫城,内仓城厚重的城墙高达8米,本身就很坚固,外城城门齐胸处一排用于观察、射击的防止敌人逼近的铁铳眼;再加上丰图义仓“嵌套”式的设计,就为仓城穿上了层层防御外衣,也给敌人的攻击带来重重困难。

三、丰图义仓的保护与利用

我国自1982年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以来,确定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十六字文物工作基本方针,并一直贯彻实行且不断完善相关工作。可以看出,文物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是国家密切关注的,也是一切文物工作的关键点。

保护与利用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但对于历史文化遗产来说,两者联系却十分紧密。保护是放在首位的贯穿历史文化遗产始终的一条线,而利用是接下来的要求,可以说,合理利用的前提必须是科学的保护,而合理利用又是保护的目的。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不仅对后期的合理利用有重大意义,还对展现和推动文明发展有突出贡献。在保护的基础上加以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就能时刻焕发生机,实现可持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4月26日主持召开的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提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是“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这一理念同样也适用于历史文化遗产。

丰图义仓是我国粮仓的典范,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关于丰图义仓的未来有两种观点:继续利用和收回保护。两者各有利弊,继续利用会充分发挥它的真正作用,但也会使丰图义仓迅速败坏,而收回保护会彻底剥夺它的功能,使这座粮仓成为不为人知的建筑物。

对于年代久远的历史古建筑,人们往往第一反应是加以保护,尽可能减少人为磨损,然而丰图义仓作为一座存储量巨大且存储质量优越的粮仓,实用性很强。笔者的观点是在保护的基础上加以利用,发挥它的实际作用,使它成为一座“活的”、“有生命力的”古建筑。虽然在使用过程中免不了会有一些人为磨损,但是粮仓装满粮食更有利于对它的保护,道理如同被搁置起来汽车,反而会报废得很快。对丰图义仓的利用,叶玲老师提出的“将义仓建成集储粮、旅游和研究古代仓政历史为一体的国家粮食博物馆”[4],这是笔者比较支持的观点,但不一样的是,笔者更加希望丰图义仓的主要功能是储粮,为当地的粮食储备贡献自己的力量。

要实现丰图义仓的有机发展、有效利用,基础是先保护好丰图义仓,丰图义仓的保护面临严峻的挑战,崖体本身是干燥的黄土构造,容易塌陷,破坏严重,虽然建国以来我国对其进行了多次修复和加固,但我们仍然要看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地形地势的影响,丰图义仓的外仓城墙裂缝不断增加,墙体被腐蚀风化的程度加深,还有因地处黄河老崖,塌方和山体滑坡时有发生。这些问题时刻拉紧我们的心弦,提醒我们严加防范和保护。

丰图义仓地处村镇,在文物保护方面很容易受忽视。朝邑县政府可以通过广泛奔走和宣传,使各级文物保护和管理机构重视对它的切实保护,以期建立一套上下完备的保护和修复机制;联合各方面专家,在经过认真的实地考察后制定一个有针对性的系统的保护和加固方案,这个方案不应只管一时,应该是能经得起时间推敲的;可以在丰图义仓中设立一个观察监测点,请具有文物保护知识和相关地理知识的专人入驻,为丰图义仓提供更专业的监测和保护,并总结一些丰图义仓风化和墙体裂缝的规律,了解治理效果。除此之外,考虑到丰图义仓地处村镇,群众基础比较坚实,所以对丰图义仓的保护也可以充分调动民众力量,使当地群众都成为丰图义仓的实时保护者。

丰图义仓见证了朝邑当地百年历史发展,它矗立在黄河西岸默默注视着关中的风雨变迁。作为我国质量最好的粮仓之一,其设计建造的巧妙之处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未来,我们在保护的基础上加以充分利用,一定会对当地粮储注入更强劲的血液,这座数一数二的粮仓也会被更多人熟知,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研究丰图义仓,我们能知道当时的农业发展、经济制度及田赋制度,有重要的历史价值,除此之外,还有很好的科学借鉴价值,为现在的粮仓管理、储粮方法以及粮仓建造提供了很多启发和思路。

[注 释]

①出自陕西省博物馆石碑《岁荒歌》。

②文中有关丰图义仓的平面布局的主要数据均出自:张明善的《朝邑丰图义仓记》,陕西:大荔县朝邑粮站藏存,1920。

猜你喜欢
义仓粮仓
名与实:“作为一种方法”的清代云南义仓
好粮仓就是硬底气
金口河区:守护“粮仓”织牢监督网
此“义”非彼“义”
——唐宋义仓与明清义仓之比较研究
撂荒地变粮仓 有机种植出效益
从赈贷到敛财:地税背景下的唐代义仓
粮仓
探访西易经济“粮仓”变“金囤”
树懒的粮仓
隋唐义仓制度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