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艳
(楚雄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
早在2014 年3 月,国家教育部领导就曾在中国发展论坛上指出,我国教育部将推动600 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和职业教育的转变。为了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更强的实践应用能力,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特别是一些地方应用型本科院人才培养模式的修订和完善提上日程。我国众多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已开始逐步转型,与应用型创新人才相关的各种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道路,全面打造创新型国家这一战略目标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06 年,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定义为应用创新人才发展的初始阶段。虽然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国内对专业人才和一流创新人才的培养仍然不足,但一直以来,我们都是以发展创新型国家作为发展的源动力,而一切的发展实际上依靠的都是人才。2007 年,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和高校教学改革项目的意见”,该意见是非常正式地指出各高校需要着力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大众教育理念下,这也是第一次从国家的角度把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学术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完全区别开来。在这样一种举措下,一大批本科应用型高校得以成立,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类型的应用型本科教育研讨会得以顺利举办和开展。自该意见颁布以来,如何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已成为我国高校的主要价值取向。2010 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该纲要将中国教育的未来发展与当时社会的需求结合起来,并开始将创新人才纳入未来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战略目标。因此,如何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已成为高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发展方向,对创新人才应用的探讨和研究再次成为教育领域的新热点。
在经过前三轮的探讨和发展之后,教育部、财政部2012年联合发布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该意见明确指出“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新型高等教育发展模式,鼓励协同创新。随着“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等教育三十条)的出台,集约化发展已成为我国人才培养和质量提升的核心要求。同时,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得以加强,我国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要求逐步凸显。教育部对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问题的讨论最近的一次是在2014 年3 月,当时的教育部副部长在中国发展论坛上说,“教育部将推动600 多所地方本科院校转向应用技术和职业教育”。这已成为我国目前高校人才培养的政策取向。纵观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提出背景,我们不难发现高校在培养人才的战略目标设置方面,意识形态方面等有了较大的改善,但与之配套的举措、检测体系、评估内容等要求显得较为匮乏。
十多年来,我国应用创新人才的理论与实践不断发展和完善,许多高校的思维管理和运行机制取得了成效,与此同时也探索出了一定的客观规律。截至目前,大量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因此,各高校开始意识到,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和工程,其操作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约束需要进一步加以深入地分析和研究。纵观目前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有关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在各高校、各专业大量开展。教育部所倡导的“产学研合作”发酵下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成熟,许多有关人才素质、课程设置、管理评估体系方面的理论逐步充实。但目前的现状表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需要进一步论证,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要素及其关系也需要进一步梳理。除此之外,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性和地区差异特点仍需要思考。
长期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始终是一种精英教育,其目的主要是为学术研究和发展做出贡献。进入21 世纪,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产业结构的大幅调整,高等教育需要朝着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人才培养需求的变化,中国的高等教育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不同类型和水平的人才培养机构层出不穷。然而,目前的现状是,中国一些知名大学仍在大力培养研究型和前沿型人才,一些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致力于培养基础技术人才。近年来,迅速崛起的新兴高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在强调应用实践技能训练的同时也开始更注重其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新的人才培养理念无疑反映了中国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理念及其积极适应和调整的态度,它也是对过去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理念的超越。
创新型国家建设是面对科技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所提出的“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的国家战略决策。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3]。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需要在全国范围内首先进行全面的“创新式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主要在于如何培养能够活学活用、手脑并用、思维敏捷、敢想敢干、创新力强并善于合作的复合型人才,这些敢于冒险尝试,能独立解决问题的人才产出,符合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与发展战略的需要。
随着大学的扩招,高等教育已开始进入大众化阶段。为了适应当前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的不同需求,各组织和机构都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重新定义教育的级别和模式的重建。所谓的应用型人才的划分和定义已经开始有不同的描述,大学内部已经开始自我调整自身的办学目的,重新制定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计划。高校对学生入校后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制定有利于满足不同学习者的要求,最终实现发展的个性化及高校教育的个性化。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2016 年1 月发布的报告,到2020年,全球劳动力市场将发生颠覆性变化,届时劳动市场所需的工作技能将至少有35 种不同。多年来没有改变且自封的教育模式往往使大学生一进入社会便会发现他们学到的技能已经过时了。面对不可预测和灵活的就业环境,高等教育系统将如何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以应对挑战是一直值得思考的问题。特别是在当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进程中,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已然成为改变未来工作方式,提高大学生技能的根本,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应用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和根本。总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4]。不同类型和水平的教育都应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应始终建立在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探索以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夯实学生专业理论基础,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构建“宽、专”适度的课程体系,实现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之间的协调与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