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甲田
(南京工业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181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上提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和目标是要不断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学生干部是学校教育、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在学生中的组织者、协调者和执行者,是学生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校改革、发展、稳定的一只重要力量。”他们是大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分子,直接参与高校的管理服务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在朋辈群体中显现度强、有较高的示范带动作用。因此,高校学生干部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关乎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然而随着高校的扩招,传统的学生干部能力培养模式已然对高校的实际管理和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因此在新形势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学生干部能力培养分类分层一体化机制是高校思政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1、重理论、轻实践。目前许多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开设了学生骨干培训班,但由于受到场地、时间、资源等方面的限制,培训大多侧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了人文素养的提高和实践课程的锻炼,培训体系不够健全,也缺乏相应的考核环节,没有形成培训过程的闭合,学生干部在培训中的获得感较低,这种单一的培养方式造成许多学生干部将“骨干培训班”等同于上课和说教,不能有效的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导致培训的效果事倍功半。
2、重低年级、轻高年级。新生入校后经过不同的选拔考核机制,进入到班级、社团组织和校园两级学生会担任学生干部,很多高校在开学初会设置新生骨干培训班,社团、学生会、团总支等学生组织也会在干事招募结束后组织符合相应学生组织功能发挥的培训,因此低年级学生干部获得培训的机会相对较多。高年级的学生干部在学生组织和党团组织中担任主力军,他们有较多的工作经验,具备较高的大局意识和较好的领导力,学生工作管理者往往认为这些学生干部中的“精英”已经发展成熟而忽视了学生干部的成长性和发展性,适合高年级发展阶段的培训辅导、集中学习和实践相对稀缺,很多学生干部只能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经验,缺乏系统科学的规范性指导。
3、重使用、轻培养。部分高校缺乏科学系统的选拔任用机制,学生干部的选拔目标、标准不明确、程序不规范,尤其是新生班委的人选往往带有助理班主任和辅导员的主观判断,随意性较大。很多学生工作管理者、辅导员、班主任错误地将学生干部当作自身管理工作的分担者,将“交任务、压担子”单一地等同于培养学生干部的能力,忽视了对学生干部的工作思路、方法、技巧等进行有效系统地指导,导致学生干部的成长速度太慢,限制了其自身的发展,也难以达到高校对学生干部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的预期水平。
分类分层一体化概念是团中央学校部下发的《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的思想引领工作体系要求,学生干部培养分类分层是指高校加强顶层设计和规划,将不同组织、不同岗位进行学生干部分类,将不同年级、校、院、班三个不同层面学生干部进行分层,针对不同类别层次的学生干部系统构建从理论到实践、从思想引领到能力提升在培养的重点、难点和方式方法上均体现出差异性和针对性,最终实现学生干部队伍的能力提升、素养提高和个体发展。
加强学生干部能力培养分类分层一体化体系的构建,创新学生干部能力培养模式,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高校文化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保障培养的连续性。人类能力的发展遵循逐层递进发展规律,这就要求高校学生干部能力培养具有长期性的特点,高校应建立健全学生干部培养的师资队伍和培养方案,保障学生干部培养的连续性。目前各高校学生干部能力培养的主力军是各二级学院辅导员,辅导员队伍的流动性直接影响到学生干部能力培养的内容和效果。因此高校要打破以学院为单位的师资队伍,在学校层面单独设置一支由校级中层党政领导干部、辅导员、思政课教师为核心的专业稳定的师资库,对全校的学生干部队伍进行系统化培养,保证师资力量的持续性。其实在培养时间上应避免短时间集中授课的形式,在制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框架下对学生干部进行周期性培养,让学生有充分的空间消化吸收培养内容并付诸实践。
2、贯彻三全育人理念,形成培养合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高校立德树人要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政工作格局,学生干部的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部分,也应该建立三全育人的工作理念。当前,团中央、各省市和高效将学生干部的培养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全国到各高校甚至院系“青马工程”的实施,到“大学生骨干培学校”项目,多层次、多渠道、项目化的培养方式形成了学生干部培养的系统性和有效机制和示范性效果,但绝大多数的学生干部培养的主渠道在各自高校,因此在培养过程中一方面各高校之间要加强顶层设计,各地方高校要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比如大学城中的各高校可结合师资力量、场地、资源等分别开设学生干部能力培养理论讲座和实训课程,实行“跑校制”培养模式,各高校学生干部利用平台加强经验交流和学习分享,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拓展学生干部的视野,提升综合素养和能力。其次,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要形成合力,除了一线辅导员、团干部、班主任、党政领导干部和思政教师,应将专业教师、教学秘书、实验室、图书馆管理员等纳入到学生干部培养管理队伍,积极拓展学生干部能力培养的载体,促使学生干部能力发展满足学校日常管理、专业建设、学风建设等方面的需求。
3、注重差异性能力的培养。学生干部能力培养既要认识到学生干部这个群体应具备的能力共性,进行一体化培养,更要针对不同岗位、不同年级的学生应突出能力培养的重点。所谓一体化培养目标就是要求所有学生干部应具备的能力,比如同辈群体中的思想引领示范力、学习带动力、沟通表达能力、时间管理能力。高校还应根据学生干部的特点进行分层指导和分级培养。对校院两级学生组织核心骨干要培养其全局意识、组织能力、领导能力和创新能力。组织中部长级干部属于中坚力量,是很多校园文化活动和管理服务工作的直接策划者和执行者,要培养其组织策划和执行能力,班委的管理对象是高校每个大学生个体,一方面要侧重培养工作的熟练度和落实能力,另一方面要培养一定的人际交往和沟通技巧。就学生干部的发展阶段看,低年级学生干部主要负责基础的管理和事务性工作,要着重培养其班团活动的组织策划能力,高年级学生干部负责活动的设计、组织建设、决策和领导工作,要重点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领导力。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和实践锻炼加强培养。根据学生组织内部分工的不同,培养的内容方式应有所侧重,比如学生会、团总支或班级负责新闻宣传的同学要重点培训新闻写作和摄影的技巧,外联部应参加商务礼仪培训,提高对外拓展交往能力。高校层面顶层设计学生干部培养方案,在全校范围内开设相关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各二级学院或学生组织制定相应的细则规定各岗各职学生的必修科目,并纳入学生干部的考核激励指标,实行一体化管理。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学习是构建学生干部能力发展知识体系的前提,是拓展其思维能力、开拓眼界和激发创新意识的基础,课外活动和实践是提高学生干部综合能力的有效载体和渠道,学生干部能力培养要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上要讲求精简,要契合学生干部思想引领示范力的特点,要以提升学生干部思想政治素质、思维能力和领导力为目的,开发学生干部工作潜能,提高工作效率;又要贴合工作实际,通过图片处理、新闻撰写、文字编辑、通知起草、电脑操作等技能培训,提高学生干部的实操技能和业务水平。不断丰富和完善学生干部培养的实践环节,在理论学习中穿插实践模拟,通过实践实现对理论知识的升华。组织学生干部参与素质拓展、团队实训、案例分析等培养环节,提高学生干部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应用能力。鼓励学生干部积极参与暑期“三下乡”“青年中国行”等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在与社会各单位的接触中将知识转化成能力,进一步增长本领和才干,使“理论-技能-实践”三部分有效融合,真正形成闭环,促进学生干部培养向精准化、科学化、高效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