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安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 650106)
一
南方丝绸之路,即古代的“蜀,身毒国道”,指的是古代从中国四川经云南,然后到达缅甸、印度,并由此可到达欧洲、非洲诸国的一条国际陆上交通要道。据说,这条古道比公元前122年张骞通西域开辟的“北方丝绸之路”,以及《汉书 地理志》记载的中国东南“海上丝绸之路”还要早,而且这条古道是中国西南地区与欧洲、非洲距离最短的陆上交通线路。
关于南方丝绸之路的史料,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上的记载:公元前122年,张骞出使西域回到长安,向汉武帝报告曰“臣在大夏(今阿富汗北部)时,见邛竹杖、蜀布。‘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今印度)。身毒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大与大夏同,而卑湿蜀热云。其人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以骞度之,大夏去汉万二千里,居汉西南。今身毒国又居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远矣。今使大夏,从羌中险,羌人恶之:少北,则为凶奴所得:从蜀宜近,又无寇”。从这一份张骞给汉武帝的报告中,我们得到了两条重要的历史线索:第一,在“北方丝绸之路”开通之前,早就有一条古道从四川出发,经云南,然后到达缅甸、印度,乃至中亚西亚的商道:四川的商品(如卭竹杖和蜀布),经商人们的节节转运,已经远销之阿富汗。第二,“蜀,身毒国道”较“北方丝绸之路”里程更近,而且又更安全。据说张骞的报告确实打动了汉武帝的决心,从而开始了后来的的大规模经略西南的一系列活动。据史料记载,汉武帝经略西南的活动,从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唐蒙使南越归,上书请通夜郎开始,至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汉朝收复昆明夷,设数县,属益州郡为止,历时三十多年。当时汉武帝听了张骞的报告后,随即令张骞以蜀郡(今成都)、犍为郡(今宜宾)为据点,派遣秘密使者,分四路探索通往印度的通道。然而四路秘使均受阻,但这并未阻挡住具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打通“身毒国”的决心,反而开始了大规模经略西南的活动。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灭南粤,发兵打击西南夷、夜郎、滇国等许多部落,次弟请归附,汉朝先后设牂牁、益州等郡,企图将中央王朝有效控制的行政辖区一步一步向大夏国推进,与其地界相连,同时每年派出十多批使者,由初使郡出发探寻通往印度、大夏国的道路,然而“皆复闭昆明,为所杀,夺币物”,见《汉书 张骞传》。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司马迁“奉使巴、蜀以南,南略卭、昆明”,他的使命显然就是查办历次使节被阻于昆明的事件,同时也调查通往印度之路。第二年(即公元前109年),汉王朝发兵大规模征讨昆明族,妄图用武力打通洱海地区的交通线路,受到昆明族人的顽强抵抗,尽管杀害了数万昆明族人,但是汉王朝派遣的使者仍然没有能够通过洱海地区。总之,历经十余年,汉王朝苦心经略西南,寻求打通“身毒国道”,其结果只打通了成都至洱海地区的川滇道路,官方使者未能越过大理至保山一带。所以,西汉王朝在西南方向的国际商路始终没有打通,只能通过西南各部族作为中介,与印度商人进行间接贸易。到了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即公元前69年),哀牢王率种内属,东汉王朝才在云南西部(今保山市)设置永昌郡。在《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哀牢传》一书中是这样记载的:“永平十二年,哀牢王柳貌率种人内属,其称邑王者七十七人,户五万一千八百九十,口五十五三千七百一十一。西南去洛阳七千里,显宗以其地置哀牢、博南二县,割益州郡西部都领六县,合为永昌郡。始通博南山,度兰仓水,行者苦之。歌曰‘汉德广,开不宾,度博南,越兰津,度兰仓,为它人’”。在《华阳国志南中志永昌郡》一书中也有记载:称哀牢地域广阔,“东西三千里,南北四千六百里”。其疆界大致如方国瑜先生所言“在澜沧江以西逾怒江至伊洛瓦底江地带,其南当至怒江下游两岸近入海地带”。这样如此广袤的土地,均置于东汉王朝直属行政机构的治理之下.至此汉武帝孜孜以求的“蜀,身毒国道”的滇缅段终于打通了,这样通过哀牢地区,东汉王朝同缅甸境内的掸族有了直接往来,双方逐步发生了经济文化交流关系。一直为西南商人和少数部族首领所垄断,秘而不宣的南方丝绸之路终于显露于世,并在以后的历史岁月里,日益发挥着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
二
通过上述史料梳理,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走向已基本清楚,这条古道的川滇段主要有两条线路:第一条“古牦牛道”,即灵关道,从成都出发,经双流、新津、卭崍、名山、雅安、汉源、越西、喜德、冕宁、西昌,然后到达会理县境内以后,折向西南行,由黎溪的鱼鲊—拉鲊渡口过金沙江,经攀枝花市至云南省的大姚县,最后到达大理地区。第二条从成都出发,沿岷江而下,经彭山、乐山,然后到达宜宾,再沿着秦朝开辟的“五尺道南行,经高县、筠连,向西折入横江河谷,经豆沙关、大关、昭通、曲靖,然后抵达昆明,再从昆明至大理地区。两条线路到达大理会合以后,又西行经保山、腾冲出缅甸,从而进入“永昌道,西汉时期又称“博南道”,因其要翻越高大的博南山而得名。至今在博南山中,古人开凿的栈道依然存在。在古老宁静的杉阳小镇中就有一条墁石驿道穿镇而过。沿着这条古道从山脚到山顶的“之”字型的石道上行走,每走一段就可以看见一个平台,这是供马帮和行人攀登时憩息的地方。千百年来的频频足击,在青石板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山顶上还残存有拱门,上面刻有“觉路遥远”、“雄山耸崻”八个大字。俯瞰山脚,只见澜沧江自北向南蜿蜒曲折,奔腾而下。下临江边,可见博南山与罗岷山绝壁对崻,傲然挺立,这就是古代所称的“兰津渡”,也是“永昌道”的必经之路。据说这里最初为舟筏渡口,继而改为滕竹软桥,后来又改为木桥。明朝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最终建成铁索桥,桥如飞虹横跨澜沧江,定名为“霁虹桥”。据史料记载,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铁索桥。在桥的东岸曾建有雄伟的御书楼,悬挂着清朝皇帝的手书“飞虹彼岸”的金匾;在桥的西岸崖壁上,刻满了历代文人墨客的题词,诸如“悬岩奇渡”、“西南第一桥”“天南锁钥”、“金齿咽喉”等等,无一不道尽其地理之险要。可惜的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今天已无法再看到“霁虹桥”的风采,这不能不说是我国西南交通史上的一大遗憾!
南方丝绸之路经“永昌道”到达缅甸边境城市八莫后,有水陆两条线路可以到达印度,陆路自八莫出发,经密支那,越过亲敦江和那加山脉,到达阿萨姆邦,沿布拉马普特河谷(雅鲁藏布江流经印度的名称),再到印度平原;水路从八莫出发,顺着伊洛瓦底江航行出海,经海路到达印度,到了印度以后可以直达中亚,乃至欧洲国家。总之,这条古道不仅连结了中国和印度之间的交流,而且还通过水陆两条交通线路连结了欧亚两大洲。在《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中有这样记载;“永宁元年,国王雍由调复遣使者,诣阙朝贺,献乐乃至于。自言我海西人,海西即大秦也,掸国西南通大秦”。大秦即古罗马帝国,可见,南方丝绸之路在中国古代社会已经是一条重要的国际通道。
三
尽管南方丝绸之路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没有太大发展,然而她仍然促进了中缅印等国边境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影响深远,尤其是极大的推动了这一广阔地区的文化交流,丰富和发展了各民族文化。令我们惊叹的是:历史和现实竟如此巧合,三千多年前的一条古道竟然和中印缅现代交通线路基本吻合:1939年修通的川滇公路基本与其相平行;修建于1974年的成昆铁路,大部分路线都是遵循南方丝绸之路的“灵关道”而修的;修建于20世纪90年代的内昆铁路,基本上也是顺着“五尺道”而修建的;1939年通车的滇缅公路,大部分线路是沿着“永昌道”开筑修建的;1945年建成的从云南腾冲到缅甸的密支那,再到印度的边境城市雷多,连接印度阿萨姆邦的中印公路;完成于1884年从中缅印过境到阿萨姆邦,再到印度的加尔各答市的东孟加拉铁路;完成于1903年缅甸仰光,经曼德勒,密支那到腊戍的铁路等,都是沿袭着古老的南方丝绸之路展开修建的。
我国学术界普遍认为,古代丝绸之路创造了联通东西方的国际贸易通道,在我国盛唐时期达到了繁荣顶峰时期,到了宋朝以后就慢慢趋于衰落,到了清朝中叶以后就彻底陷于沉寂了。随着20世纪90年代前苏联的解体,世界政治经济格局进入了大调整时代,中亚各国因脱离了前苏联版图而使其地缘重要性日益突出。有关丝绸之路概念的区域经济合作重新引起了国际组织和相关国家的关注。联合国、欧盟等国际组织,以及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都相继设计了相关发展计划。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以创新合作模式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我国学术界将二者合称为“一带一路”。据统计,我国“一带一路”倡议贯通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部分国家和地区,涉及到国家达到64个,覆盖人口约44亿,占全世界总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三。可以说,这一倡议拥有巨大的市场规模和潜力。“一带一路”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期国际合作的重大倡议,是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的中国方案。该方案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以开放包容、互利共赢为特色;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目前“一带一路”倡议已经获得了130多个国家和70多个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和参与。它既是一项新时期我国国际经济发展战略,也是我国外交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而且,“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有利于促进沿线国家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而且有利于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带一路”贯串欧亚大陆,东边连接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历史上,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就是我国同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欧洲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一带一路”倡议是对古丝绸之路精神的传承和提升,顺应了时代要求和各国发展的愿望,提供了一个包容性巨大的发展平台,具有深厚历史渊源和人文基础,能够把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同沿线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而且“一带一路”倡议,强调的是共商、共建、共享的平等互利方式,追求的是沿线各国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总之,“一带一路”倡议,有助于加强不同文明国家的交流互鉴,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云南省地处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要道,独特的区位优势就决定了云南在当代中国“一带一路”建设框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从区位上看,云南北上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南下连接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唯一可以从陆地上沟通东南亚、南亚的省份,并通过中东连接欧洲和非洲。可以说,云南是亚洲的地理中心,而省会昆明是亚洲5小时航空圈的中心,是南北方向贯通亚洲南北泛亚铁路等国际大通道,与东西方向联系亚非欧三大洲,贯通三大洋的新亚欧大陆桥的交汇枢纽。从历史看,云南省在我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中长期发挥着内陆门户的重要作用,从中国的国际经济发展战略来看,云南是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区、泛珠江三角经济发展圈,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以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合作区的交汇点。可以说,“一带一路”倡议为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我们应该抓住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大好机会,依托区位优势,找准云南的战略定位,发挥好云南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连接交汇点和战略支点的作用,全面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规划中,充分发挥好云南在国家新一轮深化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