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磊, 曲中源, 张琦, 冷辉
儿童变应性鼻炎是指易感患儿接触变应原后主要由特异性IgE介导的鼻黏膜非感染性炎性疾病[1],我国的患病率约为10%[2],金岩等[3]研究表明国内近年儿童过敏性鼻炎的患病率未发现有逐年上升或下降趋势。本病未及时治疗可引发支气管哮喘、结膜炎、鼻窦炎、中耳炎等并发症[4],是全球性健康问题。中医学将过敏性鼻炎归为“鼻鼽”“鼽嚏”等疾病范畴[5]。本研究将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揿针治疗,以鼻阻力检查作为客观指标,以鼻部症状评分作为主观指标,并对疗效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喉科门诊就诊的过敏性鼻炎患儿6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7~12岁,平均(9.17±1.80)岁;病程4个月至5年,平均(2.67±1.30)年。对照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7~12岁,平均(9.30±1.84)岁;病程4个月至5年,平均(2.62±1.28)年。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2010年《儿童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持续性过敏性鼻炎的诊断标准[6]。
1.3 纳入标准 (1)符合儿童持续性过敏性鼻炎的诊断标准;(2)年龄6~12岁;(3)严格遵守医嘱且能积极配合复查和随访者;(4)所有受试者及家属均愿意参加本研究。
1.4 排除标准 (1)合并有先天鼻部畸形、心肺及其他系统严重疾病者;(2)不能接受揿针、口服开瑞坦糖浆、瘢痕体质或有药物使用禁忌者;(3)同时配合其他治疗方法者;(4)已经接受过或打算接受免疫治疗者。
1.5 剔除标准 (1)受试者及家属要求终止参加治疗;(2)中途出现其他疾病而接受研究规定以外的用药。
1.6 治疗方法 对照组口服氯雷他定糖浆(商品名:开瑞坦,Schering-Plough Labo N.V.),体质量>30 kg者每次10 mL,体质量≤30 kg者每次5 mL,均每日1次,连服14 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揿针(日本清铃株式会社,SEIRIN PYONEX,规格:直径0.2 mm,长度0.3 mm)治疗,具体操作方法:选穴后,常规皮肤消毒,取揿针埋贴于印堂及双迎香,将胶布压好以确保黏附稳妥,期间嘱患儿家属早晚各按压1次,每次1 min,有酸胀感为佳,以增强针感。依据患者个体胖瘦差异及对针刺敏感程度不同,适当调整型号。留针2日自行取下揿针,间隔2日到医院原穴位再次贴埋,共治疗14 d。
1.7 观察指标 (1)鼻部症状评分:主要评价鼻部喷嚏、流涕、鼻痒、鼻塞四个症状,采用视觉模拟量表进行评价[7]。即患儿在0~10 cm标尺上划线标出各种症状相应的分值,按0~10分进行评价,“0”代表没有此种症状;“10”代表此种症状最重。各症状单独记分,并算总分即为鼻部症状总分。(2)鼻阻力检查:应用德国ATMOS鼻阻力仪,由专业技师对患儿鼻阻力进行检测。两侧鼻腔分别检查,分为正常、堵塞2个级别。(3)临床疗效。
1.8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患者治疗前后症状量化评分的改善率进行评定[8]。改善率=[(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1)治愈:治疗后症状全部消失,症状量化评分为0;(2)显效:治疗后症状量化评分改善率≥66%;(3)有效:治疗后症状量化评分改善率为26%~65%;(4)无效:治疗后症状量化评分改善率≤25%。
2.1 不同时期鼻阻力检查结果比较 见表1。观察组1例患儿因中途失访而未能完成治疗,对照组1例患儿因中途患心肌炎入院治疗而退出治疗,余下患儿均能配合完成治疗。
表1 不同时期鼻阻力检查结果比较[侧(%)]
注:与对照组比较,aχ2=7.061,P<0.05。
表1结果表明,治疗后观察组患儿鼻阻力检查结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aχ2=5.497,P<0.05。
表2结果表明,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儿鼻部症状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鼻部症状评分比较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at=8.799,13.345,9.767,11.963,3.484,11.298,4.881,8.942,12.034,22.296,P<0.05;与对照组比较,bt=5.783,3.504,7.754,5.188,10.607,P<0.05。
表3结果表明,治疗后两组患儿鼻部症状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鼻部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内经》首次提出“络脉”的概念,《灵枢·脉度》言:“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指出络脉是布散气血津液、提供营养交换、络属脏腑百骸的网络结构。络脉是经脉的分支,逐层细化为“孙络”及布散于皮肤的“浮络”。
叶天士提出“久病入络”,认为邪气袭人后由经及络、久病伤络、痰瘀阻络而成“络病”。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多因肺脾肾三脏虚损,津液代谢异常而致。变应性鼻炎患儿病程较长,津液输布不利可致痰瘀互结,日久络脉闭阻,与“久病入络”机制相同[9]。吴以岭[10]将络脉分为气络与血络,其中气络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NEI网络)具有高度相关性,血络与现代微循环学说相关。
西医学中避免接触过敏原、药物疗法、免疫疗法、手术是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11],上述方法虽能快速缓解症状,但是药物毒副作用、特异性治疗耗时较长、手术风险等都是不可忽视的弊端。揿针疗法则兼有操作安全、刺激温和、无副作用等优点,患儿更易于接受。《素问》中“静以久留”为延长留针时间达到维持并延长疗效时间的作用之意,揿针疗法即源自于此[8]。《内经》中“十二皮部理论”是揿针治疗疾病的理论基础。揿针疗法机制有二,一为《素问》:“善治者,治皮毛”,揿针通过浅刺皮肤来激发浮络经气振奋;二为通过留针以候气调气,调和气络及血络的经气平衡。现代理论认为揿针主要作用在皮肤的真皮层,此处分布许多感觉神经末梢,揿针刺激可激活NEI网络及调节局部微循环,进而调节变应性鼻炎发病中各种介质的代谢活动。
本研究取穴有印堂及双侧迎香。印堂位于督脉的循行线上,督脉为阳脉之海、诸阳之会,故印堂可激发阳气从而达到宣通鼻窍的作用,是治疗多种鼻部疾患的验穴。迎香是手足阳明经之交会穴,属于近部取穴,具有通利鼻窍的作用。现代研究证明,刺激迎香穴可抑制组织胺的形成和释放,减少炎性物质的分泌,且刺激大肠经上的踰穴有一定的脱敏作用[12]。鼻腔黏膜主要是由面神经和三叉神经的分支所支配,迎香、印堂下方有面神经和三叉神经的分支,所以通过揿针刺激使其自行调节到平衡状态。
由于本研究缺乏单纯揿针治疗对照组,尚未能得出揿针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效果比较的结果,今后会扩大样本量进行研究。此外,本研究还发现揿针治疗在防止病情复发方面有一定疗效,今后会延长观察时间对揿针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的长期疗效加以证实。此外,《灵枢》:“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13],“肺开窍于鼻”,说明肺和鼻同属于肺络体系,变应性鼻炎在其发生发展的机制中可能和“肺络病”有着内在的联系,将肺络理论应用于变应性鼻炎,可能会提高变应性鼻炎的诊治水平,并为中医药防治变应性鼻炎提供理论依据[14]。